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戰略管理模式來看,獲得長期競爭優勢的特點使富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與公司成功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企業家精神研究視角的轉變
經濟學界對企業家研究影響最大的是新古典經濟學家熊彼特,他認為企業家總是以創造性地破壞市場均衡獲取超額利潤,這一過程有賴于企業家的創新能力。熊彼特的成功在于他首先提出“企業家創新”的觀念,但他認為“企業家創新行為是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這一觀點被很多學者提出質疑,他們認為在現代社會司制的企業中,經營者與所有者逐漸分離,更多為職業經理人的經營者不具有企業的所有權對創新利潤的追求并不一定能夠構成他們進行創新的動因。
管理學與經濟學最大的分歧就是人性假設。隨著人性假設從社會人到復雜人假設,再到文化人或道德人的發展過程對人的認識更加全面,也更能深刻分析企業家這一重要而又特殊的群體。澳大利亞學者Kirzner于1973就提出了“企業家的發現”概念,認為企業家不是經濟人,他們的行為也不是被動、理性和機械地適應以最終實現有效行為目標的平衡的市場,相反,他們對市場機會非常敏感,是創造性和活躍地面對一個始終不平衡的市場。Morris也認為,企業家精神領域具有七個觀察角度,即財富的創造、企業的創造、革新的創造、變革的創造、工作機會的創造、價值的創造,以及成長性的創造,每一個角度都具有代表性,但他特別強調了“創新”在這個領域的重要作用。
可見,在管理學視角,企業家精神已經超越了熊彼特的“自發性”和“個體性”的范疇,關注企業的生長和發展過程。企業家精神的理念已經成為一種對經營模式和機會的思考方式,代表追求利益和不確定性的行為方式。
戰略管理模式的變化
戰略管理誕生于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并不斷發展形成了60、70年代的戰略管理理論叢林。但此時的戰略管理領域中單純注重描述性的規范化內容,即使是SWOT方法也僅是概念性框架。因此,戰略管理在人們心目中是高深、復雜而又難以捉摸的。在實踐中缺乏可傳播性和應用性。
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邁克爾·波特《競爭戰略》的問世,把經濟學的產業組織理論和方法引入戰略管理領域,為戰略管理提供了簡明而有力的分析工具,也由此推動了“戰略產業”的迅速發展。
20世紀90年代初,以Barney等學者創立的資源基礎理論為思想源泉,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提出核心能力理論,認為企業是一個能力的集合體,其擁有的核心能力是企業長期競爭優勢的源泉。研究學者們認識到:企業本質上是一定資源的集合體,但企業成功的關鍵在于它能否整合內外資源為己所用。因此,企業對資源的動態整合能力在企業競爭優勢的形成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比資源本身更為重要,它通常被表述為戰略創新能力。顯然,對戰略創新能力的強調使富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與公司成功更緊密地結合在—起。
企業家精神與戰略管理的內在聯系
企業家精神與戰略管理本是兩個相互獨立的研究領域,一般認為,企業家精神注重創造,而戰略管理注重建立組織的競爭優勢(公司績效),基于此,兩者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不同的看法,如戰略管理多集中于大企業,而企業家精神大多關注小企業。然而,國外也有學者從戰略角度研究了市場定向和企業家定向之間的關系,通過大量實證調查得出市場定向和企業家定向具有很強的正相關性的結論。
在學科發展史上,企業家精神概念在經濟學領域誕生的時間遠遠早于戰略管理(戰略管理的學科誕生與發展與經濟學也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的出現,但戰略管理領域,企業家分部是從戰略管理分部“企業政策與戰略”中獨立出去的一支。
相互界定。企業家精神的定義一直不統一,因為很多學者一直想把企業家精神與其它學科相獨立而界定。然而,自從進入管理學的歷史舞臺,企業家精神方面的文獻一直在研究與企業成長相關的問題,這就很難避開戰略管理。
互為構成。Schendel認為戰略有兩個組成部分,即企業家精神部分和整合部分。企業家精神部分決定了在競爭環境中組織應該如何定位。整合部分關注對企業家精神產物,如企業政策、企業文化標淮等的管理,從這個意義上講,企業家精神只是戰略管理的一個部分。
此外,按照資源與能力的觀點,企業通過內部能力開發、培育和管理來創造持續競爭優勢,其中企業家精神是戰略管理的一種關鍵資源。眾所周知,無形資源往往具有復雜的社會性而難以被競爭者理解和模仿,所以比有形資源更能為公司創造價值。而很多學者都認為,企業家精神是所有無形資源中最核心的。如Alvarez和Barney提出,企業家往往在認知模式上都具有獨特的資源,他們運用這種認知模式來進行戰略決策,并且獨特的認知模式使企業家能夠形成獨一無二的、高級的學習模式,形成良性循環。另外,Kirzner也提出,企業家往往對潛在的不穩定的市場機會具有特殊的洞察力,這種敏感性是另一種非常重要的企業資源。
共拓新方向。20世紀90年代以后,西方管理界出現了思想激蕩和知識爆炸的局面,各種管理思想在社會經濟變革、企業變革的大潮中紛紛出現,在管理學家的努力下,企業家精神逐漸與戰略管理研究結合形成新的概念并由此產生了新的研究方向。
1.企業家精神管理
戰略管理理論建構的共同特點就是將戰略管理與組織內部的業務管理分開,依照這條界線,只有那些重大的、全局性的組織活動才可以被劃歸為戰略之列。但戰略管理與業務管理原本混合在一起共同構成企業活動,刻意劃分兩者界線往往導致要么戰略過分強調“前瞻性”而走向空洞,要么隨著組織業務活動顯現“常規性”。究其根源,這種情況的發生是由于對戰略管理理解的偏差。
實際上, 區分戰略管理與內部業務管理的界線是無意義的,因為戰略管理本身就包含著兩個領域:其一指向“常規性”,另一指向“前瞻性”。其實,錢德勒早在戰略管理形成學科之前提出的第一個戰略定義“戰略就是—個公司基本的長期目的和目標的決定過程,以及為了實現這些目標所進行的行為調整和資源配置”,其中就已經隱含了這兩種指向。米歇爾、斯道瑞和托馬斯提出,將這兩個指向分別命名為行政管理領域和企業家精神管理領域,前者關注系統內部的調和及防止虧損,后者則強調為組織的未來進行創造。
2.戰略企業家精神
企業家精神是企業尋找機會的活動,戰略管理是企業實現競爭優勢的活動,前者是關于創新的行為,后者主要研究如何通過競爭優勢實現超過平均水平的績效,兩者之間的關系共同涉及到企業把握機會和建立優勢之間的關系。
顯然,企業家精神和戰略管理共同關注企業對環境的適應性及利用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和非連續性蘊含的機會創造價值。因為企業家精神不可能是憑空產生或天然存在的,企業也不可能只考慮創新而不考慮創新所產生的結果,企業家識別機會、組織資源和實現機會的利用及利用創造的價值是一個連續不可分的過程,必須依靠戰略管理的方法和途徑來展開。因此,Hitt等學者提出戰略企業家精神,認為它是企業家精神的行動和戰略管理行動的結合,可以用來進行企業家戰略的設計和實施,從而創造財富。
可見,戰略企業家精神是—種以戰略觀點開展的企業家精神,它用“價值創造”取代了熊彼特的“企業家利潤”,使基于戰略視角的企業家精神概念更清晰、研究核心更明確、理論內容更豐富。
3.公司企業家精神
1983年美國管理學者Miller首先提出“公司企業家精神”的概念,隨后,Sandberg指出,“公司企業家精神”是企業家精神和戰略管理領域的“交接核心”。
“公司企業家”指在公司制企業內開創新業務、實施創新性資源組合的管理者。研究的是對組織內實施資源創新性組合的一切努力和活動的研究。它的提出彌合了以往研究中企業家精神和戰略管理關于企業規模看法的不一致。由于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迅速成長的小企業利用創新優勢“侵蝕”大公司的市場和利潤,而同時,大公司由于組織結構和業務范圍等因素導致的“大企業病”,決策靈活性、市場反應性等方面都大大降低,這使很多學者意識到,成熟的大公司所面臨的主要挑戰是如何模擬創業型企業的積極屬性,即現有的大公司也需要進行“創造性的破壞”和新的資源組合。因此,學者們提出,企業家精神不應只是新建的小企業的“專利”,大公司的發展也需要“創造能力”,就是要培育公司企業家精神。公司企業家精神則更多地關注從企業家角度研究企業戰略管理。
(唐震為廈門大學管理學院、廖泉文為河海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