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供應鏈信息共享相關文獻分析,對國內外供應鏈信息共享價值評價的研究進行了分析總結,強調了對供應鏈中信息共享價值評價的研究意義,指出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并就進一步研究提出展望。
關鍵詞:供應鏈;信息共享;信息共享價值;信息共享價值模型
中圖分類號:F273.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100(2007)10-0047-03
Abstract: Analyzing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on information sharing within supply chain,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on the field of information sharing value and emphasizes the research meaning of that field. At the same time, 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within the field of information sharing value and looks into the future of the research.
Key words: supply chain; information sharing; the value of information sharing; information sharing value model
0引言
信息共享是供應鏈管理各要素中重要的一部分,按內容供應連中的共享信息分為:庫存信息,銷售信息,需求預估,訂單狀態和生產計劃。根據信息流動的方向,庫存信息和生產計劃共享信息是從供應鏈下游企業到上游企業流動的;銷售信息和需求預估信息共享從供應鏈上游企業到下游企業流動。根據信息共享的程度和水平,共享信息可分為:非共享信息,部分共享信息和全部共享信息。目前信息共享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委托—代理理論,研究供應鏈中的信息共享激勵,并設計相應最優的激勵機制以保障信息共享的實現。三是在技術上研究如何實現信息共享的問題。
信息共享更深一層次的研究就是信息共享價值評價:一是通過建立數學模型將信息共享的供應鏈與傳統供應鏈進行比較來確定信息共享的價值;二是討論研究如何分析信息共享帶來的價值,分析影響信息共享的各種因素及各種因素影響信息共享的途徑。開始對供應鏈信息共享價值進行評定多是從定性的角度出發的,Lee and Whang(1999)報告里提出的三個信息共享模型為信息共享價值量化研究打開了大門,大量分析信息共享的量化模型和評價算法出現。不同的模型基于不同的前提假設和分析方法,各種不同的評價方法主要在三個方面有爭論:供應鏈中的信息共享是否能帶來價值,信息共享能帶來多少價值,影響信息共享的因素都有哪些。
本文通過對國內外信息共享價值評價的研究現狀進行了宏觀上的分析比較,指出供應鏈信息共享價值評價存在的問題以及供應鏈信息共享價值評價領域的研究前景。
1國內外研究現狀
在信息共享價值評價問題的研究上,歐美等西方國家在評價模型上研究入手早,較成熟并且系統化,并已經開始進入實踐階段的發展;我國在該問題的研究上尚處于理論討論階段,對該研究的周邊問題關注的比較多,定性分析較普遍,定量分析還在學習階段。
1.1國內研究現狀
目前國內對供應鏈信息共享問題的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信息流在供應鏈中的運作模式和管理模式,信息流管理的效率分,信息共享模式,信息共享機制及實現途徑,信息共享激勵模型和措施,信息共享風險分析和防范,信息整合,信息技術對供應鏈信息共享的支持,信息共享價值分析等。
對信息流運作模式的研究主要是從直鏈式,網絡型到集成化的信息流運作模式不斷優化的探索,并從中定性地分析了各種共享信息對供應鏈績效的改善;對信息流管理模式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信息共享的基礎上思考了如何統一高效的管理供應鏈中各種信息的方法,并指出通過有效的管理信息流可以極大地提高信息共享率;在信息流管理效率研究領域主要是通過特定的信息流模型,定性地對信息管理效率進行了分析和預測。
信息共享模式的研究大部分基于供應鏈中的四種主要的信息(訂單信息,庫存信息,需求信息,發運出貨信息)提出共享模式,并從不同的角度出發設計了對不同的信息進行共享控制模式;信息共享的風險分析和防范研究主要是從共享模式出發,根據各種阻礙信息共享的因素分析了可能由于信息共享繼而帶給供應鏈的各種風險和成本;信息技術在供應鏈中的應用激發了無縫供應鏈和供應鏈時間壓縮理念的發展,國內學者從無縫供應鏈和實踐壓縮等角度探討了各種先進的IT技術對整合供應鏈信息,擴大信息共享的可能性。
國內學者對信息共享問題研究的直接目的幾乎都是出于減小供應鏈中牛鞭效應考慮的,對供應鏈中信息共享的研究主要偏重對信息共享帶來的風險和成本防范措施的討論,并且多是圍繞信息共享的相關問題進行分析。對信息共享價值評價大部分還處在定性階段,即使是定量分析,其信息共享價值模型也不具有獨創性,并且目前尚未將信息共享價值評價運用到實際的供應鏈管理活動中,缺乏實踐對理論的支持。
1.2國外研究現狀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外國學者對供應鏈中的信息共享問題和價值評價研究逐步深入,提出的供應鏈信息共享價值模型逐漸成熟。圍繞信息共享價值評價問題的研究涉及的方面主要有供應鏈信息流,信息整合的途徑,信息技術對供應鏈中各節點企業信息整合,供應鏈信息投資,供應鏈各節點企業信息共享能力研究,信息共享與企業競爭力研究;信息共享的模式,信息共享對庫存動態分配的影響,信息共享價值及其評價,信息共享價值模型,信息共享與供應鏈時間壓縮等。
國外學者對信息共享和價值評價問題的研究,從供應鏈管理的宏觀角度進行定性分析,開始走向通過數學模型(信息共享價值模型)量化評價信息共享給供應鏈帶來的價值。各種不同的信息共享價值模型基于不同的角度和前提假設,采用不同的方法,對不同結構模式的供應鏈中不同的共享信息帶來的價值進行評價。從供應鏈結構層次上劃分,信息共享價值模型主要分為對直鏈型和網絡型供應鏈的信息共享價值評價;從供應鏈位置劃分,信息共享價值模型主要分為下游企業對需求信息共享和整個供應鏈各節點信息相互共享的價值評價。雖然不同的價值模型得出的結論有出入,甚至相悖,但所有的信息共享價值模型都涉及到了信息共享的三個基本問題:信息共享是否有價值,信息共享能給供應鏈帶來多少價值,信息共享價值衡量的方法。
從1994年到2002年,在眾多的信息共享價值模型有12種主要的定量評價模型:
(1)Schouten-Eijs-Heuts模型(Schouten et al., 1994);
(2)Zipkin(1995)模型;
(3)Bourland-Powell-Pyke模型(Bourland et al., 1996);
(4)Chen(1998)模型;
(5)Graves(1999)模型;
(6)Gavirneni-Kapuscinski-Tayur模型(Gavirneni et al., 1999);
(7)Gavirneni(2001)模型;
(8)D'Amours-Montreuil-Lefranc, ois-Soumis模型(D'Am
ours et al., 1999);
(9)Cachon-Fisher模型(Cachon and Fisher, 2000);
(10)Moinzadeh(2002)模型;
(11)Lee-So-Tang模型(Lee et al., 2000);
(12)Kulp(2000)模型。
其中Schouten-Eijs-Heuts模型,Bourland-Powell-Pyke模型和D'Amours-Montreuil-Lefrancois-Soumis模型打開了信息共享研究領域的新的方向——信息共享價值的量化評價;Graves模型,Lee et al. 模型和Cachon-Fisher模型為后續的量化評價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開始由評價的理論階段向實踐階段轉折;Zipkin模型,Chen模型,Gavirneni-Kapuscinski-Tayur模型,Gavirneni模型,Kulp模型和Moinzadeh模型不僅向評價模型中引入了新的代表性的評價方法并且在供應鏈管理中取得了一定的實踐結果,并對供應鏈的結構優化和績效改善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國外對信息共享價值量化評價方法的掌握已經比較成熟,尤其是歐美等國家,有的信息共享價值模型已經運用于實際的供應鏈管理中,并在應用中不斷的發展和完善。
2國內外應用現狀
國內各學者對信息共享的模式和信息流管理模式等領域研究相對深入,在供應鏈的管理中也有一定的實踐運用,并顯示出對供應鏈結構和績效優化的顯著作用;供應鏈信息共享已經成為形成企業競爭優勢的一種重要的因素,并成為管理學派討論研究的重要領域。但同時,對信息共享帶來的價值量化評價不深入,對實際的供應鏈管理還沒有起到作用。
國外對信息共享問題主要注重實效研究,從信息共享的價值定性討論為切入點,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利用數學模型對信息共享價值進行量化評價,并以Zipkin模型,Chen模型,Gavirneni-Kapuscinski-Tayur模型,Gavirneni模型,Kulp模型和Moinzadeh模型為代表的幾大信息共享價值模型,在供應鏈管理領域的實踐應用中對供應鏈績效提高和結構優化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但是已有的各種信息共享價值模型對供應鏈的環境的穩定性要求比較高,并且對供應鏈結構的適應性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總的來說,量化評價供應鏈中信息共享所帶來的價值還不是很完善,還處于摸索階段,并沒有大范圍地運用到各產業的供應鏈管理中。而信息共享所帶來的風險和成本成為該領域研究的主要阻力。如何識別信息共享帶來的各種風險和不確定性以及什么信息要進行共享,共享的程度,由哪些節點成員共享等條件的確定將推動量化評價在實際供應鏈中的運用。
3存在問題
3.1信息共享中的基本問題
首先,在供應鏈多種可以共享的信息中,哪些信息的共享對供應鏈績效的提高和結構的優化有著顯著的作用,供應鏈中不同的節點企業對不同信息共享的程度分別是多少才能最有效地控制由信息共享帶來的風險和成本等等這些基本問題都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其次,信息共享的程度越深,獲得的利益就越多,同時因信息共享帶來的風險和成本就越高。如何規避風險,協調信息共享成本和收益的分配不僅僅是技術能夠解決的,不同的信息共享給供應鏈帶來的價值以及風險和成本如何通過有效的共享控制來解決還沒有成熟的模式和機制。供應鏈中各節點企業往往將信息共享帶來的風險和成本看的過重,如何通過有效的激勵措施和信息共享管理模式來提高信息共享度還處于討論階段,在實際的供應鏈管理中還沒有明顯的效果。
3.2信息共享價值評價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對供應鏈中信息共享價值的定性和定量評價均是將供應鏈的結構看成是靜態的,尤其是對信息共享價值進行量化評價的數學模型大多數是單目標(如:庫存成本)數學規劃模型。但正如D'Amours-Montreuil-Lefranc,ois-Soumis模型中指出供應鏈中信息共享的水平和供應鏈結構優化是相互促進的,因此供應鏈中信息共享和結構優化是一個循環過程:供應鏈結構決定信息共享水平,信息共享水平的提高不斷地優化供應鏈結構。但是大多數量化評價研究中采用的方法通常是通過將這兩個因素中的一個設為常量來進行的,所以對供應鏈中由于信息共享而帶來的價值評價缺少動態效果(即:模型的動態性差),這樣就很難證明信息共享的真正價值,這種狀況進一步牽制了信息共享價值模型在供應鏈實際管理活動中的運用。
4研究展望
由于對信息共享價值模型基于不同的前提假設以及將不同的共享信息設作變量,不同的數學模型得出的信息共享價值的數據不同,所以單純將數據進行比較是沒有意義的。這就推動了該領域研究的新的方向:
(1)絕大多數研究仍舊停留在對直鏈型供應鏈和單目標(如:庫存成本)的信息共享價值的測評,對多層次結構(如:網絡型)供應鏈和多目標(如:庫存成本和供應鏈結構)的信息共享價值評價很少,所以如何提高信息共享價值模型對供應鏈結構的適應性是值得進一步研究的方面。
(2)目前對信息共享價值評價的數學模型的結果的獲得均依賴于一組嚴格的前提條件(如:供應商對顧客需求信息完全信息共享),因此,這些模型對這些前提條件都比較敏感,這些都限制了信息共享價值模型在供應鏈中實際運用的機會。所以,設計通用性強(對前提條件的敏感度和依賴性低)的數學規劃模型是量化評價信息共享價值的必經之路。
(3)在該領域所有研究中均是假設供應鏈中各節點合作伙伴的行為是理性的,因此以各節點企業的非理性行為前提,還沒有方法和模型進行信息共享價值的評價,這是值得探索和研究的一個方向。
(4)最重要的問題是信息共享價值評價的實際運用,量化評價的數學模型還沒有融合到實際運用中。因此在供應鏈中,如何在供應鏈IT支持系統中設計一個有效的信息共享框架,并使該框架為供應鏈中各節點企業提供一個進行信息交換和評價的平臺,使決策更加快速有效是一個可以考慮的研究方向(如:BI與供應鏈管理的融合)。
5研究意義
首先,信息共享價值的評價可以促進信息共享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找出不同供應鏈環境中影響信息共享的因素,以及供應鏈中不同位置的企業在信息共享中的作用,不斷加深信息共享的程度,提高供應鏈績效。
其次,信息共享和供應鏈結構互相促進,信息共享價值的確定可以給供應鏈管理結構優化帶來動力。供應鏈中的信息共享水平直接影響供應鏈的結構優化,供應鏈結構的優化又不斷地提高信息共享的水平。
最后,通過確定信息共享給供應鏈帶來的價值,合理管理供應鏈,協調供應鏈各節點企業,增強信任加強合作,降低供應鏈總成本,增加各企業收益。
參考文獻:
[1] 彭劍. 供應鏈中信息共享問題研究綜述[J]. 物流技術,2006(1):54-57.
[2] 洪筠,闖少銘. 供應鏈管理中信息共享模型的研究[J]. 情報科學,2005(7):1009-1011.
[3] 王迎軍,郭亞軍. 供應鏈中的信息流[J]. 工業工程和管理,2000(3):37-40.
[4] 唐小我. 供應鏈管理中的信息流網絡[J]. 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2(2):18-21.
[5] 黃寶鳳,薛曉華,仲偉俊. 非平穩需求情況下的信息共享價值的評價[J]. 科研管理,2005(1):130-134.
[6] 王偉. 供應連信息共享及其實現途徑[J]. 現代管理科學,2005(6):84-85.
[7] 吳軒洪. 供應連信息共享的價值研究[D]. 重慶:重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8] Gang Li and Hong Yan and Shouyang Wang et.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value of information sharing in supply chains[J].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2005,1(10):34-46.
[9] Edmund Prater.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e interaction of uncertainty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on supply chai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Logistics Management, 2005(7):524-539.
[10] R. Mason-Jones and D. R. Towill. Information enrichment: designing the supply chain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J].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1997,2(4):137-148.
[11] Xiande Zhao et.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ordering coordination on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J].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2002(1):24-40.
[12] Barry Shore and A.R. Venkatachalam, Evaluating the information sharing capabilities of supply chain partners: A fuzzy logic model[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Logistics Management, 2003(9):804-824.
[13] Janak Singh. The importance of information flow within the supply chain[J]. Logistic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1996(4):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