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濟全球化推動了各國企業的國際化,隨著我國物流產業的全面開放,我國物流企業迫切需要學習和借鑒國際先進物流企業的發展模式,加快國際化發展進程,在國際化學習和發展過程中增強競爭和生存能力。本文首先總結了物流產業國際化的特征,即我國物流產業的國際化發展目標,然后分析了我國物流產業國際化進程中需要克服的障礙,最后有針對性地給出了可行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物流產業;國際化;產業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F25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100(2007)08-0073-05
Abstract: The globalization promotes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nterprises in many countries. In a fully-opened China's market our logistics enterprises must study and adopt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the advanced international enterprises to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develop the ability to compete and survive. Firs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logistics industry and points our goals in the process. Then it analyses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a's logistics industry and gives some feasible advice.
Key words: logistics industry; internationalization;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在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各國政策逐步放寬,原來相對保守和封閉的國家逐漸走向開放,國際市場環境迅速變化,加之不斷的技術進步和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這些都為各國企業實行國際化發展戰略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尤其是在經濟全球化中充當領頭羊的各跨國公司,基于整合其全球價值鏈、實現國際效率最大化的目的,紛紛制定并實行全球化發展戰略,整合全球生產體系、實行全球財務管理、培養全球經理人員、發動全球企業并購、建立全球戰略聯盟[1]。跨國公司實行全球化發展戰略的直接結果就是對全球物流管理的全新需求,對各國的物流企業的國際化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1物流產業國際化的特征
1.1物流觀念國際化
物流觀念由國家觀念向全球物流觀念轉變。國家觀念缺乏戰略的眼光,奉行國家本位主義,它奉行對本國是最佳的但對國際化企業是欠佳的物流決策[2]。國家觀念導致的貿易保護主義扭曲了市場信號和企業行為,使長期處于保護下的企業競爭能力孱弱,一旦制度和市場環境走向開放,便面臨著生存的危機。而全球物流是一種無國界觀念,在物流決策上不考慮國別的政治含義,僅從全球角度按照利益和效率標準進行物流決策[2]。
1.2物流需求社會化
物流需求是指一定時期內物流主體由于生產、交換、消費等需要,而產生對物資流動各個過程及相應信息流動的處理需要[3]。這里的物流需求是指社會化的物流需求,即物流主體將其物流業務以合同的方式委托于社會化的物流企業運作。發達國家的企業為了發展核心競爭能力、降低成本、提高柔性,越來越傾向于采用社會化的物流服務,例如福特公司在1999年就決定由全球最大的第三方物流供應商Ryder作為其全球唯一的物流網絡管理商。從國際物流業的發展趨勢看,第三方物流(3PL)市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為物流市場發育程度的重要標志。由美國Tennessee大學物流研究中心進行的年度調查表明,1996年有58%的美國被調查者采用了第三方物流的服務,而到2000年這個比例上升到73%;在歐洲,使用第三方物流的比例僅在1996年就已經達到了76%;日本的第三方物流占整個市場的比例更高達80%。
1.3物流競爭國際化
各國物流市場的逐漸開放使各國物流企業置身于更加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物流企業必須以全球視角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物流供應鏈的整合,發展其核心競爭能力,或者掀起強強合并的浪潮,或者結成戰略聯盟,以保證企業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優勢。這也可以用擴展了的五力競爭模型來說明。
物流企業需要在全球范圍內分析供求兩方的侃價實力、潛在的進入者、可能的替代品、競爭對手和自身的強勢、弱勢,充分估計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整合優質物流資源,發展核心競爭能力,制定出可行的國際化競爭戰略。

1.4物流技術現代化
現代科學技術的應用是現代物流區別于傳統物流的一個重要特征,它體現在物流過程的各個環節,不僅包括專用運輸工具、自動裝卸設備、立體化倉庫、衛星跟蹤系統、條形碼和射頻識別、計算機網絡等現代化設備和技術的應用,還包括JIT、MRP、DRP等現代化管理技術的應用。物流技術的現代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4]:
(1)物流信息化
表現為信息采集的數字化、信息格式的標準化、信息傳遞的實時化和信息處理的系統化。
(2)物流自動化
其核心是機電一體化,需要綜合應用自動識別系統、自動分揀系統、自動存取系統、自動導向車、貨物自動跟蹤系統等。
(3)物流網絡化
這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配送系統的計算機網絡化,通過計算機網絡聯結供應鏈上的供應商、制造商、物流服務商和客戶,及時反映市場變化情況;二是組織的網絡化,即公司的內部網絡化,上下游企業之間的網絡化。
(4)物流柔性化
依據“以顧客為中心”的理念,柔性化一般是指生產系統根據消費者需求靈活調節生產工藝,整合彈性制造系統、集成制造系統、制造資源系統、公司資源計劃以及供應鏈管理。實質上是將生產、流通進行集成,根據需求組織生產、安排物流這樣一種新型的模式。配送中心要根據消費市場需求“多品種、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的特點,靈活組織和實施物流作業。
90年代以來美國物流業的迅速發展與其高度的物流信息化水平是分不開的,美國企業普遍采用條形碼技術(Bar-Coding)和射頻識別技術(RFID)以提高信息采集效率,采用基于互連網的電子數據交換技術(Web EDI)進行企業內外的信息傳輸,實現訂單錄入、處理、跟蹤、結算等業務處理的無紙化;廣泛應用倉庫管理系統(WMS)和運輸管理系統(TMS)來提供運輸和倉儲效率,如Wal-Mart同休斯公司合作發射了專用于全球店鋪的信息傳遞與運輸車輛定位,公司5 500輛運輸卡車全部裝備了衛星定位系統(GPS);運用JIT、CPFR、VMI、SMI等供應鏈管理技術實行供應鏈伙伴之間的信息共享和協同商務,降低供應鏈的物流總成本,提高供應鏈的競爭力;廣泛采用電子商務來降低物流成本。目前,美國的物流產業規模幾乎為高新技術產業的兩倍,占美國GDP的10%以上。
1.5物流管理體制集中化
物流管理體制應包括鐵道、公路等交通部門和商業、流通等物資部門的管理體制。目前物流管理體制的國際化趨勢是實行大交通的管理體制。為了對物流業實行統一管理,西方發達國家先后對本國的物流機構進行了改革。美國早在里根政府時代就將原屬于商務部的國家海運管理局并入運輸部。英國運輸部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進行了調整,對全國物流業實行統一管理。日本的物流管理體制改革更徹底。運輸省于1984年實行了全面機構改組,撤消了過去按行業劃分的海運局、汽車局和提路監督局,設立了“運輸政策局”,進行全省(部)基本運輸政策的制定,并負責有關政策的綜合和協調,以便于發展綜合運輸、組織多式聯運[5]。
2我國物流產業發展的現狀及國際化過程中的障礙
2.1我國物流產業發展的現狀簡介
1999年11月,我國召開了“現代物流發展國際研討會”,吳邦國副總理發言指出:21世紀的現代物流業將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我國《“十五”計劃綱要》也把物流列為服務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并對信息基礎設施、綜合交通體系和對外貿易服務等物流相關問題提出了很多具體目標和措施,為我國物流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我國物流業近幾年發展較快,具體表現為:
2.1.1物流相關產業主管部門如鐵道部、交通部、民航總局、中國郵政、商務部等主管部門的改革初見成效,物流經營的大環境日漸寬松。
2.1.2各級政府鼓勵和扶持物流業的發展,物流基礎設施和裝備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2.1.3我國大型企業內部的物流管理水平得到一定程度提高。
2.1.4我國第三方物流業取得一定的發展。
2.2我國物流產業國際化過程中的障礙
雖然我國物流業近年來已經取得長足的進步,但是由于觀念、競爭能力、技術和管理體制等原因,在國際化的過程中仍存在不少的障礙,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2.1觀念封閉、保守
我國企業包括物流企業由于“入世”前長期受到國家政策的保護,思想固步自封,發展動力不足,在全面開放后首先無法從傳統的觀念束縛下解脫出來,不能以開放的思想、全球的視野走出一條企業的發展之路,這是我國物流企業國際化過程中面臨的根本性障礙。
2.2.2物流社會化發展緩慢
我國物流社會化雖然取得了一些進展,但與美日歐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仍然存在著很大的差距。根據中國倉儲協會2004年第五次中國物流市場供求狀況調查報告,我國物流社會化仍然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如表1和表2所示)。

(1)工商企業的物流執行主體分析
生產制造企業原材料物流的執行主體主要是供貨方,占50%,本公司自理占31%,第三方僅占19%。
生產制造企業成品銷售物流中,27%的執行主體是公司,與第四次調查結果有所下降;18%全部是第三方,與第四次調查結果基本持平,沒有進展;55%的執行主體是部分自理與外包相結合,比第四次調查結果上升11個百分點,但是如果將增長平均分攤到外包和自理上,外包也只增長了5.5個百分點。
根據調查問卷分析,主要原因是第三方物流運作成本較高,企業一般是把一些需要綜合物流運作及依靠物流網絡較強的業務外包,簡單的專項物流作業一般傾向于自己操作,以降低成本。
商貿企業物流執行主體27%為第三方,11%的企業由供貨方承擔,62%的企業由公司自理,與第三次調查結果比較變化較大。根據有關資料分析,大部分商貿企業的物流業務由公司自理,是一種無奈的選擇,因為商貿企業利潤率很低,而物流業務外包以成本為導向,收費較高、服務水平較低的的物流公司難以獲利,因此大部分商貿企業選擇了自理物流業務。對公司而言,自理物流業務部分只作為商貿流通業的后勤保障措施,不以盈利為目的。
(2)工商企業第三方物流參與比例分析
生產企業使用第三方物流公司服務的企業中,有13%的企業第三方物流公司參與成品物流運作的比例在30%~60%,有62%的企業第三方物流公司參與比例在60%以上,有25%的企業第三方物流參與比例在30%以下。相比第四次調查結果,第三方物流公司代理比例有較大提高,說明企業越來越愿意將更多的物流作業交給第三方運作。
商業企業商品物流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務的企業中,有50%的企業第三方物流參與比例在60%以上,25%的企業第三方物流參與比例在30%~60%,有25%的企業第三方物流參與比例在30%以下。
從數據上看,我國物流社會化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僅與美國2000年以及歐洲1996年的第三方物流的使用比例相比,仍存在著較大差距。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我國相當多的企業受“大而全”、“小而全”的傳統計劃經濟體制觀念的影響,對物流的管理以內部環節為中心,不從整體戰略和客戶的實際需要出發,在經營行為上片面追求局部效應和短期效益;另外一個原因表現在企業對自身核心能力缺乏了解,對物流需求的不明確。
2.2.3缺乏競爭力
長期封閉以及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觀念,也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我國物流企業缺乏市場競爭力,尤其在我國物流業全面開放后,已經取消對外國企業的產品分銷權限制和針對外資的股權限制,全球性的大型物流企業已經全面進軍中國物流市場,而我國物流企業的競爭力現狀卻不樂觀。
(1)物流企業規模較小,缺乏必要的競爭實力
目前從事物流服務的企業,包括傳統的運輸和倉儲等流通企業和新型的專業化物流企業,規模和勢力都還比較小。網絡化的經營組織尚未形成。根據中國倉儲協會2004年的調查報告,我國物流企業規模在500人以上的企業僅占11%左右,大部分企業規模在500人以下,仍以中小物流企業為主。平均每個企業擁有廂式貨車19輛,運輸車輛52輛,起重設備7部,搬運車59臺,叉車23臺,還遠遠不能滿足大客戶的需求。
(2)物流企業服務方式和競爭手段單一
相當多的企業只能簡單地從事運輸或倉儲比較單一的物流服務,競爭方式也采用較低層次的價格競爭,其根本原因是缺乏對自身的核心競爭能力的發展,缺乏對目標客戶的選擇,無法形成具有競爭優勢的差異化服務能力。
(3)物流企業經營管理水平低
根據中國倉儲協會2004年的調查報告,在提供物流單據處理準確率的企業中準確率在98%以下的占39%;貨損率在2%以上的占11%。這些指標都有待于提高。
另外生產制造企業對第三方物流服務不滿意或不完全滿意的企業比例仍高達50%以上,相對而言,商貿企業對物流服務不滿意程度較低,與第四次調查結果比較,企業對物流服務滿意或不完全滿意的比例有所上升。最重要的幾個原因是運作成本高、信息不及時準確和作業速度慢。
2.2.4基礎設施、裝備及技術條件落后
我國物流基礎設施和裝備雖然已經初具規模,但是總體水平低,缺乏如物流中心、配送中心、高架倉庫、專用運輸車輛等專業化物流基礎設施和裝備,技術條件的落后使得現有基礎設施的利用率也不高。
我國物流組織管理技術也比較落后,多式聯運和供應鏈管理等現代管理技術的使用比例不高。根據中國倉儲協會2004年的調查報告,生產制造企業實施了供應鏈管理優化的企業占18%,實施ERP信息化管理的占47%,進行了業務流程優化的企業占29%;商貿企業有52%采用了現代化的訂單處理方式,采用EDI交換技術與供應商進行信息交換的企業占38%,實施JIT配送的占7%,采納VMI的企業比例占18%,實施CROSS-DOCKING(越庫配送)的企業占3%;目前在物流企業信息的功能模塊中,業務管理模塊及查詢功能模塊擁有比例最大,但物流管理信息優化分析模塊及市場分析模塊占有比例不高,說明智能化的物流管理系統擁有比例還較低。
2.2.5管理體制落后
我國目前的分級分部門的條塊型管理體制,已經很難適應現代物流業的發展,物流業需要涉及多個部門和行業在政策、法規、規劃和組織管理中的協調,沖突和矛盾不可避免。另外,受傳統的計劃經濟觀念的影響,政府部門直接干預物流企業的經營活動,使得物流企業成為政府部門的附屬企業,缺乏市場競爭力。
3我國物流產業國際化的對策
3.1開放思想,更新觀念
在物流業已經全面開放的今天,政府已經不可能對本土企業實行特殊的保護政策,企業也不能再沉溺于對政府保護政策的尋求,而應該以開放的思想和全球的視野走出一條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道路。
3.2擴大社會化物流的有效需求
社會化物流的發展是現代物流的一個重要特征,而我國目前存在著社會化物流需求顯著不足的問題,這和我國企業長期受傳統計劃經濟觀念的影響是分不開的。擴大社會化物流的有效需求,需要政府和物流服務供求雙方共同的努力。
政府在這方面的主要作用是提供適應物流業健康發展的市場環境,例如深入金融體制改革,建立市場信用評價體系,建立健全法律法規等,完善市場監督機制。
從社會化物流服務的需求方面來看,工商企業也包括物流服務部分外包的物流企業,應該綜合分析企業各項能力,剝離非核心能力,把非核心的物流業務采用外包的形式委托給專業化的物流服務企業,不僅有利于專業化物流企業的發展,也有利于工商企業核心能力的增強和市場競爭力的提高。
從社會化物流服務的供給方面來看,物流企業應該本著一切為客戶服務的宗旨,不斷滿足客戶適時的多樣化需求,改善作業流程,提高作業效率,減少出錯率和貨損率,并在此基礎上不斷降低物流成本,在物流價值充分實現的過程中引導市場提高社會化的物流需求。
3.3增強經營能力,制定全球競爭戰略
我國物流企業規模普遍較小,服務方式和競爭手段單一,經營管理水平低,缺乏全球市場競爭實力,需要在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努力:
3.3.1提高經營管理水平。采用現代化管理技術,本著為客戶服務的宗旨,以“7R”的原則來要求自我,即在恰當的時間(Right Time)、恰當的地點(Right Place)以及恰當的條件(Right Condition)下,把恰當的商品(Right Goods)按照合適的價格(Right Price)、準確的數量(Right Quantity)和優良的質量(Right Quality)送到客戶手中,提高物流服務效率,降低物流運作成本,使物流服務成為真正的“利潤源泉”。
3.3.2制定全球競爭戰略。以全球的視野分析產業內供求兩方的侃價實力、潛在的進入者、可能的替代品、競爭對手和自身的強勢、弱勢,剝離非核心資源和能力,整合優質物流資源,發展核心競爭能力,選擇好目標市場,形成具有競爭優勢的差異化服務能力。例如對于綜合型物流企業,可以通過收購、兼并實現企業快速升級,與專業化物流企業或國際物流企業合作,結成戰略聯盟,走聯合共贏的發展道路;而對于專業化物流企業,應主要集中發展專業能力,實現規模經濟效益。
3.4科學規劃發展物流基礎設施,改善物流企業裝備和管理技術
3.4.1各級政府需要統籌規劃不同地區、城市的物流基礎設施,避免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同時鼓勵多元化的市場主體投資物流基礎設施,加快現代化物流基礎設施的形成。
3.4.2在政府促進、企業主導的模式下加快物流裝備和技術的革新過程,尤其是要加快信息化進程,并在此基礎上實現向供應鏈管理的水平升級。
3.4.3政府和企業需要重視現代物流的研究工作,引進和培養各類高級物流管理人才,提高物流產業的整體技術水平。
3.5進行物流管理體制改革
我國現代物流業的發展迫切需要建立新型的物流管理體制和協作機智,以便于從宏觀上制定產業發展的政策和措施。可供選擇的方案有:
3.5.1將現有的鐵道部、交通部、民航總局、商務部等部門的物流職能分離整合,成立一個統一的物流部。
3.5.2維持現有的部門設置,由政府牽頭成立綜合管理委員會。在積累管理經驗的基礎上向第一種方案過渡。
第一種方案是一種徹底的改革方案,實施前需要經過充分的評估,審慎進行;也可采用例如第二種過渡性或漸進性的改革方案,在條件成熟時向第一種方案轉化。
大物流管理體制是現代物流管理的趨勢,只有盡快適應這種趨勢,才能使我國的物流企業有一個寬松的高效率的管理環境,加快發展進程。
參考文獻:
[1] 龍江. 物流成長與創新[M]. 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5:152.
[2] 馮德連. 全球物流與國際化企業的對策[J]. 對外經貿實務,2000(4):27-29.
[3] 李學偉,曾建平,盧勃,等. 中國物流交易模式理論[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04:5.
[4] 濮小金,司志剛,等. 現代物流[M].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178-179.
[5] 周啟蕾. 物流業形成發展機理與推進策略[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