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打破企業與銀行間的信息不對稱,使銀行處于主動的地位對企業進行有效融資,文章提出了使銀行從可信第三方支付的角度切入并主導B2B模式的電子商務運作的新思路,使得交易平臺具有虛擬供應鏈和績效評估的功能,并探討了該思想對于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和銀行放貸難等問題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銀行;中小企業;虛擬供應鏈;電子商務
一、 引言
中國中小企業在擴大就業,繳納稅收,科技創新,支持國家建設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目前國內信用體系還不完善,組織間信息不對稱情況嚴重,所以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問題一直未能得到很好地解決。
與此同時,我國金融機構流動性過剩的問題日益顯著。從全國金融機構的存貸款情況來看,根據央行所披露的數字顯示,截止到2005年底,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同比增長18.95%,而同期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2.98%,兩者增速差距達到6個百分點,存貸差已經超過9萬億元,存款增長速度明顯大于貸款增長速度,使我國金融機構陷入了新的流動性困境。
對此,一些學者從信用擔保、資信評估研究等中介機構的角度進行研究。信用擔保機構的存在提高了中小企業邊際信譽度,增強了中小企業融資的討價還價的能力。信用擔保機構有利于降低銀行的信息收集成本,減少銀行與中小企業的信息不對稱。但是我國目前的信用擔保機構市場化運作不強,導致信用擔保對中小企業的貢獻作用比較小。
以前涉及供應鏈的研究主要是圍繞供應鏈內部的產品流、信息流、資金流來進行,把終端用戶作為整個供應鏈的利潤最終來源,然后通過企業與企業間的博弈來完成對利潤的分配。而實際上,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對供應鏈上企業的融資活動從來沒有停止過。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除了依靠自己的核心業務來獲得資金,很多時候需要依靠外部出資人來對其進行投資才能保證企業穩定運行。尤其是對于大多數中小企業來說,如果缺少了融資途徑,很難根據需求擴大生產和提高企業的信息化水平。因此,研究對供應鏈中中小企業的融資方法,對于促進實際供應鏈的整體運作將起著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從銀行主導虛擬供應鏈的角度研究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突破了傳統貸款模式下中小企業與銀行的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為銀行業走出目前的金融流動性困境和填補中小企業的融資缺口提供一種新的思路。
二、 商業銀行用電子商務方式解決供應鏈中小企業融資需求初探
眾所周知,淘寶網的交易程序是在網上查詢自己滿意的商品(商品質量,商品價格,賣家信譽度,運輸價格),然后把錢從自己的網上銀行帳戶打入淘寶網站提供的第三方支付帳戶——“支付寶”,等到收到賣家寄的貨之后,若對貨物滿意再通知淘寶網站,將錢從支付寶轉到賣家的網上銀行帳戶,如果不滿意則投訴,然后將貨物寄回,淘寶網把錢物歸原主。
“支付寶”是阿里巴巴與工商銀行共推的網絡交易安全支付工具。其運作的實質是“信用中介”,是在買家確認收到貨前,替買賣雙方暫時保管貨款的一種增值服務,有助于防范欺詐。
假設某中小企業需求商把c萬元從建設銀行打入支付寶(阿里巴巴)的時間為t0,阿里網站瞬時通知供應商,供應商從t0時刻開始備貨,備貨期為t1,然后由第三方物流公司運送到需求商的時間為t2,那么貨款在支付寶中停留的時間就為t1+t2,由N個需求商按這樣的流程從其他銀行往支付寶中轉帳來進行交易,則網站的支付寶在規范網上交易流程的同時,實際上已經成為一種很強的融資工具。
據報道,中國的阿里巴巴網站旗下國內最大的個人交易(C2C)網站“淘寶網”對外公布的2006年業績顯示,該網站全年交易總額突破了169億元,其作為第三方支付角色的支付寶賬戶上的日均存款量約為1億元,而C2C只是網上支付極小的一部分。而工行有企業網上銀行客戶數11.7萬戶、個人網上銀行客戶數972萬戶。這些用戶僅在2004年就創造了40.7萬億元電子銀行業務交易額。而阿里巴巴有超600萬的國內外企業用戶,淘寶有超500萬個人用戶,挖掘潛力會非常的巨大。
假設某銀行(工商銀行)主導某B2B電子商務公司(阿里巴巴),某ERP公司(SAP)參股這樣一個企業,更名為銀企網,支付寶更名為定心丸。
該公司具有以下功能:
1. 保留阿里巴巴網站上的交易平臺,支付系統,和龐大的中小企業注冊用戶。由于該平臺實際上已經囊括有原材料供應商到終端產品供應商,已經具備網絡供應鏈的雛形,因此在目前的狀態下進行功能擴展,使買家和賣家在網站上的角色更加明確,該角色分為供應商A,銷售商B,中間商AB(制造商,分銷商等),第三方物流商C,基礎模型如下圖(圖1),實際上就是將虛擬供應鏈概念融入電子商務網站,構成網上虛擬的供應鏈模式。

2. 對網上供應鏈運作過程中產生的大量數據,依據供應鏈績效評價體系(最好是開發出標準的測評軟件)進行批量評價,最終為注冊公司評出AAA—D不同等級,作為資信評估的重要依據,企業可以根據自己的評級標準作為申請貸款的重要參考。
3.由開發ERP的公司幫助注冊用戶不斷完善企業的資源規劃系統,并開發企業信息系統與銀企網的數據共享技術。
三、 銀行主導虛擬供應鏈的電子商務模式價值分析
首先,銀行對于供應鏈上的中小企業進行融資有獨特的優點:
1.具有戰略關系的供應鏈緩解了銀行企業間信息不對稱的程度。處在戰略聯盟供應鏈中的中小企業,由于具有穩定的上下游企業,受到外界經營環境的風險小,降低了鏈中中小企業的運營風險,提高了中小企業的競爭能力。而且每個企業的產業發展方向明確,主要圍繞某一產品系列發展,產業的生命周期使得產業整體規模和產業風險有可預測性,進而更加容易對中小企業的信貸風險進行預測。此外,供應鏈內的企業之間的信息比較暢通,這樣銀行比較容易獲得真正完整的企業信息,緩解了銀企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程度。
2. 供應鏈的存在提高了銀行放貸的積極性。銀行開展零售型放貸業務時,銀行的交易成本(企業前景預測、信息收集等)會很高。但在供應鏈中,企業信息相互交流,必然會產生信息的聚集效應。對中小企業來說,為了更好地在供應鏈中求得生存,必然參加企業間的聯絡,提高與自身相關的信息以換取更多供應鏈內的信息。這樣銀行通過與鏈內企業合作可以降低銀行的信息收集成本,刺激銀行發放貸款的積極性。
3.供應鏈的存在為中小企業實行信用擔保創造了條件。我國的信用擔保體系不完善,中小企業很難獲得擔保機構的貸款擔保支持,從而加大了企業獲得銀行貸款的難度。供應鏈的存在可以使中小企業獲得鏈內其他企業的信用擔保、抵押擔保成為可能。因為鏈內的企業彼此了解,相互熟悉對對方的信譽狀況和經營能力非常了解。所以供應鏈為中小企業的信用擔保提高了條件。
其次,該模式使得銀行和中小企業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具有內在的自循環系統:
1.由銀行主導的目的首先可以盤活定心丸內的短期融資,作為銀行吸引存款的重要方式。由于B2B模式存在比C2C模式大的多的貿易金額,因此這種方式作為銀行金融創新的路徑[]對于提高銀行的競爭力來說從某種意義上具有革命性的意義。
2.電子商務模式有助于海量收集存儲并處理企業間的交易運作數據,對于交易數據的分析便于銀行了解各行各業的產業信息,并在放貸業務中處于主動的角色。而ERP公司的加盟使得ERP公司在擴展自己業務的同時提高了中小企業內部的信息化水平,并且有助于銀行及時了解企業內部的財務狀況和生產經營狀況。
3.銀行依據一定的集成化供應鏈評價標準對供應鏈及其供應鏈上的企業進行綜合評級,評出優質的供應鏈和供應鏈企業,評級高的供應鏈或者中小企業可以將評級結果作為向銀行申請貸款的重要依據。電子商務中的數據庫技術也可以設置不同用戶對信息的訪問權限,因此在公布企業歷史績效問題上,企業和銀行可以協商進行。對于質量、價格、柔性、服務等一般性指標企業必須對外公布,而對財務狀況等重要商業機密企業有權選擇是否公開。作為信用產物的銀行,在考察企業內部實際信息的同時有責任為企業的重要商業信息保密。因此中小企業不必擔心在企業間的競爭中由于重要信息泄露而喪失競爭優勢的問題。
4. 對于評級好的企業,不但能獲得貸款,而且能獲得銀行的信任,甚至可以和銀行合作開展其它業務,比如第三方物流企業可以與銀行合作,來更好地為供應鏈上其他企業開展貸款業務。基本方法是貨主(供貨商,或者中間商等)將其采購的原材料或代售的產品存入由第三方物流企業開設的“融通倉”中,并據此向銀行提出質押貸款要求,銀行結合“融通倉”提供的證明材料給予一定比例的短期貸款,最后銀行根據貨主企業的還貸情況通知“融通倉”允許發貨。在這一過程中,第三方物流企業為金融機構提供了可信賴的質押物價值評估、監管、拍賣處理等難題,同時為貨主企業提供滿意的常規物流服務。“融通倉”融資的實質是將銀行不太愿意接受的動產轉變成其樂意接受的動產質押物,并以此作為質押擔保品或反擔保品進行信貸融資。
最后,該模式將會對社會生產產生積極地影響:
1. 通過銀行主導的虛擬供應鏈,如果成熟運營將會有效改善中國目前的商業氛圍,提高我國企業的誠信度,使粗放型經營轉變為共享有效信息的精益化經營。
2.電子商務模式也有利于解決核心企業操縱供應鏈帶來的“權利復歸”問題。“權力復歸”指核心企業利用自己在產業鏈中優勢地位和相對強權控制和管理其他依附于自己的企業,它與供應鏈管理的對等關系基礎是相悖的。實際上權力復歸在供應鏈初期就一直存在,只是在巨大利潤的掩蓋下沒有引起重視。當進入差異化核心能力構建時,為了自身戰略目標實現,強權管理問題開始凸現。而以銀行為主導的供應鏈,由于銀行和各個企業沒有生產銷售方面的沖突,因此充當第三方管理者的角色就更容易被企業所接納。隨著信息搜索技術的不斷創新,虛擬化運作的不斷成熟,可以通過制定規則來限制虛擬供應鏈中核心企業的強權統治,并使供應鏈解散成本和重新組合成本都降到最低,有利于中小企業的生存和發展。
四、 結束語
本文對銀行主導虛擬供應鏈的電子商務模式進行了研究,從供應鏈和電子商務角度對銀行主導該模式的優勢和實踐價值進行了分析。在隨后的研究中,將利用人工智能、決策支持系統(DSS)、數據挖掘等方法對該模式運作下的供應鏈節點企業的行為及服務進行智能分析,進而對電子商務模式中的虛擬供應鏈績效考核機制進行研究。
參考文獻:
1.謝壽瓊,李嵐.我國商業銀行金融困境對策及思考.銀行分析,2006,10(下半月):42-44.
2.鄭稱德,趙曙明.基于沖突理論的第三方供應鏈管理機制研究—后成木時期供應鏈管理研究(II).生產力研究,2003,(04):241-243.
3.程武.阿里巴巴瞄準第三方支付市場.中華工商時報.http://info.china.alibaba.com/news/detail/v 50000 60-d5481934.html.
4.David Barnes,Matthew Hinton.Developing a framework to analyse the roles and relationships of online intermediari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07,(27):63-74.
5.侯發欣,張旭梅.基于Petri網的虛擬供應鏈物流網絡優化.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2004,10(12):1509-1513.
6.霍佳震,馬秀波等.集成化供應鏈績效評價體系及應用.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59-181.
7.王夫乾,楊斌.基于供應鏈分析的中小企業融資.當代經理人,2006,04(下半月):103.
8.鄭稱德,趙曙明.供應鏈管理與發展面臨的困境—后成本時期供應鏈管理研究(Ⅰ).生產力研究,2003,(3):222-225.
9.鄭紹慶.現代物流與現代金融相結合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浙江金融,.2006,(11):52-53.
基金項目:2005年度“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項目批準號:NCET—05—0557),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項目批準號:20060359007)。
作者簡介:周永務,合肥工業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劉源,合肥工業大學管理學院碩士生。盧廣彥,合肥工業大學管理學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07-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