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一個看上去已經慢慢在衰落的公司走上了復興之路,如今蘋果已經成為創新的代名詞,盡管在iPod上,公司的名字已經濃縮成一個小小的圖標。1997年,蘋果公司的創始人之一Steve Jobs重返公司,從此,蘋果開始從一個瀕臨倒閉的公司走向傳奇的品牌之路,Steve將公司重新定位為消費電子類產品的公司,現在蘋果正投巨資生產移動電話。它的吸引力很大一部分來自它創新的特性。在全球一項關于創新公司的調查排名中,蘋果始終位居首位。從1977年蘋果的第一款電腦,到1984年的麥金托什蘋果機,2001年的iPod音樂播放器,以及即將在6月份投放美國市場的蘋果手機,憑借著引領潮流的力量,蘋果公司日益興盛起來。
蘋果公司即將入選標準普爾指數,但是它現在也并不是事事順心的。蘋果一直因為拒絕將自己的操作系統和音樂保護軟件與他人共享,而遭到外界的攻擊。對蘋果在產品制作和客戶服務方面不足的討伐之聲也一直不絕于耳。
只憑借虛有其表的小東西和毫無用處的呼叫中心,蘋果是很難在高科技行業中生存的,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也襯托出蘋果公司非同一般的特性,在消費者中掀起了一陣近乎宗教崇拜的狂熱。以下四個方面,蘋果可使其他公司得到有益的啟示。
第一點,不要單純依靠自身的創新,要善于接受外部的創意。蘋果的創新特色,經常使人們將它與愛迪生和貝爾實驗室相提并論,人們印象中創新是公司將工程師鎖起來,大家一起尋找靈感。而蘋果的創新是將自己的策劃與外界的技術巧妙結合在一起,并在一流的軟件和時尚的設計方面進行充分的包裝。比如iPod音樂播放器的創意就是由蘋果聘用的一個項目顧問首先提出來的,將現貨供應的零件與內部優勢結合在一起,比如有特色、方便的控制操作系統。通過設計,iPod音樂播放器與蘋果的自動點唱軟件iTunes緊密結合在一起,而這個軟件也是蘋果從外部購買的并經過升級改造的。蘋果公司成為一個將各種技術綜合在一起的管弦樂隊,同時不排斥來自外部的創意,并能通過自己的手法將這些技術融合在一起。
這種方式,被稱為“網狀創新”(network innovation),并不只限于電子產品類型。其他公司如PG、BT以及其他藥品行業的巨頭公司都在應用這種方法,這些公司都認同這樣一種理念,那就是好點子并不一定都從內部產生。而網狀創新需要注重培養創意的起始點和理論研究人員,長期關注和跟蹤來自外部的新創意。
第二點,蘋果描繪出了設計新產品應當圍繞著用戶的需要、而不是技術的需要這一觀點的重要性。很多科技公司認為自己的技術處于領先地位,這樣就讓產品暢銷了,實際上最后研發出的只是一個工程師為另一個工程師設計的小玩意兒,并不為市場所接受。蘋果一直以來就善于將先進的技術和簡單的應用結合起來。iPod 最初并不是音樂播放器,而是傳輸并整理音樂文件,并通過網絡購買;蘋果手機的最初設想也只是將音樂播放器、網絡瀏覽器和電子郵件軟件結合在一起,而現在市場上的“智能手機”在使用上并不智能,而是相當繁瑣。蘋果并不是唯一一個追求簡約的公司,菲利普,荷蘭的電子產品巨頭,也在采用相似的策略。
蘋果公司在創新方面的第三個經驗是,聰明的公司有時候應當忽略來自市場的聲音和時下的需求。傾聽來自消費者的意見是個好主意,但并不是全部。iPod音樂播放器在2001年推出的時候曾經一度遭到嘲笑,但是Jobs出于本能還是堅持了下去。任天堂在電子游戲類產品也采取了類似的市場策略,推出超前理念的產品,引導客戶的消費。
蘋果公司的第四個經驗被稱為“精明的失敗”。麥金托什蘋果機是失敗的上一代后的產物,而蘋果手機是在與摩托羅拉聯手生產的音樂手機失敗后改進的產品。蘋果能從每次失敗的錯誤中吸取經驗并繼續努力。每次面對失敗不要氣餒,而是要容忍錯誤的存在,并從中受益。而歐洲無力與美國硅谷相抗衡,與歐洲相對嚴格的企業破產法體系有很大的關系。
蘋果公司是相當自我的公司,而即將推出的蘋果手機是否成功也還有很多疑問。但是目前為止,還沒有哪家大型公司能夠在創新方面可以超越蘋果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