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高考的前一天,我們走進了位于北京師范大學附近的學大教育業務總部。寬敞明亮的辦公區域大部分都被布置成學習學生接受課外輔導的座位,而每個學習的座位都會擺上兩把椅子,因為到這里來接受輔導的學生都會接受“一對一”的教學輔導。進出的學生絡繹不絕,臉上洋溢著輕松和快樂的神情。
盡管大部分人會簡單地把課外輔導和家教聯系在一起,但實際上,課外輔導在國外已經發展成為非常成熟的市場,學大教育的聯席總裁李如彬先生告訴記者,這個市場在香港叫做補教市場,在日本被稱做私人教育市場,在韓國叫做校外教育市場,“我們給自己定位在課外輔導市場,并且是比較專業的個性化輔導,采用一對一的教學模式。”

李如彬先生是學大教育的共同創始人,但是他儒雅樸素的外表更像一個剛出校門的大學生,也許正是他所從事的教育行業和每天和孩子們打交道的經歷,給他帶來了這種與眾不同的青春氣息。
源自兼職打工的激情創業
李如彬在北京上大學的時候,學校里做家教的同學非常多,李如彬也是其中的一個。做家教的對象很多是學習上有困難的孩子,而這些孩子的家庭生活往往也有問題,比如離異家庭,單親家庭,甚至還有些是遭遇人生重大挫折的。李如彬通過與家長和學生的交流,深切感受到了孩子的成長和家庭需要校外個性化輔導教育的補充。國家的教育資源有限,學生的教育需求無法得到滿足,需要社會專業服務機構去補充,這個市場的潛力非常大。
而更重要的是,李如彬發現,當通過自己的努力,孩子的學習成績和個性得到提升的時候,自己從中感受到一種充實和快樂,一種實實在在的價值感。孩子的進步和隨之給一個家庭帶來的快樂,成為對自己的努力和存在的一種認可。“我感覺到能從事教育事業,是一種快樂。”而正是這種真切的快樂感受,成為日后李如彬投身教育事業潛移默化的成因。
2000年李如彬大學畢業,那時互聯網剛剛興起,“互聯網影響了我們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那個時候互聯網創業的事情非常多,尤其在北京海淀這一帶,平均幾天就有一個創業融資的消息傳來,我們這一代年輕人確實心里很激動。”而李如彬自身的職業生涯也因為互聯網而改變,他被分配到清華同方作網絡構架師,當時接到一個任務是制作一個網站,網站的名字叫中華醫療網,這個項目做完以后,很快得到了4000萬人民幣的風險投資,“這件事對我觸動很大,我覺得自己還年輕,又有技術,一定要抓住這么好的機會干一番事業。”在創業激情的鼓舞下,李如彬產生了將互聯網和所觀察到的校外教育市場結合起來的想法,“我覺得一定能創造很好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如今學大教育一路走來,證明李如彬當時的設想是很有眼光的。
2001年9月,李如彬和兩個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創建了這家公司,公司最初只帶了一個員工,20多米的小房子,資金投入也很少。公司成立之后,李如彬首先開發出一套家教系統——網上師資匹配系統,也就是一個中介性質的家教信息網站,通過互聯網的平臺工具,把愿意做家教的大學生和老師吸引到這個平臺上,把大家所擅長的、和優勢特色都通過互聯網展示出來,能讓家長、家教中心更加方便地選擇。到了2004年,學大教育已經成為北京市場最大的家教中心,市場份額做到了80%。
從提供信息到輔導服務的商業模式轉變
盡管已經取得了一些驕人的成績,但是對行業進行不斷思考的李如彬并不因此而滿足,他對公司發展的前景有非常清醒的判斷。“作為信息傳播,互聯網有它的優勢,我們當時收取信息費用,也可以做到盈利,到2004年,北京哪個家庭找家教,都會通過學大教育來找。但是我們發現,我們費了很大力氣,一年的銷售額也只能做到幾百萬。雖然對于家教中介來說,這樣的市場效益已經是一個很高的目標了,但是這不是我們的目標。當時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創收,為社會創造更好的價值。”
2004年9月,學大教育推出了個性化課外輔導體系,從原來的家教中心改為提供課外輔導服務的機構,完成了商業模式的轉變。所有的教師和大學生,不再是學大教育的服務對象,而被聘請為專職或者兼職的員工;互聯網上的信息資源轉化為線下服務的實體;學生和家長成為學大教育的客戶,通過學大教育的員工來享受服務。模式的轉變使公司的利潤點產生了變化,學大教育可以通過為客戶提供更多服務來創造更多的價值,可以收取學費、輔導費等更多的費用。
然而,商業模式的轉變不是簡單的服務內容和收費機制的改變,更重要的是公司經營內容的重新定位和核心競爭力的再造。李如彬很快意識到公司業務轉型所帶來的新的挑戰,因此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升所提供服務內容的質量上。“我認為專業和專注是公司發展最重要的事情。”李如彬大量研究國內外的先進教育理論。“我想從我自身開始,就要做一個在教育方面的專業人士,而公司更要成為教育方面的專業機構。” 學大教育建立了自己的研究機構——個性化教育研究院,專門聘請專家教授組成顧問團,把先進的教學理念、及技術都應用到給客戶提供的服務中。為了更加專注,學大教育取消了已經相當成熟的家教信息中介業務,盡管每年這項業務給公司貢獻幾百萬的銷售收入。李如彬說,“我們要把百分之百的精力全部轉移過來做課外輔導。”
公司的模式轉變后,反響很大,學生家長們從學大教育得到了更加專業和高質量的課外輔導服務,在魚目混珠的家教市場獨樹一幟,公司的銷售額也立刻得以提高。學大教育上上下下都比較興奮,但是隨之而來,公司卻陷入一些迅速發展的公司所犯的通病,盲目膨脹,盲目發展。說起那段經歷,李如彬顯得異常的平靜,“當時比較看好這個項目,初步的市場嘗試也得到了認可,投了很多資金在擴張方面,我們2004年年底在外地一下子開了3個分公司。主要是年輕,頭腦發脹,盲目擴張,到了2005年就出現了很多問題,公司差一點因此倒閉。主要原因是新擴張的外地分公司都沒有達到預期的銷售額度,造成了資金的困難;我們的管理水平也跟不上,以前管理一個公司、幾十個人,知道怎么管,突然增加了兩倍三倍,變成兩個三個公司,幾百名員工,管理能力跟不上公司的發展,導致了一系列的問題出現。”當時學大教育的管理層果斷地采取策略,把一些外地分公司停下來,集中資金的有效利用,把精力放在重點城市,這樣才度過了難關。
盡管盲目的擴張帶來了慘痛的教訓,但是學大教育并沒有因此停下在全國范圍內拓展市場的腳步,只是更加腳踏實地,采取更加謹慎務實的態度。目前全國各個省市的教學改革模式都不盡相同,教材、教學體系都各有差異,很多提供課外輔導的網校,雖然在一個地方擁有很強的知名度和品牌,但是在向外地擴張的時候就會遇到問題。但是對于以“個性化教育”為理念的學大教育來說,這些都不是問題,反而因此更加突顯出強大的生命力。每在外地開設一個分公司,學大教育都會首先設立教研中心,分析當地教育的體系和特點、考試的方向,并組織當地的教師和專家學者進行研究,在服務的內容上迎合當地的特色。而全國分公司的贏利模式是統一的,服務方式、收費項目、教學理念、經營理念、管理方式和人才結構都采用標準化的管理模式。在任何城市、任何教育區域開展業務,學大教育都會充分利用當地的資源,分公司的管理人員優先選擇當地的人才,然后在總公司進行統一的培訓。
如今,學大教育在全國已經擁有十幾個大型的個性化學習中心,以及北京、上海、廣州等7個直屬的分公司,全國注冊的教師貯備庫的總人數已經超過30萬人。
真誠的價值觀帶來商業價值
目前中國學校的教育體系普遍采用大班式的教育體制,這種模式沒有針對性,尖子生吃不飽,落后生跟不上,造成兩極分化,尤其是對差生的影響非常大。因為老師不恰當的教學方式,有些學生甚至改變了個性,開朗的學生變得消沉,甚至變成問題學生,喪失了未來的發展機會,有些孩子初中畢業就不再上學了,因為沒有學習的興趣。“這完全是對個性和發展機會的謀殺,都需要課外輔導教育來進行填補和完善。”對這種教育體制給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李如彬深有體會,不管工作多繁忙,他堅持定期直接接見家長和學生,面對面的溝通和了解讓他準確地了解孩子和家長的實際需求。
個性化教育理念是學大教育所提供服務的核心和理論基礎。“學大教育不把自己稱為家教,因為家教顧名思義是‘在家里教學’,而我們的學生80%是在學習中心進行學習,只是采用了家教中一對一的教學方式,這種服務其實是對家教的一種開發和創新,并把它升級為‘個性化課外輔導’。”李如彬認為學大教育的教育理念是不能和目前的學校教育體系看齊的。學大教育要求每個老師都樹立個性化教學的理念,因材施教,針對每個孩子的成長特性設計相適應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
教育不僅要奉獻教師的知識和才華,更重要的是教師對孩子無私的關愛,李如彬認為這一點是非常關鍵的。“愛,賦予人們學習的靈感。”學大教育所有的教學理念都圍繞著這樣一個核心,“我們認為,從教師的角度,對孩子的愛一定要說到做到。”李如彬談起對教育的理解,顯得十分動情,“大家都說要愛孩子,但是我認為對孩子的愛不應該在表面上,而是發自肺腑地認為任何孩子都是可以成才的,用這種觀念來愛每個孩子。而我們是努力通過培訓和日常的管理讓更多的職工能夠理解應用這種理念。”
每個來到學大教育接受輔導的孩子都會首先接受一套全方位的科學測試,除了學科的基礎知識,還有學習心態、學習習慣、學習方法方面等非智力因素的測試,然后學大教育會給學生提供個人專用的教學方案和輔導計劃,而在整個輔導過程中,除了教師在學習方面的輔導,還有學習管理師、心理專家的指導、回訪,使每個孩子站在平等的起跑線上,在學習能力、學習習慣和身心發育方面得到有效地提升,他們的個性和人格得到充分的尊重,興趣和愛好也得到了培養,這些輔導對孩子未來的全面發展是大有益處的。
在目前國內的教育體制下,分數和升學的壓力依然存在,為了孩子能考個好分數,很多學校和家長采取不顧一切地拔苗助長的教育模式。而李如彬認為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并不矛盾,“分數只是一個信號而已,孩子分數有差異,是因為孩子的內在素質、能力技能、觀念思想、習慣等諸多因素都存在差異,所以說我們做的事情就是把這些基本因素都搞上去,分數自然而然地就上去了。”
為了貫徹學大教育的服務質量和核心的教學理念,公司建立了一套對教師的培訓和考核體系。利用互聯網系統打造的管理平臺可以優化和控制教學的過程和質量。聽課、反饋和調查,以及老師的資料和定期的工作匯報,各方面的信息匯總在一起,成為每個教師考評的標準和依據。學大教育還借鑒了美國教師的績效考核體制,因為其中的學監、學區這種配置與學大教育的管理構架非常吻合。在美國,每個州都劃分了不同的學區,每個學區有教育委員會,并由學監來控制這個區域的教育活動和教學質量。而學大教育設立了總部,下邊是分公司,每個分公司下邊再設置5個分中心,每個學區都有獨立的教學系統,同時分公司還有教研中心來控制指導教學過程和教學質量。
李如彬認為能為老百姓和國家創造價值,就是公司存在的理由和發展的希望。學大教育的每個中心每個月都有1000人次來進行輔導,通過這樣的服務,學大教育改變了中國成千上萬個家庭和孩子的命運。“我曾經遇到有的孩子差點就退學了,轉了四五個學校,孩子都已經絕望了,對自己沒有任何信心。通過我們的服務來改變這些孩子未來發展的方向,這是我們最希望看到的。”學大教育每周都到校園里去開展家庭教育的公益活動,把更藝術、更科學的家庭教育觀念和方法都傳授給家長,李如彬認為,“這是非常有必要的。校外教育很重要,但是仍然不能替代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提升也會對整個社會的進步起到推動作用。”
這種發自內心的對孩子的關愛和對社會強大的責任感,成為學大教育茁壯成長并創造出商業價值的核心價值觀。個性化教育理念方面的有益嘗試與國內教育體制改革提出的“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理念不謀而合,“學大教育的方式是目前學校教育的一種補充,我們希望能給國家教育改革的方向提供一些實踐經驗和依據,以及對國外先進教育理念的應用經驗。”學大教育雖然是針對每個孩子、每個家庭所提供的服務,但所從事的卻是涉及國計民生的大事業,只有靠真誠的價值觀才能獲得廣大學生和家長的認可,靠真誠的服務獲得客戶的口碑,并從社會的長遠發展中獲得企業成長的動力。
互聯網提供廣闊發展空間
互聯網的技術應用在學大教育的發展歷程中一直存在。公司一開始就是“互聯網+中介”的形式,應用互聯網來得到更多的信息,并處理和管理信息。而現在學大教育雖然以提供實體的課外輔導服務為主,但是互聯網仍然在公司的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就像新浪是‘互聯網+媒體’的模式,我們是‘互聯網+教育’的組合,因為我們需要互聯網的技術把我們和成千上萬的學生、家長聯系在一起。”學大教育的服務中,有公司的網站,有即時溝通的軟件,有互聯網的社區實現教師和學生的互動。李如彬侃侃而談,“我們對互聯網的研發和應用始終沒有停止,比如學生們都會有一個錯題本,除了傳統的錯題本,學大教育還給學生提供了電子錯題本,孩子能利用這個工具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互聯網的技術應用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功能和服務。最近學大教育研發了在線訂閱系統,采用自己研發的搜索技術,把所有老師、學生和教研機構的網上博客都一站式的訂閱在一個平臺上,方便學生查找搜索。“在教育這個傳統的行業中,互聯網技術應用成為學大教育核心的競爭力之一和最大的特色。”
李如彬認為,公司的未來發展不能脫離技術的更新,更不能脫離整個社會發展的需求。“我們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平臺和技術,把不斷創新的個性化教學理念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推廣。教育人才是國家發展的大事,只要孩子們都能成才,我們公司贏利擴張的目的也一定能隨之實現。”
盡管公司已經有了6年的成長歷程,但是李如彬認為學大教育仍然是在起步的階段。“我本人和公司都是創業起來的,我非常清楚創業的滋味是什么,如果每個人都把自己的時間精力投入到工作中,一定會取得成績。我們的團隊注重務實實干,這里面沒有太多浪漫的成分,只有踏踏實實的付出。”而實實在在干事,也是學大教育的員工對這位年輕的領導最多的評語之一。
提起公司未來的發展,李如彬的信心十足。“我們的理念吸引了大量優秀的人才。只要解決了人才的問題,我們的發展就不會有太大問題。”目前學大教育正在申請國際上的質量標準認證,“我們要利用這些先進的標準體系來完善業務的流程化,標準化和制度化。”
在有關公司業務的發展模式上,李如彬覺得要把眼光放得長遠些。“我們不會去做加盟的業務模式,一定要堅持直營。”加盟的模式雖然可以短期內獲得大量的回報,但是公司的管理難度會增加,服務質量下降的可能性也大幅增加。“其實現在行業生存發展的環境很好,我們計劃在2010年完成公司的上市。”
目前,一家國際上知名的風險投資即將注資學大教育。李如彬說,“風投最關注的是兩點,一個是市場,另一個是管理能力,學大的教育概念和連鎖的經營模式對他們非常有吸引力。”
用真誠的愛來做教育,是我們這次對學大教育采訪最深刻的感受。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份對孩子的關愛和對教育事業的專注將帶領著學大教育開創出更廣闊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