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2005年~2006年的證券市場數據為基礎,結合市場調查、數學處理、統計分析的研究方法,從投資者類型、地理分布及當地經濟發展、投資者心理與行為等角度對證券投資者進行市場細分,歸納出影響個人投資者市場細分的四大因素:所處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投資欲望強烈程度、風險偏好度、炒股水平,并歸納了市場中活躍投資主體的一般特征。
關鍵詞:證券市場;投資者;市場細分;實證分析
一、 引言
企業贏利需要不斷地挖掘市場,價值創造來源于源源不斷地顧客資源。細分市場不是根據產品品種、產品系列來進行的,而是從消費者的角度進行劃分的。“核心競爭力”理論創始人之一戰略大師普拉哈拉德(C. K. Prahalad)提出新的價值創造方法是“由消費者與企業共同創造價值”,這也道出了對消費者進行市場細分的重要性。市場細分這一概念由美國市場學家溫德爾·史密斯(Wendell R.Smith)于20世紀50年代中期提出,并逐漸形成了比較穩定的定義。即市場細分是指按照消費者欲望與需求把一個總體市場(總體市場通常太大以致企業很難為之服務)劃分成若干個具有共同特征的子市場的過程。因此,分屬于同一細分市場的消費者,他們的需要和欲望極為相似;分屬于不同細分市場的消費者對同一產品的需要和欲望存在著明顯的差別。證券市場最大的消費者是證券投資者,文章結合證券投資者的需求,闡述了對證券投資者進行市場細分的角度為地理、人口、心理和行為變量,下面以2005年、2006年的證券市場數據對我國的證券投資者進行市場細分,以便證券市場各類經營者或營銷者了解顧客需求的差異,發現有利的營銷機會。
二、 基于投資者類型的市場細分
通過對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公司2005年與2006年12月統計月報中報道的投資者開戶數量進行統計分析,發現:(1)我國證券市場中的投資者分為兩類:個人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且以個人投資者為主。截止2005年12月,A、B股個人投資者占總投資者的99.516%、98.954%,截止2006年12月,該比例分別為99.505%、98.965%;(2)A、B股投資者數量都在穩步增加,但相對增幅不大,且A股市場個人投資者增速快于B股。一年內,A股市場投資者絕對數量增長了2 894 184,增長比例為4.118%,B股市場投資者絕對數量增長了32 523,增長比例為2.016%;(3)基金投資者中以個人投資者為主,且所占比例稍有增加。2005年12月占99.301%,2006年12月占99.576%;(4)機構投資者特別是基金投資者的增長幅度非常快。基金投資者一年內的增幅達153.614%,其中個人基金投資者的增幅達154.316%。可見,證券市場以個人投資者為主,但機構投資者的市場影響力在快速增長。
三、 基于投資者地理位置的市場細分
1. 投資者地區分布。通過截至2005年、2006年12月的滬深開戶數、滬深新增開戶數的統計,分別計算出滬深開戶比重和新增開戶比重,并分別繪制2005年、2006年A股投資者開戶地區分布線型圖。通過線型圖分析得出:(1)投資者主要集中在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帶,并以上海、廣東為中心向周邊地區輻射,可視為第一梯隊;(2)滬市的投資者以上海投資者為主,深市的投資者以廣東投資者為主,并且,滬深市投資者都在不斷增加,總體而言,滬市投資者的增幅快于深市投資者;(3)上海和廣東的新增投資者都傾向于在滬市開戶,但北京投資者傾向于在深市開戶;(4)江蘇現有投資者較多,滬深兩市投資者數量相當,但新增動力不強;(5)山東、四川、遼寧、浙江、北京可視為第二梯隊,現有投資者數量多,滬深兩市投資者數量相當。山東新增投資者動力不強;四川新增投資者動力足,尤以滬市新增投資者為主;遼寧和浙江的新增投資者比重與現有投資者比重不相上下;北京的新增投資者動力非常足,尤以深市新增為主,特別是2006年,北京在深市的新增開戶數占深市總開戶數的75.7%;(6)湖北、湖南、河南、福建、黑龍江可視為第三梯隊,現有投資者數量一般,增長動力也不足;(7)天津、河北、山西等其他地區現有投資者數量少,也無明顯增長趨勢,可視為第四梯隊。
總之,這兩年各地區投資者地區分布較穩定,可按照現有投資者的人數和增長幅度分為四個梯隊。第一個梯隊是最活躍的地區,第四梯隊是最不活躍的地區。
2. 投資者地區分布與當地經濟發展的關聯。一般來說,開戶數量越多的地區,投資者越活躍,總體交易行為越頻繁。在中國,A股是最有代表性的。各地區A股投資者交易情況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是否具有正相關性呢?下面進行分析。
將截至2005年12月底的滬深兩市開戶數求和按照31省份進行降序排名,另外將我國2005年的人均GDP進行降序排名,得出2005年各省市A股總開戶數排名與人均GDP排名對照表,同時為了更清晰地表現各地區投資者的狀況與人均GDP的偏離度,經過偏離度處理,得到2005年各省市A股總開戶數排名與人均GDP排名偏離散點圖1,同理得2006年各省市A股總開戶數排名與人均GDP排名偏離散點圖2。
偏離度=A股總開戶數排名-人均GDP排名
假設:當偏離度=0時,表明當地的投資者狀況與經濟發展水平相當,A股的開戶數能夠反映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當地居民風險偏好性一般;當偏離度>0時,表明當地的投資者狀況慢于經濟發展水平,當地居民的風險偏好性不足;當偏離度<0時,表明當地的投資者狀況快于經濟發展水平,當地居民具有風險偏好性和投機心理。
事實上,偏離是合理的,這樣我們可以取一個閥值,對上面的假設做調整:當∣偏離度∣≤5時,表明當地的投資者狀況與經濟發展水平基本相當,A股的開戶數基本可以反映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這些地區可歸為風險偏好相當者;當10>偏離度>5時,表明當地的投資者狀況慢于經濟發展水平,當地居民的風險偏好性不足,可歸為風險中性者;當偏離度≥10時,表明當地的投資者狀況嚴重慢于經濟發展水平,當地居民具有風險規避性,可歸為風險規避者;當-10<偏離度<-5時,表明當地的投資者狀況快于經濟發展水平,當地居民具有風險偏好性和投機心理,可歸為風險偏好度較高者;當偏離度≤-10時,表明當地的投資者狀況明顯快于經濟發展水平,當地居民具有明顯的風險偏好性和投機心理,可歸為風險偏好者。
據上述假設,將各省市的經濟發展與投資者狀況對照歸為A、B、C、D、E五類:A類為風險偏好相當者,2005年有北京、河北、山西、上海、浙江、福建、內蒙古、遼寧、黑龍江、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重慶、貴州、云南、甘肅,2006年有北京、河北、山西、上海、浙江、福建、遼寧、黑龍江、江蘇、山東、河南、廣東、重慶、貴州、云南、甘肅、廣西;B類為風險中性者,2005年有吉林、海南、西藏、青海,2006年有吉林、海南、西藏、青海、新疆、寧夏;C類為風險規避者,2005年有天津、新疆、寧夏,2006年有天津、內蒙古;D類為風險偏好度較高者,2005年有江西、廣西,2006年有江西、湖南、湖北;E類為風險偏好者,2005年有陜西、四川,2006年有陜西、四川和安徽。

可見,中國各地區投資者發展狀況與該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并不完全相匹配,但大部分地區投資者發展狀況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相當,能夠較好地反映當地的經濟發展狀況。2005年67%的省市投資者發展狀況能夠反映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23%的省市投資者比較理性地對待證券投資,對風險的偏好性不太強,只有10%的投資者偏好風險。一年后,這些數據分別為56%、26%和18%。如果將經濟發展水平分為高、中、低三類,那么經濟發展水平高或低的兩類地區其風險偏好性比較穩定,而經濟發展水平中等的地區風險偏好性波動比較大。如廣西、內蒙古的風險偏好度降低,而湖南、湖北、安徽等地區風險偏好度提高。從整體來看,兩年來,風險偏好度普遍在提高,如2006年新疆、寧夏兩省從2005年風險規避的C類提高到風險偏好度更高的B類;再如湖南、湖北、安徽三省從2005年風險偏好相當的A類,提高到風險偏好度更高的D、E類。
A股總開戶數排名與人均GDP排名的偏離,也反映出投資者的投資行為和投機心理。金融服務企業進行市場細分時,總期望投資者的地理分布更廣、規模更大,從而給企業帶來更高的收益。但在具體開發金融服務市場時,需要對地區進行優先級排序,將那些成本收益比高、風險偏好度高、經濟發展潛力大的地區優先考慮。上述五類地區,A類地區優先級最高,E類地區其次,再次是D類和B類地區,C類地區可以留在最后考慮。此外,各類地區中也不是每個省市都平行發展,將那些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優先發展,例如A類地區,優先發展上海、廣東、江蘇、北京、浙江、遼寧、山東、河北,其次是湖北、湖南、河南、福建、黑龍江、重慶,那些經濟發展排名靠后的安徽、山西、貴州、云南、甘肅、內蒙古等省可以考慮稍后發展。
四、 基于人口角度的市場細分
據調查,證券市場中的個人投資者多集中在25歲~60歲,并以30歲~45歲的男性為主,而且多屬于中等偏高收入者,受教育程度較高,職業較穩定。可見,大部分投資者比較理性,關注投資理財,并且也有能力進行投資。進行證券投資的能力水平有差別,一般情況下,中年男性的炒股水平高于其他年齡階段的投資者和女性,年輕人的炒股水平隨著經歷的增多會上升,老年人則水平有限,當然也有少量老齡股民炒股水平很高。
五、 基于投資者心理和投資行為的市場細分
投資者的投資心理通過其投資行為來反映。借助證券之星網上調查欄目,筆者擬定了如下5個調查細項對網民進行了調查:(1)你喜歡哪種投資產品?(2)影響您購買基金的因素有哪些?(3)您用于證券投資的資金量是多少?(4)您對證券投資的年收益率預期是多少?(5)您的收益風險偏好是什么?
證券之星的用戶實行會員制,網絡了中國最忠實的一批早期股民,其網上調查在證券業界得到了較高的評價,其調查結果常被CCTV2、第一財經等媒體采納并報道。盡管網上調查具有隨機性、調查樣本具體情況不明等不足,但這些不確定性反過來也客觀地反映了網上股民的真實投資心理與投資行為。通過對調查結果的分析,發現:(1)證券市場個人投資者多數具有風險偏好性,他們從心理喜歡風險,從行為上敢于冒險。85%的投資者喜歡投資股票和基金,說明大部分投資者是風險偏好型;(2)個人投資者大都收入比較可觀,在全國居民中屬生活比較富足型。一般認為資金量在10萬以下的為散戶,10萬~100萬的為中戶,超過100萬的為大戶。調查表明,80%的投資者是散戶,這與第2節的結論是一致的。據抽樣調查,2005、2006年上海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18 653元、20 668元,相對于這個數據,就全國而言,能拿出5~10萬進行證券投資的居民還是少數。因此,進行證券投資的居民大都收入比較可觀,這也應證了第4節的調查結論;(3)大多數個人投資者希望投入的成本越大,收益也越大,并且對于證券市場投資收益預期普遍較高。68.76%的投資者心理預期超過了10%,也有15.63%的投資者對市場信心不足;(4)絕大多數居民認為把錢存在銀行或是買保險不合算,增值空間太小,寧可做投資。而且投資者對于收益風險的偏好度有差異,期望低風險適度收益的風險中性者居多,期望高風險高收益的風險偏好者一般,期望低風險低收益的風險規避者最少。
六、 結論
綜上所述,可得出如下結論:(1)我國目前的投資者分為兩類,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其中個人投資者占絕大多數,但機構投資者增幅非常快,市場影響度逐漸加大;(2)投資者的地區分布情況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聯,并呈現出一定的群聚效應,即投資者多集中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而經濟處于發展水平的地區證券投資波動大,但整體的投資觀念在提高;(3)證券投資者的收入狀況與風險偏好普遍比較高,但炒股水平相差比較大;(4)可以從所處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投資欲望強烈程度、風險偏好度、炒股水平四大類因素對個人投資者進行市場細分與關聯分析;(5)活躍在證券市場的投資主體一般特征為:處于經濟較發達地區、投資欲望強烈、風險偏好度較高、炒股水平較高,而機構投資者是典型的證券投資欲望強烈、風險偏好度高、炒股水平高,且沒有地理位置限制的投資主體。
一位賢人說“在你沒有把握能贏得此戰役之前,千萬不要進入戰場。”市場細分是產品開發與營銷方案制定的前提與基礎。通過對證券投資者的市場細分,將有助于證券市場經營者根據企業經營目標與戰略規劃選擇合理的目標市場,確定業務發展的地區,找準目標用戶群,開發適銷對路的證券信息產品或服務,并制定最優的市場推廣方案和營銷方案,獲取最大營收,也最大化顧客滿意度。但僅從市場細分這一個角度來確定目標市場還是不夠,還需要結合產品種類、銷售渠道等進行關聯分析。
參考文獻:
1.C.K.Prahalad,Venkat Ramaswamy著.王永貴譯.消費者王朝與顧客共創價值.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5-11.
2.中國計算機行業協會.市場細分是市場發展成熟的必然趨勢.http://chinaccia.org.cn/cyzs/cyzs—18.htm,2007-08-06.
3.胡翠華.證券產業價值鏈構造的規范分析——界定及構造依據.工業技術經濟,2007,26(5):151-155.
4.付春英.2006年中國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行榜.羊城晚報.http://economy.enorth.com.cn/system,2007-02-28.
5.(美)菲利普·科特勒著.梅汝和等譯.營銷管理——分析、計劃、執行和控制(第9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259.
基金項目:(1)上海高校選拔培養優秀青年教師科研專項基金(27006);(2)上海立信會計學院信息科學系科研項目基金資助。
作者簡介:胡翠華,博士,上海立信會計學院信息科學系講師;俞時權,上海立信會計學院信息科學系教授。
收稿日期:2007-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