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基于行政管理的個體績效管理過程中對個體績效形成階段的跟蹤支持與糾偏對高績效結果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文章針對目前個體績效管理績效形成過程中的跟蹤支持不足的現狀,根據組織行為矯正理論構造了個體績效管理跟蹤糾偏模型,闡述了四種績效跟蹤糾偏方法,設計了績效跟蹤糾偏模型的流程并進行了案例分析。該模型的提出為組織從事績效管理,提高個體績效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關鍵詞:行政管理;個體績效;組織行為矯正;跟蹤糾偏模型
在行政管理過程中隨著以人為本理念的深化,對個體績效管理的研究被重新重視,個體績效管理在組織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也逐漸從邊緣位置移到了中心。然而在個體績效管理中往往過于關注個體績效結果的評估,而對個體績效形成的過程進行跟蹤管理卻沒有給與足夠的重視,這直接影響了績效管理實施的有效性。根據組織行為矯正理論構建個體績效跟蹤糾偏模型來對個體績效的形成給與支持與幫助,這對個體形成高績效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同時也可以極大地提高員工滿意度并調動個體提高績效積極性。
一、 績效跟蹤糾偏模型
績效跟蹤糾偏模型是在組織行為矯正(Organizational Behavior Modification)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它是利用強化理論以組織中個體在績效形成的過程中出現的偏差為依據,對個體形成績效所需的人員、資金、環境等各種資源的支持和對其采用有規律的、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督導,并使之績效向績效契約目標方向發展的過程。績效跟蹤糾偏方法主要有四種:正面強化、反面強化、懲罰和消退。正面強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是指對做出的行為(比如提高產量)予以獎勵;負面強化(Negative Reinforcement)是指因做出了某種行為(比如自動發現、主動糾正錯誤并予以補救補償)而不再予以懲罰;懲罰(Punishment)是指對做出的行為(如曠工)給予批評和處治;消退(Extinction)是指對出現的某種行為不予強化,久而久之這種行為被判定無價值而消退。強化手段也可以有不同的時間組合模式。一是連續強化,又叫完全強化,即只要所要求的行為一出現就給予強化。另一種叫間接強化或部分強化,即不是每次良好行為出現都給予強化,而是間斷地強化,但又足以使良好行為得到鼓勵而重復出現。研究表明,后者比前者會產生更強的抵抗消退的作用,所引起的行為要持久得多。這可能是因為人類有尋求規律和一致性的傾向。間歇強化不符合這種傾向,于是更激發人們用更大的努力尋求一貫性獎賞。這也是為什么賭博那么容易上癮的原因。
在具體實踐中,當員工個體的績效行為與管理者的要求和目標相差很大時,可以利用績效跟蹤模型進行有效糾偏。因為這時員工在無外援的情況下要作出合乎理想的績效行為很難,只有進行主動地、循序地引導所需要的績效行為,才可能成功達到績效契約的目的。這也是基于結果的績效管理向基于過程的績效管理轉變的具體體現,因為沒有良好的過程,很難有優良的結果。
二、 績效跟蹤糾偏模型流程
績效跟蹤糾偏模型運作具體分為以下步驟(如圖1):
l. 偵測與績效有關的關鍵事件。員工個體完成的不同工作對最終績效的貢獻或意義不同,因此,績效跟蹤糾偏模型首先要確認出哪些行為對工作績效有顯著的影響。一般的情況是遵從20/80原則,即關鍵行為雖然只占所有行為的20%,但對績效的貢獻可能高達80%。
2.測量關鍵行為事件。管理者要確定績效基線水平,也就是要找到行為的基礎效率水平。
3. 識別績效行為的影響因子。采用功能分析法和魚骨圖法鑒別工作行為的各種情境影響因素,以便管理者了解出現各種行為的各種原因。
4. 構造干預策略。為了強化必要的績效和削弱不必要的行為,必須擬訂并執行一項策略性干預措施。適當的策略是準備提供相關的資源支持、同時監督與導引并改變某些績效——報酬的關聯因素——結構、程序、技術、群體或任務,代之以獎勵高水平的績效形成高度正相關。

5. 實施干預策略:對“4”所做出的干預策略進行具體實施。
6. 檢測干預后績效效果:對實施后的干預策略要進行績效效果的檢測,看是否達到了預期的目的。若未達到預期效果,則要進行重新糾偏過程,否則進入下一階段的過程。
7. 維持符合要求的績效行為:若糾偏成功,則維持符合要求的行為,直到下一次績效偏差的出現。
利用績效跟蹤模型可以有效地對績效行為偏差進行糾正與保持,使之向著希望的績效目標方向發展。
三、 案例分析
某組織對部分關鍵崗位員工個體進行了績效跟蹤糾偏模型的試驗,共隨機選取個體樣本20個進行統計分析,并通過訪談、問卷等手段獲取了績效差異數據。
首先通過訪談及問卷等手段首先偵測與績效有關的關鍵行為事件測量并識別了關鍵績效行為與績效行為影響因子,并構造了干預策略。(如表1示)

通過實施干預策略,對干預后的績效結果進行績效評估后發現干預前后的個體績效對比具有很大差別。(見圖2)

圖2根據績效糾偏跟蹤模型干預前后個體績效對比圖
通過對研究個體的本人、直接上級、同級進行訪談,收集了研究個體績效變化資料。通過對20位個體在干預前和干預后對績效進行配對T檢驗統計分析,(見表2、表3)可知,雙側配對T檢驗的結果p=0.000<0.05,前績效和后績效差異具有顯著性意義。從整體上反映了優勢管理的明顯有效性。對于圖形中所出現的反常現象(樣本中有一位個體出現了績效降低)可能是由于糾偏模型干預中的偏差或者是績效評估中的誤差所致,這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中進一步發掘問題根源。

四、 結束語
在行政管理過程中對于個體績效跟蹤糾偏模型具體應用時要注意,在偵測或測量關鍵事件和關鍵行為時應重視個體的差異性,充分注意到對不同的個體采取不同的干預策略進行干預,避免采用單一的策略。同時還要少用或盡量避免懲罰措施的應用,而改用獎勵的方式進行干預和激勵。這樣才能在績效形成的過程中更有針對性地對個體給與支持與幫助,也才能有效提高個體績效,達到提高我們行政管理績效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胡志剛,趙效.中國企業核心競爭力經典:人力資源.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
2.弗雷德·魯森斯.組織行為學.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0.
3.李萬兵,我國行為矯正技術概況及其應用研究.四川心理科學,2004,(4):11-13.
4.Quality Assurance Through Process Control and Acceptance Sampling, Statistical Quality Control Task Group,Office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U.S.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Federal highway Administration,Bureau of Public Roads,1967.
5.Baiman,S.May,J.H.and Mukherji,A.Optimal employment contracts and the returns to monitoring in a principalagent context.Contemporery accounting research,1990.
6.斯蒂芬·羅賓斯.組織行為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
7.馬林.全面質量管理基本知識.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李永壯,博士,中央財經大學商學院副教授。
收稿日期:2007-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