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物流人才的缺乏已經成為物流行業發展的瓶頸,我們必須高度關注物流人才的培養問題。論文站在高職院校的角度,探討了物流人才培養的定位,并提出了合理有效的培養途徑和對策。
關鍵詞:物流人才;高職院校;物流教育
中圖分類號:F25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100(2007)10-0128-03
Abstract: The scarcity of professionals of logistics has been obstacle on the development of logistics trade. We must take into account of education of professionals of logistics tremendously. This article discusses positioning about education of professionals of logistics and expounds several effective methods and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professionals of logistic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ogistics education
1高職院校物流人才的定位
現代物流業作為“第三利潤源泉”已經受到我國政府和企業的高度重視,物流行業已經成為目前最具發展潛力的朝陽產業。據悉,目前我國與物流相關的總支出超過19 000億元,國內運輸和物流費用2000年超過億元,并且繼續以年均8%的速度增長,發展非常迅猛,物流市場潛力巨大。物流業的快速發展在帶動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也增加了對于物流人才的需求,然而目前的現狀是物流業正面臨人才短缺的窘境?!拔锪魅瞬拧币呀洺蔀閲鴥茸罹o缺的專業人才之一,據有關媒體報道,中國的物流人才需求總量為600萬人,而且隨著我國物流行業的發展,將來社會對物流人才的需求將進一步擴大。
我國高等院校擔負著向社會輸送各類人才的任務,高校培養什么樣的物流人才取決于中國的物流市場需要什么樣的物流人才。目前,我國的物流行業還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對專業人才的需求確實很大,但這種需求是有多個層次和多個類別的。據分析,物流專業人才的需求有四類:一是企業物流人才;二是物流企業人才;三是物流規劃咨詢;四是物流研究人才。在這四類物流人才中,企業物流人才和物流企業人才中以操作為主的人才需求量最大,也最迫切。其次是物流企業管理人才,而對物流規劃咨詢人才和物流研究人才的需求則是少而精。造成這種現狀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國的物流行業發展實踐較短,社會上了解現代物流的概念,并能按要求完成物流單元環節操作的技術人才還不多。隨著我國物流專業化、現代化程度的不斷加深,社會對這類技術型人才的需求數量將十分巨大,上面提到的600萬“物流人才”缺口中,絕大部分屬于這一類型。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已經有一千六百多所大、中專院校和高職院校開設了物流專業課程,主要培養物流操作型人才。其中高職院校又是培養這類人才的主力軍,因為高職物流教育具有雙重屬性:從層次而言,它是高等教育;從本質而言,它是職業教育。它不以取得學歷證書為主要目的,而是學歷教育和職業技能教育相結合。其主要任務是為企業培養物流第一線的應用技術型人才,定位于大眾化教育。可見,高職物流教育是物流專業教育中最基本的層次和重要的類型,是培養物流專業人才最重要、最經濟的方式。
2高職院校培養物流人才存在的問題
2.1人才供需的錯位問題
盡管目前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數量不少,但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人才需求旺盛的物流企業普遍反映,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大多只是適合傳統儲運業,教學內容與現代物流相差甚遠,無法滿足現代物流的需求,供需存在錯位。究其原因,其一,現代物流業是由商業、物質、儲運等眾多產業、部門和企業組成。但絕不是上述產業、部門的簡單加總,而是一個系統的、整體的概念。但是由于受我國物流業管理體制條塊分割、分業管理現狀和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我國物流教育也呈條塊分割的狀況,許多高職的物流專業和人才培養首先在交通、鐵道、物質管理等相關行業的院校物流中起步,具有很強的行業特色,各專業之間課程設置重復,學校的物流教育只是現代物流理論中的某一個環節,使人才培養受到很大的局限,仍然停留在對傳統儲運業的定位上。其二,現代物流的根本宗旨是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滿足客戶需求,并越來越呈現出信息化、網絡化、自動化、智能化、標準化等發展趨勢,其中信息化是現代物流的核心。現代物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打破了運輸環節獨立于生產環節之外的分業界限,通過供應鏈管理建立起對企業供產銷全過程的計劃和控制,從整體上完成優化的生產體系設計和運營,將實現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有機統一,物流企業的信息化是物流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從某種角度上講,現代物流就是傳統物流的信息化,即采用信息技術對傳統物流業務進行優化整合,達到降低成本、提高服務水平之目的。顯然,作為培養應用型、操作型和技能型人才的主力軍——高職院校,要想培養出適合現代物流業發展的技術應用型人才,必須在物流信息技術的教育方面狠下功夫,才能生產出適銷對路的“產品”。而很多高職院校受各種主客觀環境的影響,教學模式仍然停留在對接上世紀傳統儲運業的工作流程和經營方式上,物流信息技術類課程的教學還很不完善。
2.2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部分高職院校注重引進國外物流學的最新理論和實踐經驗,并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設置了一些新的課程,或對原有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修訂,比較典型的新課程有電子商務、現代物流學、供應鏈管理等。這些課程的設置使我國的物流專業教育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從總體情況來看,現有的物流理論并不十分成熟,且幾乎都從國外引進,沒有形成與我國物流發展實際相結合的系統的現代物流理論體系。各院校對高職教育課程體系建設準備不足,雖然這兩年編輯出版了大量物流專業教材,但適用高職院校物流教育的物流專業教材,卻與本科院校物流專業的教材大同小異,缺乏技能性、實用性。各高職院校課程設置隨意性很大,對課程體系也缺乏系統、科學的論證。從而造成一定程度的理論與實踐相脫節。
2.3師資隊伍建設的問題
一方面,我國物流教育起步比較晚,高職院校從事物流教育的師資,幾乎都沒有物流教育的背景,另一方面,伴隨著社會物流熱的興起,很多高職院校開設物流專業都是匆匆上馬,教學條件和師資力量不盡如人意。許多教師都是從管理、經濟、計算機、交通運輸等專業轉行而來,缺乏物流科學新知識、新理論的研究和培訓,大多靠自學有關教材和書籍來滿足教學需要,這樣一方面教師的物流知識修養不系統不全面、不扎實,另一方面又缺乏物流實務的經驗,其教學效果難以保證。因此,加強高職院校物流教師隊伍建設迫在眉睫。
3高職院校物流人才培養的發展對策
3.1加強物流學科和課程體系建設
物流理論研究的廣度和深度決定著物流學科和課程體系的科學性和規范性。沒有科學的物流理論,就沒有科學的物流課程設置,也就沒有行之有效的物流教育實踐。要加強對物流基礎理論的研究,以為物流學科和專業的定位尋找理論基礎。及時總結經驗,編寫出能夠體現高職教育特色的個性化系列教材,在物流學科和課程體系建設上,要大膽探索,緊扣時代發展的脈搏。比如現代物流業的發展對信息化的要求日益提高,企業需要大量掌握物流信息技術操作的人才,高職院校就應根據此種特點,及時構建系統化的物流信息技術類課程體系,在課程設置上,重點突出《物流管理信息系統》、《物流信息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企業資源計劃-ERP》、《客戶關系管理-CRM》等課程,使課堂內容緊貼市場,突出其實用性。充分注重實踐性教學和案例教學,突破傳統的教科書樊籠。要針對企業實際制定物流專業的教學計劃、專業課程設計、學生培養目標和教學方案等,探索彈性學制,以滿足企業的個性化物流人才需要。
3.2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的建設,凸顯高職教育的定位特色
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必須具備較強的動手能力和操作能力,所以要杜絕單純理論的傳授,注重實踐性教學和案例教學,不斷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的建設。在打下扎實的理論基礎的同時,更要有大量的實踐課時,充分加強課程的有效性、針對性和實戰性,使培養出來的學生能夠迅速滿足企業的需求,最大可能地縮短適用期。在實踐教學的環節中應形成開放式、交互式教學模式,以提高教學效果。為了真正培養出具備一定操作實踐型的實用人才,應實現專業主干課程的消化,將課堂知識實踐化,為就業打下堅實基礎??膳c運輸、倉儲配送、商貿流通和生產制造企業建立校外教學實訓基地,還可以與眾多物流企業進行深度合作,進行“訂單式”人才培養,實現校企聯合辦學。校企聯合辦學是一種學校和企業“共贏”運作模式,它不僅可以使學生到企業實際感受工作,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動手操作的能力,而且可以使企業將學校作為其員工培訓和研發的依托,有利于企業改進業務流程和運營模式,提高物流效率。與此同時,在校內建立物流專業仿真模擬技能訓練中心,為學生提供多種計算機系統實訓平臺,可以進行仿真性模擬實訓、物流管理信息系統訓練等,以此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質。
3.3加強高素質師資隊伍的建設
教師的教學水平直接影響到高職物流專業的教學質量。建立一支數量適當、結構合理、業務精良的物流專業師資隊伍是高職院校開展物流教育、辦好物流專業的關鍵。首先,高職院校可以廣納賢才,招聘和引進一批具備物流理論知識和物流管理部門實際工作經驗的“雙師素質”的教師。其次,對于那些半路改行的教師,一方面要求在理論上進一步深造,選送一些優秀的中青年教師到國內外物流專業辦得成功的院校進修學習;另一方面要積極支持和鼓勵教師參加物流實踐活動,為教師構筑一個實踐平臺,例如,選擇一些現代化程度較高的物流企業,讓教師深入到企業的各個工作環節參與一定的業務管理工作;或者利用科研和教學實習活動進行現場調查研究,增強教師的物流實踐能力。再次,要大力提倡產、學、研相結合,建立現代物流的研究、開發與教育的新型體制,物流研究咨詢機構、大專院校和社會團體組織,應面向市場和企業的實際需求,切實做好有關咨詢、研究、培訓、服務等項工作,發揮各自的特長和優勢,形成利益共同體,相互促進。這樣,不僅可以加強物流理論的研究,促進物流科研教學人才素質的提升,而且可以推動和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加快物流業的整體發展。最后,要請進來,可以把政府、企業中有豐富物流管理經驗又具有一定授課能力者請上講臺,聘為兼職教師或榮譽教師,經常開展各類物流方面的講座。總之可以通過多管齊下,大力改善物流專業教師隊伍的知識結構,不斷提高物流專業教師隊伍的知識層次。
3.4不斷豐富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在教學方法和手段上,應摒棄傳統在課堂中的填鴨式教學和簡單的純理論教學,而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把交互式、案例式、模擬式等教學方法引入教學,逐漸減少單向知識灌輸,增加互動式教學方式,讓學生在案例中學習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幫助他們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起來,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并在走出校門之前就具備了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更容易在就業時獲得企業的青睞。從教學條件上可以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建立多功能教學平臺,通過視頻技術、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加強物流知識的傳播和更新,確保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楊明. 關于發展我國高職教育的幾點思考[J]. 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9):17-19.
[2] 蘭丕武. 淺論現代物流人才的教育和培養[J]. 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5(8):38-39.
[3] 李曉文. 淺論我國高校物流教育的現狀與物流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J]. 江蘇商論,2004(7):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