關鍵詞:唯美主義 美國文學 文學思想
摘 要:愛倫#8226;坡作為美國浪漫主義時期的重要代表作家之一,不僅開辟了心理小說、偵探小說與科幻小說的先河,而且他的唯美主義傾向還促進了法國唯美主義運動的發展。本文就愛#8226;倫坡的唯美理論、唯美傾向的形成及在作品中對美的營造這三個方面進行了論述,旨在探討愛#8226;倫坡的唯美創作觀。
愛倫#8226;坡(Edgar Allan Poe,1809-1859)被譽為心理小說、偵探小說、科幻小說的鼻祖;唯美主義的先鋒,“美國文學批評的開創者之一”①, 從而在文學史上占據著不朽的地位。愛倫#8226;坡在體現其文學思想的《創作的哲學》(The Philosophy of Composition) 和《詩歌原理》(The Poetic Principle)中都反復強調了“美”是“詩的唯一合法領域”的唯美觀,而他在一生的創作實踐中,則精心地營造著“美”的意境,處處體現和遵循著這一原則。
一、愛倫#8226;坡的唯美傾向
愛倫#8226;坡(以下簡稱坡)在《創作的哲學》 和《詩歌原理》中都反復強調了詩的美學意義和原則。他認為“詩的唯一合法領域就是美”②,“詩的唯一裁判是審美力”③,詩為美而作,美是詩的主題,獲得美感是藝術的最終目的。在《創作的哲學》中,坡這樣闡述道,“我之所以把美標定為詩的領域,完全是一條明顯的藝術規律——即應該讓結果產生于直接的原因,或者說目標之實現應通過最適于實現目標的途徑;恐怕迄今為止還沒人會如此愚鈍,以致否認上文所說的那種特殊升華在詩中最易獲得?!雹芷略谶@里所謂的“特殊升華”是指人的靈魂的升華,而人只有在對美的凝神觀照中才可能獲得靈魂的激動和升華,所以說美才是詩的基調和實質。
坡堅信詩歌的大敵就是“教訓詩的異端”,堅決反對詩歌中充滿道德說教,“一切詩歌的最終目的是真理,這一點已被默然地和公開地、直接地和間接地假定了。據說,每一首詩都應該諄諄教誨一則道德教訓;而且依據這一道德教訓來評判作品的詩歌價值。我們美國人尤其庇護這種高見,而我們波士頓人更是特別地把它充分加以發展了…… 然而,一個簡單的事實是,只要我們觀察自己的心靈,我們即刻就會在那發現,太陽下面也不可能有比這樣一首詩更為高貴、更為崇高的作品——我說的是這首詩本身,它就是一首詩而不是別的什么——這首詩完全是為詩而寫的”⑤。坡的這種“詩不應追求社會功能、只需追求美”的觀點被韋勒克稱為“教育謬說”。韋勒克在論及文學的作用時,明確提出“我們不應該夸張十九世紀末的‘為藝術而藝術’和近代的‘純詩’(poesie pure)等主張的標新立異作用。其實,‘教育謬說’——如愛倫#8226;坡所說的詩中的信念詩啟迪的手段——不等于文藝復興時期關于詩兼有娛樂和教育的作用或寓教于樂的作用這樣的傳統說法”⑥。并且斷言“整個美學史幾乎可以概括為一個辯證法,其中正題和反題就是賀拉斯(Horace)所說的‘甜美’(dulce)和‘有用’(utile), 即詩是甜美而有用的。這兩個形容詞,如果單獨采用其中任何一個,就詩的作用而言,都要代表一種趨向極端的錯誤觀念……我們要同時尊重‘甜美’和‘有用’這兩方面的要求”⑦。顯而易見,坡的唯美觀點只代表了“甜美”這一趨向極端。
二、愛倫#8226;坡的唯美觀的淵源
坡的唯美觀點的形成既有理論的淵源,又有其自身生活經歷的影響。
在坡的時代,唯美主義“aesthetic”一詞還沒有進入英語的詞匯表。唯美主義“aestheticism”源于希臘文“aestheta”,意思是“可感覺到的東西”。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就持“美即形式”的觀點;中古時期的圣#8226; 托馬斯也提出美在于形式的和諧;近代西班牙的貢戈拉派和意大利的馬里諾派,也注重雕琢詞藻,追求華麗形式。十八世紀,德國的薄姆加特(A.T.Baumgartem)于一七五〇年首次以《美學》(Aesthetica)為題發表了一篇論文,旨在建立以哲學為基礎的審美理論。漸漸地“Aesthetic”一詞就被用于對趣味、事物丑美的評價,即審美活動,“Aestheticism”用來表示追求純粹藝術和唯美傾向——唯美主義。后來康德于一七九〇年在其藝術哲學作品《判斷力批判》(Critique of Aesthetic Judgment)中系統地闡釋了這一美學理論,他提出審美判斷是獨立的活動,有別于感知活動和實踐意志, 并力圖調和審美標準與道德、功利以及愉快之間的矛盾。他把人的心理活動分為純粹理性、實踐理性和判斷力。純粹理性相當于認識活動,實踐理性相當于意志活動,判斷力主要講美感,相當于感情。到了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坡“把人的精神世界分為純粹知性、趣味和道德感三個不同的領域時,無疑是重復了康德的哲學見解”⑧。愛倫#8226;坡把精神世界分成了同樣的三個部分,但他更多注意的是三者之間功能的差異。他認為“理解力關心道理,審美力讓我們感知美,而道德感關注的則是責任心。換言之,當道德感在教人以責任義務,當理解力在曉人以利弊得失,審美力卻在滿足于向人們展示美——審美力向邪惡宣戰只因為一個理由,那就是邪惡造成殘缺,破壞均衡,并仇視一切勻稱、適度、和諧的事物;一言以蔽之,只因為邪惡仇視美”⑨。因此,他認為詩歌和真理的關系就如油與水一般不可調和,因為詩歌需要的是語言的華麗,而真理需要的是語言的嚴謹;即使詩中描寫了真理和道德,它們也只是一種輔助作用,也絕不會是詩歌的主角。
對于坡的唯美觀的形成,除了受到康德的哲學思想的影響外,我們還不得不從其生活經歷和環境中尋找淵源。坡的一生是不幸的一生,充滿了孤獨、痛苦和絕望。坡出生在一個流浪藝人家庭,一歲父親離家出走,兩歲母親病逝,由一富有煙草商家庭收養。六歲時隨養父母遷居英國,上了五年的私立學校,十一歲返回美國繼續上學,直到一八二四年,少年的坡一直生活在幸福之中。而接下來,他就受到了接二連三的打擊,首先是他同學羅伯特的母親的死亡,這位三十一歲的女人端莊美麗,一度是坡心中美的偶像。坡為此非常傷心,精神恍惚,噩夢不斷,還多次在夜里到這位夫人的墳前哭泣。恰在這時,養父約翰愛倫的商行倒閉,養父的情緒低落,經常發怒,坡得到的父愛越來越少。后來養父還是把坡送到了弗吉尼亞大學,但給他的資助卻極少,坡中途退學,父子關系終止。在其后的日子里,坡先后在幾家報社當過編輯,但苦于作品不被重視、理論無人理解,生活在貧困潦倒的現實中。一八三六年與十四歲的表妹結婚,招來世人非議。坡為了養家和創辦報紙而勞累奔波,可還是生活艱難,毫無保障。一八四七年僅僅二十六歲的妻子病死,坡悲痛欲絕,身心交瘁,兩年后去世。坡的抑郁凄涼、窮困潦倒的一生中,他的世界被死亡的陰影所籠罩,他對于現實生活無能為力,他只有沉醉在詩歌的虛無飄渺的美中,才能獲得短暫的解脫。坡的愿望得不到滿足而感到壓抑和痛苦,他只有靠幻覺來滿足愿望和得到心靈慰藉,并通過語言的形式來表達出來。所以,這種語言的表現不會與現實發生關系,只與心靈所產生的幻想有聯系。因此,在坡來說,詩歌不是客觀現實的反映,“詩歌與真理無涉,也與道德了無干系”⑩,美是屬于想象世界的,是精神王國外化于現實世界的產物,是心靈深處對理想的渴望。
三、愛倫#8226;坡對美的追求和營造
那么坡所追求的美又是一種什么樣的美呢?坡在《詩歌原理》中指出,“一種永存于心靈深處的天性就是美感。美感能使人從身邊各種各樣的形狀、聲音、色彩、氣味和情趣中去感受。而正如百合花倒映在碧湖中,或讓阿瑪瑞麗絲的眼睛閃耀在明鏡里一樣,用語言或文字再現這些形狀、聲音、色彩、氣味和情趣,也是愉悅的一個源泉。但這種純粹的再現不是詩。如果一個人僅僅使用詩來再現他和世人一樣感知到的那些景象、聲音、氣味、色彩和情趣,不管他的感情有多么熾熱,不管他的描寫有多生動,我都得說他還不能配得上詩人這個神圣的稱號。遠方還有一處他尚未觸及的東西。我們還有一種尚未解除的焦渴,而他卻沒能為我們指出解渴的那泓清泉。這種焦渴屬于人類的不朽。它是人類不斷繁衍生息的結果和標志?!盵11]顯然,坡所說的詩中之美不僅限于人類感官所觸及的美,還有那種人類出于本能所渴望的不朽的美、天國的美。這種美是屬于非世俗世界、心靈的;這種美是遙遠神秘、恐懼陌生的。正如愛倫#8226;坡所描繪的那樣,“這是飛蛾對星星的向往,他不僅是對呈現于我們眼前的美的欣賞——而且還是一種力求上界的美的狂熱努力。由于未來世榮耀的狂喜預見所激發,通過時間之內種種事物和思想之間的多種形式的組合,我們才能力爭達到一部分美境,而這些要素也許僅僅屬于永恒世界。于是,每當詩歌——或每當音樂這種詩歌情緒中最令人著迷的——使我們發現自己被感動的話為淚水——我們哭泣——并非像葛拉維納所設想的是由于極度快樂——而是由于某種易于觸發、忍受不了的悲哀,因為我們在現世不能完全地、永久地把握那些神圣的和令人銷魂的喜悅,唯有通過詩歌或音樂,我們才能短暫而隱約地瞥見它?!盵12]
坡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超凡脫俗的美,而從《創作哲學》中和《詩歌原理》我們能清清楚楚地看到他苦心經營《烏鴉》的全過程。首先,在把美定位為詩的唯一領域后,詩人根據以往所有的經驗,確定最能表現這種美的情調應該是悲哀的,悲郁是詩中最適合的情調,因為 “任何美一旦達到極致,都會使敏感的靈魂愴然涕下”[13]。接下來,坡將運用廣泛的疊句作為詩的基音,而疊句是以用最響亮的長元音o音加上可以被拖得最長的輔音r的一個單詞“nevermore”(永不復焉),鏗鏘有力,余音繚繞,再由一只被人視為不祥的烏鴉重復,它的聲音和意義與全詩的悲郁情調達到了統一的最高境界,增強了詩的音樂感。然后坡確定死為詩的主題,“于是我問自己,‘依照人類的共識,在所有悲郁的主題中,什么最為悲郁?’答案顯而易見——死亡。于是我又問:‘那么這個悲郁的主題在什么時候才最富詩意?’根據我已在上文中用一定篇幅所做過的闡釋,這答案又是一清二楚——‘當其與美結合得最緊密的時候’;所以美女之死無疑是天下最富詩意的主題,而且同樣不可置疑的是,最適合講述這種主題的人就是一個痛失佳人的多情男子?!盵14]于是在《烏鴉》中,一名多情男子在冬日的深夜懷念失去的戀人,一只不斷重復“永不復焉”的烏鴉闖入,男子問它的姓名,它說“永不復焉”,這個單詞在男子悲郁的心中引起共鳴。他繼續提出更多的問題,烏鴉繼續重復它的“永不復焉”。男子越來越感覺到“永不復焉”的陰郁和可怖,但是“人性中對自我的折磨的渴望和在一定程度上的盲目恐懼仍驅使他向烏鴉進一步提出問題……使他感到悲哀的最美妙之處”[15]。這種極度地放縱自我的折磨使他感覺到一種瘋狂的快感,這種快感因他的過度悲傷而更顯美妙。
在《詩歌原理》中坡提出“詩的情趣也可以通過繪畫、雕塑、建筑、舞蹈、尤其是音樂等形式來表現……在節拍、節奏和韻律形式上都富于變化的音樂對詩歌來說非常重要,所以絕不可驕橫地把它摒棄;音樂是詩歌至關重要的助手,只有白癡才會拒絕它的幫助。鑒于此,我現在仍然堅持它確切無疑的重要性。也許正是由于音樂,心靈被詩情啟迪才會最大限度地接近那個他努力要實現的偉大目標——創造超凡之美”[16]。在節拍、韻律方面,除了上文提到的疊句,坡還擅長運用英語的頭韻、內韻,如《烏鴉》的第一行“Once upon a midnight dreary,while I pondered,weak and weary”中[17],“weak”與“weary”押頭韻,而“dreary”與“weary”押內韻;并且坡詩多用“抑抑揚”格和“揚抑”格,這些使得詩讀起來節奏感強,宛如動聽的歌,“詩是由韻律的美之創造”,果然名不虛傳[18]。
在繪畫方面,《烏鴉》里有大理石的白色和烏鴉的黑色之間的強烈對比;在雕塑方面,《烏鴉》中有帕拉斯的半身雕像;在建筑方面,《烏鴉》中有多情男子的裝飾華麗的房間……至此,坡所追求的美之效果脫穎而出。難怪當初坡會自信地說,“我不在乎我的作品是現在被人讀還是由子孫后代來讀。我可以花一個世紀來等待讀者”[19],一個半世紀后的今天,我們幸運地領略到了坡所創造的驚心動魄的美。
綜上所述,愛倫#8226;坡的文藝觀和創作具有唯美主義的傾向,他抨擊了“教訓詩的異端”,主張“為詩而詩”,是唯美主義的先鋒。
(責任編輯:水 涓)
作者簡介:盧國榮(1971-),吉林大學在讀博士,內蒙古民族大學外語學院副教授,一直從事英語教學與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與文化;付景川(1952-),吉林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導師。
① 楊冬,《西方文學批評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99頁。
②④[13][14][15] 愛倫#8226;坡,《創作哲學》,轉引自《愛倫#8226;坡精品集》,曹明倫譯,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第664頁,第665頁,第665頁-第666頁,第667頁,第673頁。
③⑤⑧⑨⑩[11][12][16][18]愛倫#8226;坡,《詩歌原理》,轉引自《愛倫#8226;坡精品集》,曹明倫譯,安徽文藝出版社,第684頁,第303頁,第304頁,第682頁,第304頁,第682-683頁,第304頁-第305頁,第683頁-第684頁,第684頁。
⑥⑦ 雷韋勒克、奧沃倫,《文學理論》,劉象愚、邢培明、陳圣生、李哲明譯,三聯書店,1983年版,第18頁,第19頁。
[17] 吳偉仁,《美國文學史及選讀》,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0年版,第133頁。
[19] 愛倫#8226;坡,《我發現了》,轉引自《愛倫#8226;坡精品集》,曹明倫譯,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第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