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針對社會資本、社會網絡、關系網絡、社會資源等概念相互混用的現狀,通過梳理國內外學者對社會資本的界定及其主要研究觀點,認為社會資本是通過關系網絡獲取稀缺資源的一種動態(tài)能力。其中,作者作了如下區(qū)分:社會網絡是正式制度層面的網絡形式,關系網絡是非正式制度層面的網絡形式;網絡是社會資本運作的基礎,社會資本是網絡的內在要素;社會網絡是社會資本運作的間接基礎,關系網絡是社會資本的直接基礎;社會資源是社會資本的訴求對象,社會資本是社會資源的外化形式。
關鍵詞:社會資本;社會網絡;關系網絡;社會資源
社會資本是社會學、管理學、經濟學等領域中又一嶄新的理論視角,已引起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但是,令人困惑的是:社會資本至今無一定論。鑒于此,筆者試圖在已有研究基礎上,給社會資本重新界定,并對社會資本、社會網絡、關系網絡、社會資源之間的關系作一厘定。
一、 文獻回顧與概念界定
社會資本概念自布爾迪厄(Bourdieu)提出以來,經科爾曼(Coleman)、波茨(Portes)、福山(Fukuyama)、林南、邊燕杰、丘海雄、陳傳明、周小虎、張其仔、劉林平等人的研究,目前國內外學術界對其的界定大致有關系網絡說、社會網絡說、社會資源說、社會能力說、資源能力說、社會信任說、規(guī)范信任說等7種論說。雖然這些論說側重點各有不同,但是社會資本的本質內涵基本得到公認,即:(1)社會資本與網絡(包括社會網絡和人際關系網絡兩種)直接相關;(2)社會資本和社會資源(有不少學者強調是稀缺資源)緊密相關;(3)社會資本的表現形式與信任、信息、合作、規(guī)范等相關。
筆者認為社會資本既不是目前含混認同的關系網絡說,也不是彼此相混用的社會資源說,而是通過關系網絡獲取稀缺資源的一種動態(tài)能力。企業(yè)家社會資本就是企業(yè)家通過關系網絡獲取稀缺資源的一種動態(tài)能力。
1. 社會資本的內涵主要有:(1)社會網絡是社會資本運作的間接基礎,關系網絡是社會資本運作的直接基礎。社會網絡是和市場、企業(yè)并列的第三種資源配置方式,是正式制度層面的網絡形式,是企業(yè)獲取效益的途徑,是社會資本運作的間接基礎。關系網絡是人與人之間所建構的網絡圖,是非正式制度層面的網絡形式,是個人獲益的途徑,是社會資本運作的直接基礎。前者獲益的主體是企業(yè),后者獲益的主體是個人。由于網絡具有互惠和信任性質,這就使得獲益主體往往是網絡這一共同體內所有個體。(2)獲取稀缺資源是社會資本運作的目的所在。(3)社會資本本質上是一種動態(tài)能力。能力是其根本屬性;動態(tài)是其存在狀態(tài)。在原本就具備動態(tài)屬性的能力之前加“動態(tài)”二字,意在強調社會資本的存在狀態(tài)。
2. 社會資本的特質主要有:(1)社會資本立足于社會人假定,而非經濟人假定。(2)社會資本是共同體內的資源運作方式,這里的網絡共同體包括社會網絡和關系網絡。企業(yè)社會資本是社會網絡的運作方式;個人社會資本是關系網絡的運作方式。但由于企業(yè)社會資本的運作主體最終化約為個人(主要是企業(yè)家和企業(yè)員工),所以社會資本的運作主要是在關系網絡之中,而非社會網絡之中。(3)社會資本是一個投資獲益的運作方式。社會資本的動態(tài)性在于它的增、減能帶來正、負向效益。(4)社會資本與其擁有者天然不可分離,它具有固有性和不可讓渡性。與生俱來的生存環(huán)境是最原始的社會資本載體。(5)社會資本有其積累性和生產性,積累和生產的內容是網絡(包括社會網絡和關系網絡)。(6)通過社會資本的運作,可使網絡共同體內的主體互惠和互信,從而達到長期的合作。(7)社會資本有其無形性和隱密性。
二、 社會資本與社會網絡
1. 社會網絡的屬性。社會網絡一定程度上是回應交易成本經濟學的產物。由科斯(Ronald H.Coase)開創(chuàng)和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發(fā)展起來的交易成本經濟學理論框架的前提假設是:只存在市場和企業(yè)(或稱等級制度)兩種資源配置方式。隨著格蘭諾維特(Mark·Granovetter)對新制度學派的不充分社會化和道德論的過分社會化的質疑以及迪屈奇(Michael Dietrich)對傳統半結合模型的改造,社會網絡作為連結市場和企業(yè)(或稱管理等級制)的第三種資源配置方式的提法日益得到認可。這種社會網絡理論就是將原有企業(yè)理論中企業(yè)和市場的二層次分析框架提升為企業(yè)、網絡和市場的三層次分析框架。
2. 社會網絡與社會資本的關系。(1)社會網絡是社會資本運作的前提基礎。社會資本的運作主體說到底是個人,而不是企業(yè)。但是企業(yè)以其實力為后盾,給運作社會資本的企業(yè)家和企業(yè)員工提供了可依賴的企業(yè)資源,這就在無形之中擴充了企業(yè)家和企業(yè)員工自身的資源實力。而企業(yè)和市場之間網絡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加強了共同體內各個企業(yè)的企業(yè)家、企業(yè)員工和共同體外的各個企業(yè)的企業(yè)家、企業(yè)員工互通社會資本的可能性。(2)社會資本是社會網絡的內在要素。社會資本的運作主體歸根結蒂是個人,個人以其能動性推動共同體內的資源共享和資源投資。如果沒有社會資本,社會網絡則只具空殼,而無實際意義。所以在一定意義上,社會資本是內容,社會網絡是形式。也就是說,社會網絡是靜態(tài)的存在狀態(tài),社會資本是動態(tài)的運作能力。
三、 社會資本與關系網絡
1.關系網絡的屬性。不管是以個人為中心的西方文化,還是以集體為中心的東方文化,都會形成若干不等的人際關系網絡。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的五層次需要理論可以對此作一說明。在生理、安全兩大需要實現以后,社交的需要就會凸顯出來。克萊頓?愛爾德弗(Clayton Alderfer)的ERG理論甚至不認為在低層次需要實現之后才能進入高層次需要。而當社交有極強獲益目的時,社交的需要已不單單是生物性,而是社會性,甚至是經濟性預期。費孝通先生立足血緣和地緣對中國人際關系網絡提出了經典性的概化術語,即“差序格局”。這雖是對中國鄉(xiāng)土社會的概化,但在中國現代社會中仍有極大的對照性。也正因為中國社會是關系社會,才使得社會資本在本土化的過程中,一開始就被界定為關系網絡,甚至成了關系網絡的代名詞。
2. 關系網絡與社會資本的關系。關系網絡是靜態(tài)的資源儲藏庫,是社會資本的基礎。關系網絡的連結紐帶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關系是獲取資源的途徑,故而有關系資源之說。但是關系網絡只是靜態(tài)的資源存在狀態(tài),資源的獲取需要個人社會資本的動態(tài)運作。
四、 社會資本與社會資源
1. 社會資源是社會資本的訴求對象。(1)關系網絡是社會資源的最終歸宿,社會資源是關系網絡的攝取對象。社會資源理論創(chuàng)造者林南先生認為社會資源是財富、地位、權力和個人有直接或間接聯系的那些人的社會關系。由此可見,社會資源最終落腳點在于社會關系。(2)社會資源是嵌入關系網絡的客觀存在狀態(tài),而社會資本是獲取社會資源的動態(tài)能力。社會資源只是社會資本的開始,社會資源轉化為社會資本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目標性;二是操作性。這兩個條件正是社會資本動態(tài)能力特性的極好說明。
2. 社會資源是社會資本的外化形式。(1)社會資本動態(tài)運作的目的在于獲取稀缺資源。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社會資源是社會資本的外化。(2)通過社會資本所獲取的社會資源的數量與質量,在一定意義上是社會資本優(yōu)質與否的重要衡量標準。
五、 社會網絡與關系網絡
1. 社會網絡不是關系網絡。(1)二者運作主體不同。社會網絡的運作主體是企業(yè);關系網絡的運作主體是個人。社會網絡是連結市場和企業(yè)(或稱管理等級制)的第三種資源配置方式,這是立足于企業(yè)層面探討問題。關系網絡的連接紐帶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是立足于個人層面探討問題。(2)二者的內涵要素不同。社會網絡的內涵要素是企業(yè)社會資本;關系網絡的內涵要素是個人社會資本。網絡是社會資本運作的前提基礎;社會資本是網絡的內在要素。社會網絡是企業(yè)社會資本運作的前提基礎;企業(yè)社會資本是社會網絡的內在要素。關系網絡是個人社會資本運作的前提基礎;個人社會資本是關系網絡的內在要素。
2. 社會網絡化約為關系網絡。(1)社會網絡是體制化的關系網絡。社會網絡是對企業(yè)、市場這兩種資源配置方式的連結,可謂是對企業(yè)、市場二者關系的網絡化和制度化。(2)關系網絡是社會網絡的最終表現形式。關系網絡的運作主體是個人,社會網絡的運作主體是企業(yè)。但企業(yè)的行為選擇最終要體現于企業(yè)代表人(企業(yè)家),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社會網絡這一制度層面的網絡形式在真正運行過程中勢必化約成以個人為運作主體的網絡形式。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筆者認為社會資本是通過關系網絡獲取稀缺資源的一種動態(tài)能力。
六、 結語
社會資本不是社會網絡、關系網絡,亦不是社會資源,而是通過關系網絡獲取稀缺性資源的一種動態(tài)能力。該定義旨在涵蓋社會資本這一概念的特征屬性。社會資本與網絡(包括社會網絡、關系網絡)、社會資源的相互關系可歸結為:網絡是社會資本運作的基礎。網絡是資源的存量;社會資本是資源的流量。前者是靜態(tài)的;后者是動態(tài)的。社會網絡與關系網絡是兩個層面的網絡形式。社會網絡是正式制度層面的網絡;而關系網絡是非正式制度層面的網絡。但若是立足于還原論和個體主義方法論,前者可化約為后者。
參考文獻:
1.邊燕杰,丘海雄.企業(yè)的社會資本及其功效.中國社會科學,2000,(2):87-99.
2.陳傳明,周小虎.關于企業(yè)家社會資本的若干思考.南京社會科學,2001,(11):1-6.
3.劉林平.企業(yè)的社會資本:概念反思和測量途徑——兼評邊燕杰、丘海雄的《企業(yè)的社會資本及其功效》.社會學研究,2006,(2):204-216.
4.Fukuyama,Francis.Trust:The Social Virtues and The Creation of Prosperity.NY:Free Press,1996.
5.Coleman J.S.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8,(94):95-121.
6.Putnam,R.The prosperous community:social capital and public life.The American Prospect,1993,(13).
7.Alejandro Portes.Social capital:Its origins and applications in modern sociology.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998,(24).
作者簡介:張文江,南京大學商學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07-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