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攤現象一向是城市管理中的痼疾。一方面是弱勢群體的生計;另一方面關系到城市的市容市貌和交通安全。如何平衡這兩方面的利益成了一個大難題,困擾著許多國家的市政管理部門。
那么,請跟隨我們的腳步,去看看別人在怎么做……
美國
白宮外也有小攤販
每天早晨五六點鐘,安先生就“上班”了。他的工作地點,是在距白宮約兩百米遠的街道邊。
安先生的工作崗位,就是自己的一輛白色廂車,一邊車廂支開,就變成一個小賣鋪,向過往行人提供咖啡、熱狗和面包等各種快餐。
安先生的貨攤是通過向市政當局申請而得來的。“擺攤許可證”上有經營者姓名、“許可證”號碼、經營項目、市長簽名等。任何人只要提供個人證件、聯系地址和電話、貨物的合法來源、合作者之間的書面協議書等文件,然后填寫申請表,只需數日到數周就可以得到批準。

在華盛頓、紐約等大城市的重要景點和街道周圍,市政當局都會規劃出一些露天的攤販點。讓民眾申請。此外,在一些商業區,政府會在周末將其規劃成跳蚤市場,允許小攤販擺攤經營;一些大型商場,按規定也必須提供一定比例的攤販點。中選者都會公示一段時間,如果沒有異議,他們就可上崗經營。
對于他們這些風里來、雨里去的小攤販,市政當局也都有一定的優惠,每季度的執照費不高,約為三四百美元;如果年銷售額達不到最低標準,還會減免部分稅收。
但有些條件則是沒有回旋余地的,比如商販必須按章納稅,快餐經營者則必須確保衛生。
除了安先生這類的合法經營者,美國也不乏個別“非法經營”的擺攤者。他們往往在行人較多的地方,隨地擺上自己的經營貨品。
這時,就輪到警察出面了。在美國,沒有一個獨立的城管部門,警察是唯一的執法人員,負責保障地區的交通、公共衛生和市民安全。一旦發現了無照經營的小販,美國警察所做的就是開份罰單,將無照小販的名字記錄下來,送到該地區的資料中心備案。但是并不沒收他的物品,大多數時候只是將人趕離售貨地點完事。
那么收了罰單要交多少錢呢?警察會指著罰單上的市政法庭電話,讓小販自己去問。警察并沒有權力決定該罰多少,他只是寫明小販違反了哪些規定,罰款的數額要由法官來決定。
由于地處要沖,安先生周邊經常有巡邏的各類執法人員,他們一般都不會來騷擾小攤販,對合法的或非法的攤販都很客氣。
韓國
小攤已經形成一種“道路文化”
大多數韓國人的生活習慣屬于“夜貓型”,夜晚的韓國小攤更是街頭不可或缺的一道風景。一位小販告訴記者,不論什么地方在晚上12點到凌晨4點,是沒人管制的,所以也有攤主只是在這個時間才出來,照樣可以生意興隆。在韓國,小攤一般是不用交稅的,只要申請加入“小攤業主協會”,獲得批準后就可以出攤了。

韓國政府對小攤販采用區域管理的辦法。政府將市區劃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絕對禁止區域”,主要包括主干道、火車站、汽車站、廣場、人行道和車道不區分的輔助干線道路等區域。第二類是“相對禁止區域”,指妨礙城市美觀等危害程度較小的地區,在這里對攤位的規模、擺攤的時間和經營范圍有一定的限制,對申請在此擺攤要嚴加管理。第三類是“誘導區域”,一般包括和住宅區分離的城市中心外圍的空地、車輛通行很少的河溪兩側道路、經過長時間形成的傳統市場內的道路。政府一般允許在這些地方擺攤設點,但對營業時間和經營范圍也有限制。
執法人員態度非常溫和,忠實履行法規,很少出現與攤主的暴力沖突。如果攤主是初次違規,可能要根據“非法占用道路獲取利益行為”罰款4.5萬韓元(約合375元人民幣)。一些攤主的物品被沒收后,覺得價值高于這個數,也可以交錢贖回自己的東西。
在首爾的地鐵站內,也會有一些攤點,賣發卡或是DVD。據一位地鐵工作人員介紹,按照規定,這是不被允許的,但如果他們能做到不影響行人,不高聲吆喝,也不強拉顧客,一般也就默許了。記者有一天深夜乘坐地鐵,見一位賣東西的老年婦女在收攤時,正用衛生紙擦拭地面,努力不留下一點污漬。也就是說,地鐵方面允許她擺攤,但她也不能給地鐵增添麻煩。攤主要約束自己的行為,在賺錢的同時,不影響他人的正常生活和起碼的社會秩序。
新加坡
衛生不合格,要上電視道歉
在新加坡,類似于國內大排檔的小販中心很多。小販中心是由經營不同飲食的個體攤販組成的小集市。
新加坡政府為每個小販中心配備了統一的桌椅,使用統一的輸水管、陰溝和垃圾處理系統。每個攤販只是賣飯,清潔衛生由專門的人員負責。
一位小販告訴記者,新加坡環境局下設的小販署專門有人負責各個攤位的稽查工作,一旦發現違規行為就會馬上采取措施。稽查員人人一臺掌上電腦記事簿,可以把發現的問題立即輸入小販管理署的信息庫中,現場扣分??鄯种贫扔悬c類似于國內對駕駛員的管理。
此外,新加坡每年還會對飲食攤位進行一次分級評估:即劃分出A、B、C、D四個等級。其評估標準包括:對地板、墻壁及器具的清潔;對食物的保存是否恰當:小販在操作過程中是不是按照規定使用了手套、口罩,個人衛生是否達標等。
小販向記者透露,去年一位賣炒米粉的攤位因為衛生不合格被吊銷幾個月營業執照,同時還要自己出錢上電視或報紙發表公告,向公眾道歉,此外還受到了高額罰款。后來重新開張時,攤位上還要掛上黑旗,表示此攤位曾經有過前科,提醒公眾注意監督。如此嚴厲的懲罰措施促使每個小販都將衛生問題放在首位,絲毫不敢馬虎。
泰國
無為而治
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小攤,這就是以國際大都市著稱的泰國首都曼谷。從最繁華的商業街,到偏僻的居民區,馬路邊的人行道以及過街天橋等處,都有流動小販。據不完全統計,各類路邊小攤加起來約有2.5萬個。這些小攤大概有兩種形式,高級的是一輛手推車,所有經營器具都在車上,小吃或水果現加工現賣。簡單的就是一塊布,往地上一鋪,就開張了。
在外人看來,曼谷對路邊攤的管理近乎空白。攤販們都是占道經營,人多時走路都費勁。經過記者了解得知,市政當局并不是撒手不管,而是有專門的部門負責登記、管理。按規定,只能在指定的街區擺攤。整個曼谷市指定的設攤街道有268條,合法登記的小攤有1萬多個。但全市還有1.5萬個小攤沒有登記,它們占據了466個街區。非法的比合法的還多!
所謂合法與非法,區別就在于一張許可證,本地華人稱之為“名紙”?!懊垺泵磕旮乱淮?,交100銖(約合20元人民幣)費用就行了。如果想在人家門口擺攤就得和店主協商,并交付一定的費用。
有人抱怨這些流動攤販占道經營,人走路變得擁擠,當地報紙也討論過。但政府的理念是:這些弱勢群眾的生存權,比市容重要,也比市民走路的便利更重要。不讓他們擺攤,可能很多人就會被逼去偷去搶,影響整個社會安定。而且,這些小販給市民帶來的也有很多便利,比如,他們賣的蔬菜水果比超市里新鮮便宜,他們的小吃方便實惠。
對于沒有得到許可的攤販,也有管理人員去查,但一般以轟跑為準則。有時真抓住了,處罰不會超過500銖,也不能沒收小推車之類的工具。政府規勸小商販:最好給行人留出一米寬的過道。曼谷市政府還制定了一個10年計劃,通過提供別的就業途徑,讓非法路邊攤販主動退出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