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歲的年齡不僅是一個數字,而且更是生命中一個思想凌亂而未成熟的階段,現在的香港就處在這樣一個階段。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的盛大儀式舉行,香港從“日不落帝國的最后一顆明珠”轉變成為一個正在震撼全球的新興國家的一部分。香港人百感交集:對于一個嶄新開始的興奮,對于英國人離開的失落,對于回到祖國懷抱的驕傲,對于未知前途的擔憂。無論是好是壞,香港的命運與中國緊密相連。
回歸之后,香港究竟應當更加中國化,還是更加國際化呢?香港城市大學教授張隆溪說:“香港人毫無疑問可以成為文化上的中國人,但是由于歷史的原因,大部分香港人首先會把自己看成是香港的中國人,以區別內地的中國人。這是香港的優勢,同時也是它的弱點。”
香港從全球經濟發展中獲取生存的動力與能量,并將中國內地巨大的生產能力傳送到世界各地。從一個海邊的小漁村發展成為現代的大都市,香港在它最初的發展階段就經受了戰亂、難民潮、瘟疫、干旱;而在回歸后的十年間,香港同樣經歷了東南亞金融危機、禽流感和SARS的襲擊,然而在每次面臨厄運,香港都毫不屈服,最后走出陰霾。《財富》雜志曾經在香港回歸時預言香港將走向消亡,如今證明這個預言大錯特錯。
回歸后香港顯現出了更多活力,回歸前,香港的恒生指數大概在15200點,如今恒生指數已經站在21000點的位置。而且這個城市已經開始慢慢發現,還有比追求財富更加重要的事,社會的公益活動正在不斷興起,比如挽救一些古老的建筑,幫助窮人等等。
香港必須考慮未來的經濟發展,中國現在的快速發展成為香港保持繁榮的保障,但是內地是合作者,也同樣是競爭者,內地先開設的港口正在削弱香港的貿易優勢,內地低成本的勞動力在制造業和服務業方面也正在奪走香港的就業機會,隨著中國對外資越來越開放和友好的態度,更多的國外公司選擇直接進入內地,而不再通過香港。
因此香港需要一個新的經濟發展計劃,香港行政長官曾蔭權提出要讓香港成為至少是亞洲地區首位金融中心。經濟學家奧瑞爾(David O’Rear)認為這完全可行,金融服務有很高的附加值,香港擁有獨特的地理位置,但是香港仍然面臨著來自東京和新加坡的競爭。新加坡如今已經成為生物科技的中心,為大量的研發和科研學術機構輸送資金,而香港還在吃老本,靠房地產和金融服務創造財富。在創新方面,顯然香港已經停滯不前了。
香港是一個朝氣蓬勃的生命體,因為它是由世界上最富有創業精神的人們組成。這一點永遠不會改變。香港的好運氣就是在一個幸運的時期成為中國的一部分,在這個時期,大陸變得更加自由開放,并給予它這個有點國際風格的孩子更多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