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將二次相對評價思想應用到科技投入產出評價中,建立了能夠消除客觀基礎條件優劣影響的科技投入產出的動態評價模型,并應用該模型對全國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科技投入產出進行二次相對評價,在評價結果基礎上對各地區科技投入產出狀況進行分析。
關鍵詞:科技投入產出;二次相對評價;數據包絡分析(DEA)
一、 引言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是促進社會經濟結構、上層建筑和社會變革的重要力量。科技競爭力是某地區一定時期內在科技領域所達到的先進程度的綜合反映,是支持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科技開發、轉換、組織創新及其成長的綜合能力。科技競爭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科技投入產出效率的提高。因此,進行科技投入產出效率研究顯得非常必要。
由于地理位置、經濟條件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區域之間科技基礎條件總會存在差異。在評價區域科技投入產出效率方面,科技基礎差的區域如果僅僅以靜態的科技投入產出效率來與科技基礎好的地區做比較,則無法體現科技基礎差的區域在提高科技投入產出效率方面所做出的主觀有效努力程度,就會使評價結果的激勵作用受到限制。
本文將測算企業經濟效益的二次相對評價方法應用于科技投入產出評價。該方法在靜態的科技投入產出有效性評價結果的基礎上動態地對科技管理的主觀有效努力程度進行評價,以期揭示區域在提高科技投入產出效率過程中所做出的努力。
二、 科技投入產出二次相對評價模型
1. 二次相對評價。馮英浚,李成紅于1995年提出用于衡量企業經濟效益的二次相對效益指標并給出其測算方法。基于企業經濟效益的二次相對效益是“把各企業以往的相對效益作為各企業基礎條件的一種度量,并將它看作一種輸入,而將各企業當前的相對效益看作一種輸出,以此作為輸入輸出的因素,再次測算它們之間的相對效益”。他們指出采用二次相對效益作為評價各個企業經濟效益的指標,可以使基礎條件好的企業與基礎條件差的企業同樣都可以受到激勵。
2. 科技投入產出二次相對評價模型。
(1)采用DEA方法C2R模型對區域科技投入產出相對效率進行評價。設科技投入產出效率評價指標中輸入指標有m項,輸出指標有p項。選取n個地區,每個地區是一個決策單元,則第j個地區的DMUj輸入指標向量為
(2)對科技投入產出效率進行二次相對評價。運用DEA方法對區域以往科技投入產出相對效率進行評價,得到的評價結果可以看作被評價區域科技基礎條件的一種度量,稱之為參考效率。然后采用相同的方法對區域當前的科技投入產出效率進行評價,得到的評價結果稱之為當前效率。
設有n個待評價的區域,xj是第j個區域的參考效率,yj是第j個區域的當前效率,我們稱數組(xj,yj)是第j個區域的科技投入產出效率狀態。
三、 科技投入產出二次相對效率測算
本文在客觀性、系統性、目的性、可操作性以及簡潔性等原則下,確定了科技投入產出效率評價指標:
科技投入指標X=(科技活動人員x1、科學家和工程師人數x2、科技經費支出x3、地方財政科技撥款x4);科技產出指標Y=(科技論文發表數量y1、專利申請量y2、專利授權量y3、技術市場成交合同金額y4、高技術產業增加值y5、高技術產品出口額y6)。
本文對我國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部分地區由于數據缺失未包含在內)2004年到2005年的科技投入產出效率進行二次相對評價。將2004年的科技投入產出相對效率作為參考效率,2005年科技投入產出相對效率作為當前效率,可以測算出2005年我國29個地區科技投入產出的二次相對效率。然后根據第一次測算結果,將二次相對評價值為1的地區作為科技系統提高科技投入產出效率努力程度較大的第一類地區。將二次相對評價值為非1的地區再次進行二次相對評價,并根據第二次測算結果將二次相對評價值為1的地區作為科技系統提高科技投入產出效率努力程度較大的第二類地區,其余兩次測算二次相對評價值都為非1的地區作為第三類地區。具體測算結果見表附1。
由附表1的計算結果可以看出,第一次測算值為1的地區包括北京、天津、山西、上海、江蘇、山東、湖北、廣東、重慶、陜西、甘肅、青海這12個地區,以上這12個地區我們將其劃分為第一類地區。第一類地區科技系統提高科技投入產出效率方面的努力程度相對于全國其它地區來說是比較高的。其中北京、天津、上海、江蘇、廣東、重慶這6個地區2004年和2005年的科技投入產出有效性值均為1使得這些地區得到較高的二次相對評價結果。山東、湖北、陜西、甘肅這4個省雖然2004年科技投入產出都為非DEA有效,但是2005年這4個地區科技投入產出均為DEA有效,使得這4個地區的二次相對效率評價結果為1,山西、青海雖然連續兩年科技投入產出效率都為非DEA有效,但是由于這兩個地區2005年科技投入產出有效值較之2004年有較大幅度的提高,所以得到了較高的二次相對評價值,表明這些地區雖然科技基礎比較薄弱,但是在科技系統提高科技投入產出效率上的努力程度相對于全國其他省份來說是較高。
第二次測算值為1的地區包括浙江、湖南、廣西、貴州4個地區,我們將其劃分為第二類地區,這些地區科技系統提高科技投入產出效率方面的努力程度雖然不及第一類地區,但是相對于其它第二次參加評價的地區來說是比較高的。兩次評價結果均不為1的地區,將其劃分為第三類地區,第三類地區科技系統提高科技投入產出效率上的有效主觀努力程度相對于其它兩類地區來說是比較低的。
四、 結論
本文采用的二次相對評價方法,消除了客觀基礎條件優劣造成的影響,能反映出科技系統在提高科技投入產出效率方面的主觀有效努力程度,同時由于二次相對評價是一種動態的評價,無論基礎條件好與壞,只要區域科技投入產出效率提高幅度大,就會得到較高的二次相對評價值,這在促進科技管理部門努力工作方面具有較大的激勵作用。所以采用二次相對評價對科技投入產出進行評價是合適的。
注:原始數據來源于中國科技統計網。
參考文獻:
1.陳亦人.現在科學技術概論.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2.馬敏娜.城市科技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及應用研究.稅務與經濟,2006,(2):68-71.
3.馮英浚,高欣,魏松賢.生產有效性與管理有效性.管理工程學報,2001,(3):27-29.
作者簡介:權進民,西南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生;花玉文,西南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碩士生。
收稿日期:2007-10-16。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