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隱公元年傳)
杜注:段出奔共,故曰共叔,猶晉侯在鄂,謂之鄂侯。
按:筆者認為“共”應為其謚號。楚子審楚共王也謚號“共”。《襄公十三年傳》:秋,楚共王卒。子囊謀謚,大夫曰:“君有命矣。”子囊曰:“君命以共,若之何毀之?赫赫楚國,而君臨之,撫有蠻夷,奄征南海,以屬諸夏,而知其過,可不謂共乎?請謚之‘共’。”大夫從之。楚共王生前命大夫在其死后謚其為“靈”或為“厲”,均為惡謚,大夫勉強同意。其死后,子囊不忍以惡謚謚之,仍借君命謚其為“共”。《謚法》:“敬長事上曰共。”共音恭,《謚法》蓋取其恭敬之義。段為鄭莊公弟,因欲奪位而襲鄭,未遂而出奔共。《隱公元年傳》:書曰:“鄭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服虔注云:“公本欲養成其惡而加誅,使不得生出,此鄭伯之志意也。”段為莊公弟,雖然襲鄭未遂而出奔,但鄭莊公為掩飾自己“本欲養成其惡而加誅,使不得生出”的惡毒心理,表現自己做哥哥的大度,做君主的寬容,在其死后謚其為“共”也是正常不過的了。況且其母武姜甚寵愛其弟共叔段,如給其一個惡謚,其母必不愿意,為了討其母喜歡,給母親一點心理上的安慰,同時體現自己的孝悌之義,在段死后謚其為“共”亦屬情理之中。洪亮吉《春秋左傳詁》及《正義》云:“見殺出奔,無人為之謚。”今考魯之穆伯、晉之樂懷子,皆出奔見殺,得有謚。叔段,莊公母弟,雖出奔,得追謚可知。杜云“段出奔共,故云共叔”,則虞公出奔共池,亦當謂之共乎?
綜上,筆者認為“共”當為共叔段的謚號。
二、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莊公十年傳)
杜注:孚,大信也。
按:孚有信義,如:《襄公十孚三年傳》:周之興也,其《詩》曰:“儀刑文王萬邦作孚。”言刑善也。杜預《春秋經傳集解》、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均訓孚為信。但在此句中,筆者認為“孚”當訓為覆。《說文》:卵即孚也,從爪子。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及《通俗文》:“卵化曰孚,音方赴反。”《廣雅》:“孚,生也,謂子出于卵也。”《方言》:“雞卵伏而未孚。”于此可得孚之解矣,卵因伏而孚,學者因即呼伏為孚。鍇曰:“鳥恒以爪反覆其卵也。”按反覆其卵者,恐煦嫗之不均。《說文》又云:一曰信也。段注:此即卵即孚引申之義也,雞卵之必為雞,鳥卵之必為鳥,人言之信如是矣。
由上述可知,“孚”的本義即為今之孵化,孚、孵為古今字,因為動物孵化時都伏或覆在卵上,所以又引申為覆,覆有蓋被,即遍及之義。此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的“孚”即為覆,遍及之義,正與上文“小惠未遍,民弗從也”的“遍”字相對應,皆為遍及之義。雖然信也為其引申之義,但是此句訓為覆即遍及之義似更妥。
三、吳子使太宰嚭尋盟。(哀公十二年傳)
杜注:尋,重也。燅
按:杜訓“尋”為重,筆者認為訓為溫更合適。傳下文云:吾子曰“必尋盟”若可尋也,亦可寒也。由此可見,“尋”與“寒”應為對文,寒為寒涼之義,尋就應該為溫暖之義。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三篇下·寸部》尋下云:“古文《禮》假尋為燅,有司徹乃燅尸俎,注:燅,溫也,古文燅皆作尋,《春秋傳》:若可尋也,亦可寒也。案《左傳》服注:尋之言重也,溫也。《論語》何注:溫,尋也,互相發明。”又《說文解字注·十篇上·炎部》燅下云:“按燅者正字,尋者同音假借字”“又《中庸》溫故而知新,注曰:溫讀如尋溫之溫。”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尋,溫暖之義;寒,寒涼也。盟約毀廢,即是寒涼,故尋盟以溫暖之,此尋盟之由。若不廢盟,何必尋盟?若必尋盟,則亦可寒盟。”
綜上可見,“尋”當為燅之假借字,與“寒”為對文,當訓為溫。杜訓為重雖有重新之義,但結合上下文,訓“尋”為溫則更合適。
參考文獻:
[1]洪亮吉(李解民點校).春秋左傳詁[M].北京:中華書局,1987.
[2](晉)杜預.春秋左傳集解[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3]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1.
[4]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5]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8.
[6]陳克炯.左傳詳解詞典[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
(方艷霞,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