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公允價值會計的應用范圍不斷擴大的背景下,文章對國際上公允價值運用在會計準則的實證研究進行比較全面的回顧,從不同的角度綜合評價公允價值會計信息對權益市場價值和收益的關系,以及公允價值運用中的相關因素。
關鍵詞:公允價值;相關性;金融工具;股票期權;資產減值
國際學術文獻從不同的角度研究公允價值的相關性和可靠性,試圖從資本市場證據中驗證公允價值是否對投資者有用。比較典型的研究話題為考察確認和披露的公允價值是否與投資者的投資決策相關,以及具備足夠可靠性的計量金額對投資者是否具有增量的信息含量。本文試圖從不同的角度,對國際上運用公允價值的實證研究進行回顧。
一、 金融工具公允價值會計信息的研究
大部分價值相關性的研究都是從Ohlson(1995)的價格模型和收益模型演化而來,檢驗凈資產賬面價值(或會計收益)對股票價格(或股票收益)橫截面變化的解釋力。如果公司凈資產的公允價值可以被可靠地計量并具有相關性,那么凈資產總額應該與股票價格成正相關關系。
以美國為背景的公允價值研究主要針對金融工具進行,尤其研究銀行資產和負債的公允價值的增量相關性,包括投資證券、貸款、存款和長期債務等的公允價值的披露和計量。Barth(1994)以1971年~1990年間美國銀行的數據為樣本,采用估價模型和收益模式檢驗證券投資的公允價值信息以及證券投資基于公允價值的投資收益。結果表明,在控制了投資證券的賬面價值后,投資證券的公允價值與銀行股票價格增量關聯,而檢驗年度未確認的證券損益相對于其他的收入因素是否提供增量解釋力卻得到混合的結果。作者對其研究結果作了這樣的解釋:一是盡管披露的公允價值信息存在的估計誤差很小,使投資證券的公允價值信息存在價值相關性,但當采用連續兩年的公允價值來計算證券投資的公允價值投資收益時,兩年的估計誤差結合起來所產生的影響使得投資證券基于公允價值的投資收益不再具有增量信息含量;另一種解釋是,證券投資的投資收益可能被其它資產和負債的未實現損益(如套期活動中的被套期工具)所抵消。Barth(1994)、Petroni and Wahlen(1995)都證實,權益投資和國債投資的公允價值與股票價格相關,但對不易取得市場價格的投資(如公司債券和市政債券)的公允價值則不相關。表明從活躍的交易市場取得的公允價值比從非活躍的交易市場(或通過內部估價模型)取得的公允價值與股票價格更相關。使用大致相同的數據,Barth et al.(1995)證實了Barth(1994)的發現,顯示以公允價值為基礎的凈利潤比歷史成本為基礎的凈利潤更加不穩定,但增量不穩定性沒有反映到銀行的股票價格上,進一步支持計量誤差具有解釋力的說法。
1991年,FASB發布了SFAS 107號準則《金融工具公允價值的披露》,要求所有上市公司披露其持有的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之后,FASB又陸續發布了一系列會計準則,對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信息從表外披露逐步擴展到表內確認。Barth et al.(1996)、Eccher et al.(1996)和Nelson(1996)分別檢驗了在SFAS 107號準則生效的頭兩年(1992年、1993年)主要類別的銀行資產和負債(投資證券、貸款、存款和長期債務等)的公允價值的增量相關性,三項研究都支持Barth(1994)的發現,認為投資證券的公允價值相對于它們的賬面價值具有增量信息含量。Eccher et al.(1996)的研究發現貸款和資產負債表外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和股票價格在某些情況下顯著相關。盡管有人擔心貸款估價可能存在人為的計量誤差,凈貸款的公允價值信息還是具有相關性,只是和證券投資的公允價值信息相比,其相關性要弱一些,表明盡管非流通資產的計量誤差比流通資產的計量誤差要大,但兩者之間的差別比批評者擔心的程度要小。不過該研究也發現,歷史成本信息與公允價值信息相比,在絕對量和增量上能提供更多的價值相關的信息,而轉向公允價值會計可能會抵消一些價值相關的歷史成本信息,因此該研究結果對銀行監管者評估兩種計量模式可能是至關重要的。有趣的事,使用同一時期相同的研究樣本,Nelson(1996)得出了和Barth et al.(1996)完全不同的研究結論。Nelson(1996)的研究認為,相對于賬面價值,只有被確認的公允價值信息具有增量的解釋能力,而僅僅對公允價值進行披露則不具有解釋力。而Barth et al.(1996)的研究則認為,根據準則要求披露的公允價值信息比賬面價值具有更顯著的解釋力。兩項針對同一樣本的研究得出完全不同結果,原因可能是所使用的研究模型差異所致。Simko(1999)研究發現,按照SFAS 107要求披露的260家非金融機構長期負債的公允價值信息對解釋企業在1993年~1995年間的市場價值具有統計顯著性。Venkatachlam(1996)的研究認為是SFAS 119號準則使得表外披露的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信息得到改進,因此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和股票價格相關。
二、 職工股票期權(ESO)
職工股票期權是公司報酬計劃一種最普遍的形式,到20世紀90年代末,美國大企業的股票期權占所有流通在外的股票數量的比例平均在7%左右,而其中高層管理人員持有的股票期權占大約三分之一(Core and Guay,2001)。股票期權的處理是最具爭議的會計問題之一,美國公司和大型會計師事務所曾經大力游說會計準則制定機構,反對強制性費用化股票期權的會計處理方法(Guay et al.,2003)。SFAS 123號準則《以股票為基礎報酬的會計處理》規定對職工股票期權公允價值的估計進行披露,從而出現了一些針對披露要求的價值相關性研究,其中包括Bell et al.(2002)、Aboody et al.(2004)和Landsman et al.(2005)。
Bell et al.(2002)對一組計算機軟件公司的數據進行研究,比較用SFAS 123和APB 25規定的兩種方法取得會計數據,證實職工股票期權費用對投資者具有價值相關性。Keating et al.(2002)也發現,網絡公司的職工股票期權公允價值與權益價格顯著正相關,與Aboody et al.(2004)的研究結果有所不同。在控制了由期權價值和股票價格引起的內生性偏差后,包括Aboody(1996)、Aboody et al.(2001)以及Chamberlain and Hseih(1999)等在內的研究都得出職工股票期權的公允價值與權益市場價格顯著負相關的結論。
根據SFAS 123號準則的規定,公司必須在附注中披露股票期權價值,附注披露的期權補助金(options grants)價值要求用Black—Scholes模型來估算,通過無風險利率、股票的波動性和預期股利收益來評價期權的時間價值。如果投資者相信期權充分刺激了員工提高業績的積極性,有大量股票期權的公司應該業績更好,而不是更差。然而Aboody et al.(2004)的研究發現,那些對期權費用有較高估計公司的業績比對期權費用估計較低的公司業績更差。不管估計的數字正確與否,投資者對此都會有自己的看法,他們也會對此做出反應。基于1997年~2001年標準普爾500公司的數據,Landsman et al.(2005)通過模型對四種備選的職工股票期權的會計處理方法(分別是SFAS 123法、APB 25法、1993年FASB ED法和資產負債法)的價值相關性進行研究,發現只有一種方法取得的會計數據在股東價值上正確地反映了職工股票期權的稀釋效應,其他的方法都高估了現行權益價值,對在行使日以后行使職工股票期權的公允價值計量提供了理論上和經驗上的支持。
三、 資產的重估增值
盡管現有對公允價值的實證研究主要針對金融工具,但西方也有一些針對非金融工具項目運用公允價值的研究成果。由于一些國家的會計準則允許資產重估增值(如英國和澳大利亞),這一類的研究主要針對允許對資產重估增值的國家,檢驗其資產重估增值的價值相關性。 Easton et al.(1993)、Barth and Clinch(1996)、Barth and Clinch(1998)以及Peasnell and Lin(2000)等研究關注的都是有形固定資產的重估增值。Easton et al.(1993)以澳大利亞公司的大樣本為基礎分析了自1981年起的10年間的資產評估實務,檢驗評估價與股票市場價格和股票收益的關系。研究表明,資產重估準備的年度增長對年度收益有顯著的解釋力,說明資產重估與資產價值的變化是一致的。Aboody et al.(1999)對英國的研究主要針對金融資產、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以營業利潤和經營現金來反映企業已實現的未來經營業績,研究發現金融類公司和非金融類公司的重估投資增值都一致地與股票價格顯著相關。Barth and Clinch(1998)研究澳大利亞企業的投資、非流動資產、無形資產的公允價值,發現投資和無形資產的公允價值和股票價格正相關,但非流動資產的公允價值和股票價格只在某些情況下相關。上述研究表明,在英國和澳大利亞,有形資產公允價值估計與投資者的投資決策是相關的。
四、 資產減值
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AS 36、美國SFAS 144、英國FRS 11以及澳大利亞AASB 1010等會計準則都有對資產減值的要求。這一系列相關準則的發布雖然日益引起研究者的關注,但以資產減值作為研究對象的實證研究卻屈指可數。由于資產沖銷往往對公司的會計盈余和資產賬面價值產生重大影響,管理者在沖銷數量與時間上具有相當的選擇權,使得資產減值信息不同于其它會計信息(Alciatore et al.,1998),因此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關注這一領域。對于資產減值問題的研究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對自愿減值行為的分析;另一類是對強制性減值行為的分析,比如Alciatore et al.(2000)。
資產減值一方面是由于公司出于積極的原因,反映企業在資產價值毀損的情況下恰當的應對行為,通過資產減值向市場傳遞公司業績低下或經濟環境變化等信號。這時,各項資產可能發生的損失將通過提取資產減值準備的形式得到合理估計和及時確認。大部分的相關研究表明,減值公司在減值之前的業績要明顯低于非減值公司(Elliott and Shaw,1988)。另外,對自愿性資產減值公司的研究結果以比較微弱的證據表明了盈余管理行為的存在(Francis et al.,1996、Rees et al.,1996),與強制性資產減值研究(主要以美國石油天然氣公司為研究樣本)的結論有所不同。Alciatore et al.(2000)的研究針對1984年~1987年間石油業采取全部成本法的公司對資產減值的處理:非參數分析結果表明,在回報與減值金額之間部分存在著秩相關。回歸結果顯示后一季度的回報和減值金額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表明減值金額在發生的當季沒有完全反映在回報中。研究證實減值金額對股票的回報有顯著的增量解釋力,股票市場在減值發生的時候能夠反映出資產價值的下降,這些信息對信息使用者十分有用。Nurnberg and Dittmar(1997)的研究發現,SFAS 144號準則對非流動資產的減值要求對企業的財務報表有顯著影響。
五、 管理者行為對公允價值信息披露的影響
還有一些研究針對管理者行為對公允價值信息披露的影響。丹麥銀行利用市價計值會計(mark—to—market accounting)對管制資本進行計量已經有相當長的歷史了,Bernard et al.(1995)對丹麥銀行的研究關注相對于公允價值對投資者的價值相關性,市價計值會計對管制資本的影響。研究的結果雖然發現存在盈余管理,但卻沒有證據表明丹麥銀行通過操縱市價計值數字來規避管制資本的約束。相反,有研究證據表明美國銀行的經理通過逐步確認貸款損失來延遲報告信用風險,因此與美國的銀行業相比,丹麥銀行的市價計值凈權益賬面價值比它們的權益市場價值更可靠。Bernard et al.(1995)對這一現象的解釋是丹麥銀行系統的監管十分嚴格,因此其市價計值數字的可靠性能夠得到相應的保證,也間接地證實公允價值會計對美國的投資者和儲戶更有利。
Dietrich et al.(2001)證實經理在對年度的非流動資產進行重估價時對報告利潤進行平滑處理,并且在發行新的債務之前提高流動資產的公允價值。但是,當公允價值通過外部評估者取得并由國際知名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時其可靠性提高。
需要說明的是,市場有效性以及公司潛在的經濟現實和公允價值信息之間存在著獨特的關系是上述一系列研究的兩個重要假設。如果市場無效,或者公允價值和企業潛在的經濟條件不存在一對一的關系,那么上述研究所反映的公允價值與股票價格之間存在的共同運動本身不一定意味著相關性存在(Sloan,1999)。正因為對公允價值的實證研究存在著不一致的結果,Choy(2005)試圖確定公允價值相關性存在的充要條件,在此基礎上,建立一個評價這些條件是否總是被滿足的經濟模型。他的模型顯示,公允價值相關性存在的充要條件包括在企業的經濟現實和公允價值信息之間存在著一對一的關系,以及信息使用者對這種關系的認識。但這種一對一的關系不是總存在,當這種關系不存在時,需要依靠其他的信號(如企業的經濟收益)來判斷公允價值的相關性。
六、 結語
“在當今動蕩多變的市場中,無論買或賣,人們都想知道資產現行的價值是多少”(Day,2000)。國外會計學術界對公允價值在會計準則中的應用的實證結果表明,歷史成本基礎上的收益信息已經很難滿足投資者的決策需求,公允價值對于投資者決策具有相關性。其中,有形資產的公允價值比無形資產的公允價值相關性更強,公允價值通過外部資產評估師評估確定時可靠性較高,管理者行為對公允價值有一定的影響。同時,實證結果也反映出公允價值與歷史成本相比穩定性較弱,不確定性較強。當活躍市場不存在時,公允價值的確定容易受到技術因素的影響,管理者盈余管理行為也仍然存在。
參考文獻:
1. Aboody,D..Market Valuation of Employee Stock Options.Jouran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6,(22):357-391.
2. Aboody,D.,M.E..Barth,and R.Kasznik.Revaluation of fixed assets and future firm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the UK.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6 (January),1999:149-178.
3. Aboody,D..Stock—based Employee Compensation and Equity Market Value,Working paper,Stanford University,2001.
4. Aboody,D..Do Firms Understand Stock—Based Compensation Expense Disclosed Under SFAS 123?.Working paper,2004,(Forthcoming: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2006)
5. Peasnell,K.V and YN Lin.Fixed asset revalu
ation and equity depletion in the UK.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and Accounting,2000,(27):359-394.
6. Alciatore M.,P.Easton,N.Spear.Accounting for the impairment of long—lived assets:evidence from the petroleum industry.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0,(29):151-172.
7. Landsman,R.W.,K Peasnell,P.Pope,and S.
Yen.The value relevance of alternative methods of accounting for employee stock options,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2005.
8. Bell,T.,W.Landsman,B.Miller and Y.Shu.The Valuation Implications of Employee Stock—Option Accounting for Profitable Computer Software Firms.the Accounting Review,2002,77(4):971-996.
9. Chamberlain,S.and S.Hsieh.The Effectiveness of SFAS 123 Employee Option Cost Disclosures.Working paper,Santa Clara University,1999.
10.Choy A.K.Fair Value as a Relevant Metric:A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Working paper.Washington University,2005.
11.Core,J.and W.Guay.Stock Option Plans for Non—executive Employee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1,61(2):253-287.
12.Dietrich,J.R.,M.S.Harris K.A.Muller.The reliability of investment property fair value estimate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1,(30):125-158.
13.Guay,W.,S.P.Kothari and R.Sloan.Accounting for Employee Stock Option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3,93(2):405-409.
14.Keating,E.K.,Z.L.Thomas,and P.M.Robert.Internet downturn:finding valuation factors in spring 2000.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2,(34):189-236.
作者簡介:路曉燕,中山大學管理學院會計系講師。
收稿日期:2007-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