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征信系統是社會信用體系的重要基礎設施,隨著市場經濟體系的完善和發展,中國必須建成統一的、覆蓋全國的個人征信系統。這個系統的建設關鍵在于形成信用信息資源共享機制,有效解決借貸雙方信息不對稱造成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
個人征信系統信息需求環境
從各國征信業發展的情況看,放貸機構、金融監管和貨幣政策當局是信用信息的兩大需求主體。放貸機構是征信機構最主要的服務對象,在法律法規許可的前提下,凡是有助于判斷借款人信用風險的信息都應當屬于征信機構可以采集的信息范圍。

信用信息主要有四大類:一是借款人的身份識別信息。二是負債狀況和信貸行為特征信息,包括各類借款余額、擔保、信用卡透支額、賒賬和其他法定支付義務,如贍養費、分期賠償等。三是判斷個人還貸能力的信息,主要包括財產、收入、以及學歷、職業等影響就業能力的信息。四是特殊信息,這類信息一般都是負面的。
金融監管和貨幣政策部門對征信體系有特殊需求:一是為確保金融機構合規審慎經營,監管部門通過將征信數據與其他來源的資料進行比對,確保監管對象實際狀況信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二是為貨幣政策的制定和落實提供信息支持,包括全社會信用總量、結構、變化趨勢、行業集中度和地區分布,以及個人信貸行為的變化趨勢等。
對于信息系統的供給環境,必須保障
判斷個人還貸能力的信息包括個人收入和財產狀況、學歷、穩定性和就業狀況等。收入是個人的絕對隱私,受法律保護,只能由借款人直接提供給放貸機構;個人財產信息,主要包括房產、汽車、有價證券等金融資產。個人房產的信息源是建設部下屬的各地房產登記機構。個人學歷信息,教育部學生信息中心已建成并開通了“中國高等教育學歷證書網”,根據姓名和畢業證書號公開查詢。個人婚姻狀況的數據來源是民政部,具體由各街道辦事處登記辦理;個人就業信息最可靠的來源是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
同時還應提供一些特殊信息來源,主要包括法院民事判決信息、欠稅信息、工商、質檢等部門的年檢結果、車輛違章信息、以及保險理賠信息等。
現階段我國的征信系統大致分為三部分:一是國家有關部門建設的同業征信系統,如人民銀行個人征信系統等;國家發改委在2003年啟動的聯合征信示范工程;二是地方政府主導建立的區域征信系統:北京市住房貸款個人信用信息服務中心依托公積金管理中心,已建立起全市300多萬人的住房公積金信息數據庫;三是信用服務中介機構在開展業務過程中建立和積累的數據庫。截止目前,除個別試點地區外,這三部分征信系統之間互相分割,信息不能共享,銀行系統沒有非銀行的信用信息,區域系統沒有銀行的信息,中介機構建立的數據庫規模較小、覆蓋面有限。因此,如何整合各方資源,實現聯合征信是目前我國急需解決的問題。①
個人征信系統發展模式選擇
國外個人征信發展模式成效分析
西方國家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長期實踐中,逐漸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模式。主要有三種:一種是以美國為代表的完全市場化運作的模式;一種是以歐洲為代表的以政府和中央銀行為主導的公共模式;一種是以日本為代表的會員制模式。
純市場化模式的特點是政府淡出市場,只負責相關法律的制定,市場機制取代政府監管。公共模式采取以中央銀行建立征信系統為基礎的征信業監管模式。 會員制模式主要以行業協會的形式為主,通過信息互換實現。
市場化模式優勢表現在:(1)商業化運作可以促進征信機構提供公正和高效的征信服務;(2)有利于形成征信市場競爭和優勝劣汰的格局,用戶有選擇余地,能夠取得優質服務。它的局限性表現在:(1)要求的條件比較高,主要條件包括健全的法制和征信數據開放環境,該模式不適用信用法制不健全的國家(地區);(2)局部會出現重復建設,從而造成社會資源浪費。②
公共模式優勢:(1)適應法律不健全,征信數據開放程度較低的國家和地區;(2)可以為商業銀行提供用于審貸決策的基本參考信息,同時可以保證一國銀行系統的信息安全。其局限性表現在:(1)消費者信用申請的批準率和違約率的預測精確程度低于全面收集信用信息的市場型模式;(2)僅對發放現金的金融機構提供服務和授信決策提供技術支持,而不向采用零售信用和服務信用的企業提供征信服務,阻礙非現金信用方式的發展。(3)不能對外進行數據交換,信息來源不盡充分。
日本的消費信用調查發展較晚,主要為特定群體服務。
國內個人征信系統建設模式探索
目前,我國信用體系的建設初步啟動,各地個人信用征信業務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從已取得的經驗看,國內個人信用征信體系構建模式主要有三種:
(1)上海模式。即政府推動、市場運作、先易后難、循序漸進、合作共建。其發展思路是:首先實現三個跨越,從同業征信入手,向聯合征信過渡;從為銀行服務開始,逐漸向社會其他行業和個人開放;以建立信用檔案為基礎,形成信用調查線索查詢、個人信用評估、分析評分卡模式、個人資質證明的梯次化發展布局。其次是用市場化手段推動社會化服務項目。第三是發揮理事會作用,用理事會的機制來規范公司的經營行為。
(2)深圳模式。即由市政府組織推動,人民銀行協作,政府有關部門作為會員單位參加,建立個人信用征集和個人資信評級體系。政府并不直接投資,而是委托中介公司籌建,按市場化機制運作,提供服務收取費用。服務對象是先內后外,分期推廣。對公司運營的監督管理由各會員單位組成的個人信用征集及評級監督委員會負責。
(3)浙江模式。“政府推動、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由政府牽頭,人民銀行和政府有關部門參加,組成社會信用建設領導小組,財政投資組建社會信用服務中介機構,具體構建個人信用信息的聯合征集體系。信用信息中介機構通過市場化運作機制實現各成員單位之間的信用信息的互聯、互通和互用。政府協調相關部門按信用信息征集的內容,定期將信用信息數據通過信用信息中介機構形成公共信息數據庫,信用信息服務中介機構主要向成員單位提供信用信息服務。
三種模式的共同處都是由信用征信系統建立初期由政府負責推動;運作方式以市場化為主;社會信用征信系統中的信用商品基本相同。其區別主要表現為:一是社會信用征信系統承建的投資主體不同,一種由政府直接投資,一種由中介公司投資;二是在信用信息接受的方式上,一種是市場手段,一種是會員制手段。

構建中國個人征信系統模式設想
通過借鑒發達國家信用征信系統建設的經驗,結合我國的國情現狀,現階段走“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聯合型征信模式比較適合。即從中國國情出發,綜合考慮中國征信業的發展歷程、現狀以及未來的目標,征信業發展的模式在短期內是兩種模式并存并以公共模式為主,目標模式是市場化運作為主。根據世界銀行的調查,在個人征信領域,許多國家既有民營征信機構,也有公共征信系統。一些歐洲國家,雖然以“公共模式”為主,如德國、奧地利、西班牙等國,在90年代后也增加了一些新的民營征信公司。是從中國具體情況看,由于短期內我國還不可能很快形成覆蓋面較廣的民營個人征信機構,而且由于個人征信的信息主要來自于金融機構,因此,在這一階段,公共信貸登記系統在金融系統內部開展同業征信、防范風險方面還會發揮較多的作用。三是就個人征信而言,公共信貸登記系統也存在明顯的局限性:公共系統的社會服務性相對較差,征集信息的額度有限,服務范圍狹窄,除金融機構外,一般不能支持社會其他方面的信用信息需求。同時由于公共信貸登記系統具有非營利性質,由中央財政投資,不僅投資較大,而且數據庫的管理維護和更新成本較高,非市場化運營和非企業化管理將難以形成良性的投入產出循環機制。①因此,從目標模式看,中國個人征信業應逐步過度到以“民營模式”為主。對于“公共信貸登記系統”可有兩種歸途:一種是仍保留這一系統,但主要是為政府的金融監管服務,主要職能是及時掌握大宗信貸信息和還貸狀況,以防范金融風險;另一種是通過引入民間資本實行股份制改造,置換出國家投資形成的產權部分,真正實行企業化經營和市場化運作。
個人征信系統的標準化機制的建立
全國統一的互聯互通的個人征信系統應具備以下原則:一是征信范圍是全國性的,即任何征信對象,無論身居何地,他只有一個在全國通用的征信號碼,就可以解決因為征信對象流動和變化而造成的信用信息不對稱和錯失的問題。二是空間上規則一致。個人征信系統的建設應當打破條塊分割,超出部門、地區界限,擺脫部門、地區狹隘利益的影響,在全國實行互聯互通。三是時間上前后繼起。一個有效的個人征信系統,在時間上具有自動的前后延續性。這樣在對征信對象進行檢測、處罰時,既便于“往前追溯”,又便于“往后跟蹤”。 四是全社會共享。這個共享體系提供的統一平臺,不僅可以減少全國在信用征集上的成本,減少因重復建設帶來的資源浪費,又可以方便信用資料需求者,提高信用體系的運行和管理效率。
征信業標準化是保證信用行業的高效率、高起點建設與發展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基礎工作。通過征信標準化工作,將促進信用信息在不同部門、不同行業的管理信息系統和有資質的征信機構間順暢交換,實現信用信息共享,保障個人征信系統采集范圍和提供服務領域的不斷擴大,提高征信行業運行的效率;規范征信業務操作流程,保證征信數據和征信產品的質量,有效保護被征信人合法權益和信息安全,促進征信業規范、安全、有序、健康發展。征信系統在采集、交換、發布、查詢中都需要進行標準化建設。
信用信息采集機制。凡是有助于判斷借款人信用風險的信息都應當是征信機構數據采集的范圍。掌握個人信息的公共部門應建立各自的信用信息網,將其所收集的信用信息統一進入國家統一建立的個人信用信息中心的公共平臺,實現網絡互連,納入電子化管理,以便于相互查詢,信息共享。
建立信用信息整合加工機制。為了提高信用信息的實用性、權威性,必須對來自不同部門的基礎信息進行準確性和一致性檢測。按照國家的要求,形成統一的信用數據標準格式,對所采集的原始數據進行匯總、加工、儲存,形成個人信用數據庫,并不斷對信息進行及時的更新。因此,數據庫的設計不僅要充分考慮基礎征信產品的標準版式和出品征信報告的種類兩大因素,而且還必須是在預測違約率的數學模型指導下進行。
信用信息保密機制。健全的信用信息保密機制不僅是征信體系建設的必要條件,而且是減少信用信息采集、加工、披露中法律爭端的重要保證。個人征信體系信息保密機制建立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是管理制度,二是技術措施。
信用信息共享機制。信息的生命在于流動,信息的價值在于共享。分散的信用征信系統只能是一個封閉的系統,其有效性非常有限,也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因此要盡快建立健全個人征信信息共享機制,這是邁向征信國家的基礎。一是從制度上打破信息資源的壟斷,防止征信服務領域出現利用信用信息尋租的行為。二是盡快制訂涉及信用信息采集、處理和加工的技術標準,提高信用信息的采集和使用效率,為信用信息共享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增強信息資源的通用性、開放性和可靠性。
(作者為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