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匯率和銀行:變動的影響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實行新的安排后,匯率的波動幅度擴大,變動頻率加快,對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資產負債配置以及業務發展等都有較大的影響。同時,匯率改革給商業銀行帶來更多的產品,工具和更大的市場空間,使其能夠利用結匯、遠期保值及海外直接投資等方式來加強匯率風險管理。

匯率波動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人民幣匯率的變動對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和業務等都有較大的影響。
對銀行資本金的影響
我國商業銀行體系資本金由本幣和外幣(以美元為主)兩部分組成。外幣資本金主要來源于三部分:(1)在境外股票市場,通過IPO所募集的外匯資金;(2)由境外戰略投資者認購一部分股權形成的外幣資本金;(3)由國家通過外匯儲備注資方式形成的外匯資本金。隨著人民幣兌美元升值頻率及幅度的加大,商業銀行的外匯資本金不同程度地縮水,給銀行資本充足率帶來了不利影響。如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和工商銀行共接受了600億美元的儲備注資,截至2006年12月12日,人民幣兌美元較匯改前累計升值約5.37%,外匯資本金折算為人民幣資本縮水了約355億元人民幣。
對負債的影響
商業銀行的外匯負債主要包括外匯存款、外匯債務,其中又以外匯存款為主。隨著市場主體對匯率波動的敏感性增強,在市場主體趨同的人民幣升值的預期下,商業銀行成了匯率風險的主要承擔者。2004年1季度至2007年1季度期間,企業外匯存款和居民外匯儲蓄存款增速都出現大幅下滑,甚至出現負增長。企業存款在2004年3季度,2005年3季度和2006年3季度的增加額分別為:-4.85,-52.15,-21.03;居民外匯儲蓄存款除了2004年3季度,2005年4季度,2006年3季度為正值,其余時間都為負值。這也顯示居民外匯儲蓄存款比企業外匯存款對人民幣匯率變動的敏感性更高。
對資產的影響
人民幣繼續升值的預期減少了企業和居民的外匯存款需求,卻刺激了企業和居民的外匯貸款需求。在商業銀行外匯負債增長放緩的情況下,為滿足外匯貸款的需求,整個金融機構的外匯貸存比不斷攀升,甚至超過了中國人民銀行制定的外匯貸存比不得超過 85%的警戒線。這樣就形成了銀行外匯資產向貸款集中,而貸款期限則又以中長期貸款為主,導致金融機構外匯資產的流動性風險增加。2007年一季度末外匯貸款余額1712.96億美元,同比增幅達11.81%,而同期外匯存款1648.8億美元,同比增幅僅為3.76%。境內外匯貸存比持續攀升,從2004年一季度末的95.51%上升到2007年一季度末的103.89%,外匯資金短缺加劇。
同時,人民幣升值預期還導致外匯貸款結構不合理,中長期貸款占全部外匯貸款的比重過高,已經由2005年二季度末的41.50%升至2007年一季度末的48.22%,而短期貸款則由33.07%降至24.54%。目前銀行外匯資產向貸款集中、貸款又向中長期貸款集中的趨勢無疑加劇了外匯資金短缺。為滿足信貸需求,許多商業銀行,特別是外匯負債規模較小的中資銀行,必然需要借入外匯負債,從而增加了銀行的匯率風險。
對國際業務的影響
國際業務已經成為我國商業銀行利潤的重要來源,相對于傳統信貸業務,國際業務的非利息收入較高,并且貿易融資期限短,風險較小。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給商業銀行發展國際業務帶來了良機。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出口影響極小, 匯改后我國對外出口仍然保持了比較強勁的增長勢頭,同時進口也有較高增長。2006年1~11月,我國境內四大商業銀行的進出口貿易結算總額達9512億美元,同比增長26.4%,出口貿易結算量為5570億美元,同比增長26.8%;進口貿易結算量達到3942.22億美元,增幅達25.9%。
出口方面,升值預期會使企業提前結匯,在合同期限不變的情況下,一般會選擇出口賣斷業務等;進口方面,企業會更傾向遠期合約。這些都對商業銀行發展國際業務有利。
對銀行結售匯等中間業務的影響
由于人民幣匯率浮動頻率和區間不斷加大,商業銀行的結售匯等中間業務的匯率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目前,國內銀行人民幣兌美元的牌價一般按照前一天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中間價確定,同時對前一天各分支機構結售匯的軋差頭寸在市場中平盤,如果出現市場平盤價低于對客戶的結算價,銀行就要承擔其中的匯率損失。更為重要的是,人民幣升值加快及進一步升值預期加劇了境內流動性過剩,推動債券價格走高,拉低市場利率,對商業銀行的交易類資金業務有利而對投資類資金業務不利。
另一方面,人民幣匯率彈性加大催生了外匯金融衍生業務需求,有利于商業銀行增加中間業務收入。近年市場上名目繁多的外匯理財產品就是例證。
其他影響
除了對負債、資產和國際業務方面的影響外,新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還會對商業銀行以下方面產生影響:
有利于加快引進戰略投資者和中資商業銀行的海外并購,有利于金融機構國際化。
對于人民幣的升值,早期引入的戰略投資者,如匯豐參股交通銀行,已獲得了升值收益。在此示范效應下,如果海外預期人民幣繼續升值,將有利于加速引入戰略投資者的進程,吸引更多的戰略投資者參與我國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實現商業銀行資本來源和股權結構國際化與多元化的最優選擇。
另一方面,隨著改革的深入,商業銀行的投資銀行業務可望在跨國并購、項目融資、公司理財、投資咨詢以及資產證券化等方面取得較大進展。海外并購是我國商業銀行實現國際化的主要途徑,人民幣升值降低了境內商業銀行海外并購擴張的成本,從而可以加速國際化進程。
削弱銀行贏利能力。
人民幣兌美元升值加快及人民幣升值預期強化導致境外資金入境量增加,大量外匯存款轉化為人民幣存款,加劇了商業銀行的人民幣流動性過剩,削弱了銀行的盈利能力。目前中國的外匯敞口總頭寸已達1200 億美元, 凈頭寸也有 600億美元,瑞銀估計人民幣每升值 1%,銀行部門的凈利潤就將下降 2%。
新的匯率機制下的風險管理
國內銀行過去沒有在彈性匯率機制下經營過,缺乏必要的業務經營和風險管理的經驗和技能,外匯風險意識普遍比較淡薄。因此國內銀行應該樹立本外幣一體化意識,加強對外匯資本金的保值管理,全面提高外匯風險管理水平。
首先,商業銀行的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要盡快熟悉和充分了解本行的外匯風險水平和管理狀況。各家商業銀行,要根據自己的風險管理水平和業務戰略,確定自己的風險容忍度和風險限額;商業銀行要在認真評估本行外匯風險管理狀況的基礎上,積極制定并實施完善外匯風險管理體系,提高外匯風險管理水平的方案,按照國際先進銀行的標準盡快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外匯風險識別、計量、監測、控制體系;最后,盡快培養和建立一只具備專業知識、能夠對包括外匯風險在內的市場風險進行審計的隊伍。
商業銀行應密切關注外匯存款結匯后的資金流向,及時拓展新興市場,通過發展國際卡及外匯理財產品和提供高效的外匯現金管理服務等措施穩定外匯存款,同時大力開拓風險相對較小的貿易融資,海外并購貸款等。完善為優質客戶全球統一授信用、結算和現金管理等全方位的服務體系。利用跨境并購等資本運作方式,實現國際化的跳躍式發展。
(作者為四川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