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個歷史時期的傳統民居是城市的文化遺產,體現大城市多層次、多元化的文化形態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不同城市的民居有不同的造型、不同的裝飾、不同的風格,反映出不同的歷史文化積淀。如漢唐古都的殘臺斷墻,上海、天津的西洋古典式建筑,北京大柵欄半土半洋的商業店面,現代化大城市高樓下的低矮平房等等,它們都是作為一種“符號”而代表著某種特有的文化。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現代化和城市化的進程越來越快。特別是在大城市的建設中,現代與傳統,鋼筋水泥與平房小院之間的矛盾正越來越突出。如何在城市發展中保護好傳統民居和文化,對這些寶貴的資源加以開發利用,這是我們面對的新課題。
傳統民居融藝術、技術、生活、習俗于一體,反映了各地區、各民族的文化特色,有著獨特的韻味和旅游價值。對傳統民居進行旅游開發,不僅可以吸引大量游客到此吃、住、游、購、娛,帶來經濟效益,解決一些傳統民居保護面臨的資金缺乏問題,也會給周邊居民帶來就業機會,能滿足大城市游客“懷舊”與“回歸”的心理需求。
我國大城市的傳統民居的現狀
西方一些國家采用的是在舊城外另建新城的方法,而我國卻是在舊城的基礎上改造建設。
由于大部分老城區居民的生活條件和水準嚴重滯后于城市其他地區,遠不能滿足城市功能的正常運行和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所以舊城必須加以改造,這造成了城市現代化的過程中,大量的傳統民居被拆除。如,北京的胡同、上海石窟門等都在快速的消失。經過許多輪的舊城開發和改造,很多大城市中的老街不斷減少,有的甚至僅存幾條零星的小街小巷。 如今一提起北京消失的城墻和大片大片的四合院,很多人無不搖頭嘆息。
城市的現代化進程也使傳統民居中居民數量不斷減少,許多傳統民居或是“人去樓空”,或是淪為商業場所、外來人口聚居地, 只有一些歷史古跡或比較稀有的民居得到了保護,成為博物館式的參觀點。
現代大城市中傳統民居旅游開發的困境
與其他旅游景點相比較,現代化大城市中傳統民居游客容量有限,旅游開發難度更大。“作為當地居民的房產,古民居是居民日常生活起居的空間和場所,大多面積狹小、社區單一”。并非所有的傳統民居都能進行旅游開發,而必須是有選擇地進行,應結合資源評價、旅游需求預測及當地旅游承載力大小確定合理的開發數量與規模。
民居保護需要經濟作后盾,現在雖然有大量學者在呼吁要保護傳統民居,但成效并不太大。現實發展中,大城市中的民居往往因為城市的發展而被切割拆遷的七零八落,形成不了規模效應,這些分散的民居和周圍的環境難以協調,實際上失去了旅游開發的價值。
歐洲各國在城市化進程中也面臨著傳統民居保護與開發的困境,他們保護古老建筑的意識特別強,“不論是國際性大都市,還是中小城市,不論是氣派、華麗的教堂,還是普通的民宅,各種哥特式、洛可可式、巴羅克式的古老建筑均保存得相當完好”。“大批富有濃厚民族特征的傳統民宅,被維護得極其完整、凈亮、和諧”。他們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
傳統民居保護與旅游開發的策略
將傳統民居及其街道列為歷史文化保護區
將傳統民居及其街道列為歷史文化保護區,能對傳統民居及其周邊環境進行有效保護,也能對巷內居民進行妥善安置。如德國阿納姆市將50年前所建的外型美觀、有很高價值的房屋稱為歷史文物建筑,該市政府依據這個標準確定了1000個保護文物。又如,我國福州市將三坊七巷列為歷史街區;寧波市將秀水街列為歷史街區進行保護;杭州市將元福巷、留下老街等列為歷史街區進行保護;廣州市對華僑新村、新河浦實施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這些街區的傳統民居受到重點保護,隨意拆建和開發均屬違規。保護區中建筑物高度都受到嚴格控制。
我國這些年在城市建設中大規模的改造和過度開發,嚴重破壞了傳統民居及街道的傳統風貌。如果違背修舊如舊的初衷,使原先本來真實的歷史原物受到了破壞,就會使傳統民居成為贗品。如前幾年天津在解決現代城市功能需求和老城鄉保護性改造方面做了一些嘗試。但由于受經濟利益的驅使,修建了許多大型公建和商住建筑群,破壞了原有的建筑空間形態,原有的城市歷史文化特征隨之消失,本應保存和保護的許多建筑文物景點遭到毀滅性的破壞。寬、窄巷子是成都這十余年突飛猛進的舊城改造中僅存的兩條老巷子,被成都市列為歷史文化保護區。從2005年夏天開始,寬、窄兩條巷子開始拆遷、改造。街道被擴寬了一些,少數保存完好的民居,只在內部維修,其它有超過一半的民居幾乎都是推倒重來。原滋原味的寬、窄巷子再也看不見了。經過大幅度改造、重建后的寬、窄巷子已經失去了以前那樣的深沉的魅力,許多人士深表堪憂。
因地制宜地將傳統民居打造成游客膳宿和游憩的場所
目前大城市中的傳統民居主要用作住宅和商業性鋪面,有少量被用作茶館、旅行社、旅館。大城市中的傳統民居還可因地制宜作如下打造:
·將民居改造成博物館、展覽館、商鋪。傳統民居能展現出古人的部分生活面貌,將當地服飾、剪紙、樂器等工藝品在民居中陳列出來,可以提高游人對當地文化全方位、系統的了解。例如在維也納、羅馬和巴黎的古建筑整修過程中,將一些地下古跡(城墻、建筑等)中最有價值的部分圍合起來,向游客和市民展示其悠久的城市文明史,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再如我國南京的甘熙故居是大城市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筑,但2000年以前一直是門庭冷落車馬稀。南京市在甘熙故居內推出南京民俗文化展覽后,這兒一下變得熱鬧非凡。因為市民在欣賞民居建筑、民間工藝的同時還能參加傳統兒童游藝、泡老茶館、學剪紙、畫臉譜、唱京昆。南京市近期內還會進一步將其打造成老南京民俗大觀園,甘熙故居的價值將進一步得到宣揚并為當地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
·將民居改造成休閑度假村、旅館,讓游客在民居中吃飯、睡覺,充分感受其文化特色。與許多浮華、洋派、高大的現代建筑相比,傳統民居讓游客的心理感到親切、愉悅、溫馨、舒適。同時,游客在食宿時有充分的時間欣賞傳統的建筑文化,感受傳統的生活習俗。將傳統民居改造成度假村,也可以滿足游客返樸歸真的心理需求。
·將民居改造成古香古色的餐館、茶館。例如,德國阿納姆市將全市所有中世紀的地窖改造成為酒吧、咖啡館或餐館。我國成都市解放北路張家巷口的近100米路段的老房被統一改造裝修成白墻黑梁的川西民居風格,在周圍現代化建筑群中顯得尤為引人注目。民居臨街的鋪面被商家利用起來,裝修成了有川西風格的餐館。傳統民居中的茶館可以為游客提供民俗風情的體驗性旅游項目和服務。如,成都傳統民居中的茶館可安排評書、金錢板、川劇等傳統文化表演,開辟專門的表演和娛樂場所。
花錢破壞真的文物,然后又花錢建造假的“文物”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這種文物造假不僅破壞文物,而且極大的損害了傳統民居的旅游價值,是一種很愚蠢的做法。所以將傳統民居及其街道列為歷史文化保護區,應特別注意保護傳統民居及其老街的原真性。北京的平安大街當初高調建設,說要打造成什么什么之類的,如今10多年過去了,卻仍然有許多房子空蕩蕩的矗立在道路兩旁。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吸取的教訓。
(作者為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文化遺產與旅游開發專業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