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主要闡述了當前國際建筑業在價值觀、成本觀、發展觀方面的轉變,并利用交易費用理論對建筑企業縱向一體化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建筑業;建筑企業;全壽命期;綠色建筑;交易費用
一、 建筑業的觀念變遷
建筑業和其它產業一樣,產業理論的發展是在不斷發現“瓶頸”與突破“瓶頸”的過程中取得的,每一次突破都帶來人類社會經濟面貌的極大改觀,同時要求人們對傳統的經濟觀進行改造。從當前國際潮流和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來看,建筑業的新觀念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的轉變。
1.價值觀的轉變——從注重建筑產品本身價值轉向注重社會價值。也就是說,關注的中心由客體向主體轉變,這體現了行業的價值取向。在發達國家,社會產品的生產普遍超過了消費的需要,生產技術與效率對于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開始讓位于消費。社會的消費模式從主要考慮基本的物質保障向追求商品的地位價值和象征意義轉變。在這種社會經濟觀的影響下,當代建筑的一個最主要特征,是成為推動消費的工具,傳統的基于成本的建筑經濟效益原則已經讓位于建筑能夠帶來的價值。建筑物不僅被當作一種產品,而且被當作一種可以帶來投資回報的資產看待。
建筑業價值觀的轉變還表現在樹立起“以人文本”的思想,以用戶的需要和從業人員的全面發展為出發點。近年來,國際建筑業提出了“對人的承諾”,這反映了從“物本”向“人本”的深刻轉變。對人的承諾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在建筑產品和建筑環境的生產、維護、運行和管理過程中價值取向的變化。在工業發達國家,如何為客戶和業主提供優質服務、最終為社會帶來價值的增加,越來越成為建筑師、工程師和承包商必須認真對待的問題。客戶、業主和用戶的意見在建筑設計與建筑產品質量評價中變得越來越重要。對人的承諾另一個方面是對建筑業從業人員的人文關懷。國際建筑業近年來的實踐表明,行業競爭力的提升取決于以人為本的良性循環。比如英國建筑業提出,對人的承諾體現在3個R上,即尊重人才(Respect)、招聘人才(Recruit)和留住人才(Retain)。
2.成本觀的轉變——從注重建筑產品施工過程轉向注重建筑產品全壽命期。建筑行業的定位決定了行業的發展空間和內涵。長期以來,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外,人們在考慮建筑業的發展時,往往局限于狹義建筑業的范圍,局限于建筑產品的施工活動。近年來,國際建筑業提出建設項目全壽命期的概念,將行業定位由狹義向廣義轉變,即從項目構思、策劃、設計、建造、使用、維護、修建直到拆除的整個生命周期,這一周期被形象地稱為“從搖籃到墳墓”(From Cradle to Grave)。在國際建筑市場上,很多世界頂級承包商都在不斷拓展自己的業務范圍,發展集項目策劃、融資、建設等于一體的綜合實體,提供高層次、綜合化的工程總承包服務。
生命周期成本(LCC,Life—cycle Costing)體現出了成本觀的根本性轉變。目前在發達國家,生命周期成本的理論和方法已日漸成熟。在英國,采取私人融資方式(PFI,Private Finance Initiative)的公共建設項目中,大多數都采用生命周期成本法進行經濟性能評價。
3.發展觀的轉變——從注重物質生產轉向注重與自然的和諧。這里需要介紹的,是綠色建筑的概念。綠色建筑也可以稱為生態建筑或者可持續建筑,是當今國際建筑業的研究熱點和發展趨勢。綠色建筑要求做到“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綠色建筑的基本理念是: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以綠色建筑設計、自然通風、建筑節能與可再生能源利用、綠色環保建材、室內環境控制改善技術、資源回用技術、綠化配置技術等高新技術為主導,針對建筑物全壽命期中的規劃、設計、施工、運行維護等各個環節,通過科學的整體設計,全方位體現“節約能源、節省資源、保護環境”的基本理念,提高建筑的功能、效率與舒適性水平。綠色建筑要求從全局而不是從局部考慮問題,謀求經濟發展與社會人口和生態環境的協調。
在引入綠色建筑的概念后,國際建筑業的目標呈現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在傳統的成本、質量、工期三大目標的基礎上得到了極大的擴展,自覺承擔起節約資源、減少污染、保持生物多樣性、維護社會公正、保護全球環境質量等社會和環境方面的責任。
在工業發達國家,與綠色建筑有關的環境評估體系、綠色標簽制度和一體化設計方式,在理論上和技術上都已相當成熟,實際操作性很強,已取得良好的應用效果。
比如,在環境評估體系方面,目前在國際上比較有影響的有:美國綠色建筑委員會(USGBC,US Green Building Council)制訂的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能源與環境設計導則),英國建筑研究機構(BRE,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制訂的BREEAM(BRE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BRE環境評估方法),加拿大的BEPAC(Building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ssessment Criteria,建筑環境性能評估標準)。日本的評估系統CASBEE(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System for Building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建筑環境效能綜合評價系統)。
關于綠色標簽制度,是指通過評估達到“綠色”標準的建筑物可以取得綠色標簽(Green Label)或生態標簽(Ecology—label),這是業主或開發商享受政府優惠政策的重要條件,然后政府運用經濟杠桿來推動綠色標簽制度的實施。例如,加拿大財政部在1968年決定,取得綠色標簽的商業樓宇的業主可以在稅收方面享受優惠待遇。
關于一體化設計(Integrated Design)的概念是,長期以來,建設項目的設計工作按照專業化分工的要求被分解為若干階段:由建筑師提出建筑方案,然后由土木工程師和其它專業的工程師分別完成結構設計和水、暖、電的系統設計。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特別是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的廣泛應用,建筑設計領域專業化分工的程度越來越高,以至于造成各專業之間的隔閡。一體化設計要求與項目有關的各類人員,包括建筑師、土木工程師、暖通工程師、電氣工程師,甚至包括承包商和物業管理人員從一開始就介入設計過程。一體化設計方式有助于打破各專業之間的隔閡,使各個專業的設計人員在設計工作的早期階段就能夠充分交換意見、共享信息,從而增加采用“綠色”設計方案的可能性,同時可以減少因采用“綠色”方案而造成的初始投資的增加。
二、 建筑企業的縱向一體化
建筑企業是建筑產業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相結合的主要形式,是建筑生產力與建筑技術發展進步的重要力量,是構成建筑業的主體。當前,有必要利用交易費用理論對建筑企業縱向一體化的形成和發展進行研究。
1937年,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科斯在《經濟學》雜志上發表“企業的本質”一文,首創了交易費用(Transaction Costs)學說,用以解釋企業存在及擴張的意義。20世紀70年代~8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威廉姆森先后出版了《市場與等級結構》和《資本主義的經濟組織》兩部專著,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交易費用理論,用交易費用經濟學的方法研究縱向聯合理論,提出縱向聯合的基本動力是現有的和潛在的交易費用。
如果通俗地講,交易費用理論關于企業或企業集團形成原因的解釋是:當節約的交易費用大于增加的管理成本,就產生了企業或企業集團。所謂節約的交易費用,指的是協商談判和履行協議所需的各種資源。對建筑企業而言,主要是指工程及其比較價格發現的信息費用、招投標費用,承包合同的協商、談判、違約索賠發生的費用,保證合同履行的協商費用以及總、分包協作單位間的交易費用等等。比如,在一項技術復雜的較大型工程項目中,技術性的或勞務性的分項工程可能會被分包,總包商與分包商之間的審核與被審核、各分包商之間的競爭或合作,增加了交易費用。還有,建設項目所耗費的材料數量巨大,不同規格、質量、性能、預制的或現場制作的材料、構件,其購買、運輸、驗收等過程中發生的信息費用、締約費用、審核費用以及由此可能產生的時間延誤或質量不合格等,都增加了交易費用。此外,還可能出現工程中的索賠、仲裁、法庭訴訟等糾紛處理事件,也涉及交易費用。在交易技術不變的條件下,交易的次數越多,發生的交易費用就越多。因此,傳統的建筑業生產交易方式導致了非常高的交易成本,占用了社會資源,卻沒有使其達到最優使用價值,這一系列交易費用的產生機制如圖1所示。所謂增加的管理成本,實際上是指所有權關系成本,即企業或企業集團的形成是以建立一種所有權關系為特征的,這一過程也是需要成本的,包括代理成本、集體決策成本和風險成本等等。

因此,以一體化的方式組建集團性的大型建筑企業,集設計、采購、施工、管理等多項職能于一體,在面向市場時和業主只需簽訂較少的合約,可以大大節約交易費用,省去多項議價、訂約、談判和協調的費用。由于項目的建設過程由一體化的大型建筑企業承擔,材料物資和人員統一調配,項目團隊便于溝通,效率提高,項目的工期和成本都能得到較好的控制,也減少了業主多頭管理的負擔(見圖1)。隨著人們觀念的改變,建筑業本身正在逐漸聯合,介于建筑師、設計人員、承包商之間傳統的分界線正在變得模糊,所有承包商的工作正逐漸綜合起來,包括融資、申請土地使用權和工程投產以及維修保養。建設項目的交易方式及管理方式目前正在朝這種趨勢發展。
參考文獻:
1.黃獻明.社會經濟觀的演變及其建筑表現.世界建筑,2006,(1):114-117.
2.羅能鈞,彭正龍.我國大型建筑業企業再造的目標模式——工程總承包企業.建筑經濟,2005,(5):8-12.
3.陸歆弘,金維興.中國建筑業生產交易方式的交易費用分析.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2(6):50-54.
作者簡介:邵華,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07-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