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逆向物流作為在傳統物流及現代物流上發展起來,為滿足人類逐漸增強的環保意識和對綠色產品的渴求應運而生的產物,肩負著改善人類生存環境、加強能源可持續發展、提升制造流通企業利潤等一系列重任。文章在詳細分析逆向物流產品運作存在問題的基礎上,論述了逆向物流成本與收益組成,從而進一步提出挖掘逆向物流潛在價值對策。
關鍵詞:逆向物流;成本—收益;循環經濟
逆向物流是相對于傳統的正向物流而言,是指為重新獲取生產過中的原料廢物、產品銷售終結殘留的包裝物、廢棄產品、有缺陷品、退回品的價值或使其得到正確處置以減少環境污染,使其從終結地到來源地的移動過程。它包括正向物流中的庫存和運輸,但它更強調從消費者手中回收用過的、過時的、損壞的或者不滿意的產品和包裝的流程,逆向物流也是正向物流的補充與擴展。逆向物流曾經一直被看作是一項必須支付的成本、一種必須履行的義務或“綠色”的使命等,但是現在很多企業已經把它看作是一項能提高企業競爭力的決策活動。
一、 逆向物流運作中存在的問題
1. 風險逐級放大。逆向物流雖然能使下游客戶減少或避免經營風險,但由于采取寬松的回收策略而加大了自身的風險,即風險由下游向上游轉移。另外,逆向物流也存在需求信息逐級放大效應,即“長鞭”效應,致使上游所獲信息嚴重失真。上述兩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導致逆向物流的風險逐級放大,效應更加明顯。為解決此類問題,一是削弱“長鞭”效應,主要方法采用信息共享、壓縮提前期、多批次小批量配送、延遲化策略、零部件標準化等;二是建立契約式合作的戰略伙伴關系,供需雙方通過共享契約確定逆向物流成本(包括風險所帶來的損失)及收益分配比例,實現風險共擔,利益共享。
2.經濟利益與環境效益相矛盾。由于環保法規的約束,企業必須通過產品回收減少產品對環境的危害,以達到國家的環保標準。然而,產品回收卻不一定能帶來經濟利益,甚至造成虧損。為了解決這一矛盾,吸取荷蘭、美國等國經驗,采取政府或行業協會補貼的方式促使企業運作逆向物流業務。樹立新的逆向物流理念,改變以往的“一次使用”觀念,形成“循環使用”的新理念。
3. 正向物流與逆向物流業務相沖突。物流系統業務流程包括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兩部分,其中正向物流部分是物流系統獲取利潤的主要環境。在緊急的情況下,這兩種業務在運輸、加工、庫存、配送等環節可能會相互沖突,企業為了確保正向物流的正常運作,不得不放棄逆向物流業務。為此,許多企業采取兩種物流流程分離的辦法,以提高企業的運作效率,但往往這種做法會增加企業的基礎成本。
除此之外,逆向物流功能的實現對企業的生產能力、物流技術、信息技術、人員素質、組織結構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且需要企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因此,企業實施逆向物流戰略時必須慎重,絕不能草率行事。在決策時,企業應對產品回收的成本、經濟效益、環境效益作周密分析論證,同時要考慮到實施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另外,逆向物流業務是由供應鏈上各企業共同運作的,因而企業要與供應鏈上其他企業充分協調,并結合整個供應鏈的業務能力整體做出決策。總之,在實施逆向物流戰略時,只有做到科學決策、周密計劃、精心組織,企業才有可能實現其預期的戰略目標。
二、 逆向物流潛在價值分析
1. 逆向物流成本組成分析。逆向物流成本就是指流通或制造企業為重新獲取生產過程中的原料廢物、產品銷售終結殘留的包裝物、廢棄產品、有缺陷品、退回品的價值或使其得到正確處置以減少環境污染的流程中所發生的費用支出與物資消耗的貨幣表現形式。
一般說來,逆向物流成本主要有以下幾部分內容:支付給企業從事物流工作人員的工資、獎金和按規定提取的職工福利費;支付給外部企業的勞務報酬,如運輸費、郵電費、倉儲費等;在運輸、裝卸、倉儲、包裝、回收、處理等物流活動中所發生的物資消耗價值;在物流活動中所消耗的其他物資的價值,如包裝材料、燃料和其他工具、器具的消耗價值及物流固定資產折舊等;為開展逆向物流活動而支付的利息、保管費等再分配項目;為組織企業逆向物流整體活動和進行逆向物流管理而支付的費用;在收集、整理、分析、加工、傳輸物流信息等工作中花費的費用。
根據逆向物流的操作流程和功能將成本劃分為流通成本和回收處理成本兩大類,然后分別對兩類成本進行更進一步的細致劃分。在流通成本中包含收集成本、運輸成本、庫存成本、搬運成本。回收處理成本中包括檢測成本、分類成本、清洗成本、拆卸成本、碎裂成本、掩埋成本。
2. 逆向物流收益組成分析。逆向物流是指為重新獲取生產過程中的原料廢物、產品銷售終結殘留的包裝物、廢棄產品、有缺陷品、退回品的價值或使其得到正確處置以減少環境污染,使其從終結地到來源地的移動過程。正如逆向物流定義所描述的那樣,逆向物流收益來源于對產品生命周期循環中所產生廢棄物質的再次利用、包裝材料的循環使用以及減少廢棄物污染所帶來的環保收益。通過對逆向物流流程的詳細分解以及對逆向物流成本的具體分類,從中可以發現,逆向物流中收益主要來自于將回收產品經過拆卸處理的再次銷售。
(1)直接銷售收益。逆向物流系統中,回收產品經收集、運輸至拆解中心,首先對其進行檢測操作,隨之根據回收產品的檢測結果分類,如果其質量、外觀、性能均完好,視產品的具體情況進行二次銷售或降級銷售,這部分運作所得的收益即為直接銷售收益。
(2)再用收益。回收產品檢測、分類后,滿足再用條件的進行拆卸處理,將可重新利用的零部件從回收產品上拆卸下來,經簡單加工處理后進入銷售渠道,獲得銷售收益即為再用收益。
(3)再生收益。再用處理后剩余的回收產品是否具有再生價值,主要是考察殘余零部件的再生能力,經成本收益分析后,如果它的材料具備再生價值,進行分解操作,將所得材料進行銷售,所獲收益即為再生收益。
(4)環保收益。環保收益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為拆卸分解回收產品減少對環境造成的污染以及掩埋所帶來的環境壓力;二為回收處理產品過程中生產的產品、零部件及原材料為生產企業提供了原料,這大大的提高了自然資源的利用率,同時也緩解世界能源危機的所帶來的自然資源短缺。
3.產品回收處理成本與收益分析。在逆向物流系統中,產品回收成本、運輸和倉儲成本并列成為逆向物流的三大成本。正、逆向物流成本的組成不同,根源在于逆向物流中的回收成本占據了整個成本的絕對比例,回收處理過程中的分類、檢測、拆卸、掩埋等功能都是建立在高額成本付出基礎上的。而逆向物流系統中的倉儲、運輸、信息處理等功能都是圍繞著產品的回收處理展開的。正向物流系統的收益主要來源于產品的銷售收益與成本之間的差額,而逆向物流系統的收益來源于回收產品的再用、再生收益與低廉的回收成本之間的差額。通過對正、逆向物流成本收益的比較分析,產品的回收成本收益對逆向物流系統的成本收益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在研究逆向物流成本收益模型之前,要先研究逆向物流的產品回收成本收益。
產品回收處理成本是回返產品的收集、運輸、拆卸、分類、檢測、再生、再造、掩埋等的費用支出,所獲得的收入包括再用零部件的收入、再生材料的收入以及減少環境污染帶來的社會效益。
從產品進入回收中心,所經歷的各種流程都記入產品回收處理成本中。首先,在回收中心將所收集的各種產品進行檢測分類,分辨回收產品是否有重用的價值。然后對可利用的回收產品分別進行基本的清洗,繼而對回收產品中的可利用部分(例如:整件產品或回收產品的零部件)實施拆卸、分類、檢驗、清洗、翻新、再造、碎裂、再生、廢棄掩埋等操作。根據對產品回收處理流程的分析,得到回收產品的成本組成主要有:拆卸成本、檢驗成本、翻新成本、再造成本、碎裂成本、再生成本、廢棄成本。
在產品回收處理的整個流程中,產生收益的主要有可利用產品的重復使用、零部件的再次使用、零部件的維修再生、焚燒獲能、材料再生等方面。本文主要考慮其中的三部分收益:一是回收產品中可重用的零部件收入;二是回收產品在碎裂過程中所帶來的再生材料收益;三是回收產品處理,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所帶來的社會效益。
通過建立產品回收處理成本效益分析,可以考察產品回收處理設計方案的風險大小,同時有利于考察逆向物流系統的優化決策,進一步調整、改進產品設計,以達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降低產品生命周期成本的目的,實現逆向物流系統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三、 挖掘潛在價值的策略
由于逆向物流中回收品的分散性、不確定性及包裝的不規范性,難以充分利用運輸和倉儲的規模效益;許多回收品需要人工的檢測、判斷和處理,極大地增加了人工的費用,同時效率也很低下。因此,只有實施有效的管理策略,才能充分挖掘逆向物流中潛在的價值。在產品的設計中應充分考慮逆向物流的需要,使其便于將來的回收和利用。
建立逆向物流管理信息系統,對產品和零部件使用條形碼,可實現產品的實時跟蹤,而且實時的產品狀況和損壞信息可以幫助物流經理了解逆向物流系統的需求。
挖掘潛在的可回收物資。美國的廢料經銷商現在每年從1 000萬輛廢舊的汽車中提取95%的鋁、鋼鐵及黃銅和紫銅等,然后賣給二級回收市場。他們正在投資開發新的回收系統,考慮怎樣把那些現在拋棄的廢舊品再回收,如橡膠擋風雨條、泡沫坐墊和合成塑料及玻璃等,以便再利用。
成功的供應鏈管理確實能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明顯地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其精髓表現在:以滿足顧客的需求為目標,透過供應鏈內各企業緊密合作,高效地為顧客創造更多附加價值;對企業實體、信息及資金的雙向流動做出管理,將傳統的推動型供給(Push Supply)向拉動型需求(Pull Demand)轉變。逆向物流的出現正是這一思想的具體表現,有效的逆向物流管理能夠減少企業乃至整個供應鏈的運營成本、增加利潤,改善企業的現金流,提高客戶服務質量,并為企業贏得信用和品牌形象,這些都將為企業創造戰略優勢和新的利潤空間。
參考文獻:
1.駱正清,陳緒芳.逆向物流的成因及管理對策研究.物流科技,2007,(8).
2.吳凱,張莉.供應鏈中的逆向物流管理.中國市場,2007,(32).
作者簡介:黃祖潮,安徽皖電物資有限責任公司經濟師。
收稿日期:2007-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