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飛舞、萬物歸藏的季節,若有幸看到一支紅梅,總有一種莫名的感動涌上心頭。那感覺就像孤獨的拓荒人,突然看到了熟悉的同伴,惶恐、疲憊、寂寞一下子被煥發的活力滌蕩得無影無蹤。一個生命的存在讓人獲得安靜,一個故友的陪伴讓人滿懷幸福,一種精神的激勵讓人勇往直前。在我國,梅花是最受人們喜愛的花卉之一,甚至被推崇為國花。我國國花推選有種種方案,如單花方案——梅花或牡丹;四花方案——梅花、牡丹、荷花、菊花;二花方案——梅花和牡丹。無論那種方案,梅花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足見人們對梅花的喜愛。
梅(Ameniaca mume sieb.)別名春梅、干枝梅、酸梅、烏梅,屬于薔薇科杏屬(Ameniaca)植物,其拉丁文名“mume”為中文“梅”的音譯,最早由荷蘭植物學家Philipp Franz vonSiebold(1796-1866)于1830年(清遭光十年)確定。梅原產我國南方,其野生種為產自我國四川西部至云南西部的厚葉梅(Armeniaca mume var.paUesens)。梅在我國各地和朝鮮、日本等地廣泛栽培,可分為果梅和花梅兩大類。果梅大致包括白梅、青梅和花梅3個品種群;花梅按照干形和花瓣類型又分為直腳梅類、照水梅類、龍游梅類和杏梅類等4類,約有400個品種(《中國植物志》38卷)。現存最古老的梅樹為湖北省黃梅縣蔡山江心寺旁的晉梅,傳為東晉高僧手植,距今已經1650多年。此外,浙江省天臺山國清寺大雄寶殿右側的梅亭中也有古梅樹,傳為隋代高僧所植。
梅的最早記載見于夏代,是時令的重要物候參照物,“(正月)梅、杏、杝桃則華”(《大戴禮記·夏小正》)。“梅”字在金文中作“呆”,是梅果在木上的象形;也有觀點認為梅、杏同類,故反杏為呆(《本草綱目》果部第29卷)。古文中,梅的正字寫作“某”,秦以后的不同版本《詩經》中分別寫作“楳”和“梅”,都是“某”的借字(《說文解字義證》)。
由于梅的花可賞,花、果可食,根、葉、花、果均可入藥,我們的先民早在先秦時期就非常喜愛這種植物,漢代以后開始形成栽培和鑒賞梅花的風俗,至兩宋時期真正形成以文人士大夫為主體的、以賞梅、詠梅、記梅、藝梅等方面的空前成就為標志的“梅風尚”。
◆賞梅。宋代,受文人士大夫的推崇,梅在眾花之中脫穎而出,獨領風騷,“梅天下尤物,無問智賢愚不肖,莫敢有異議”(范成大《范村梅譜》)。游賞梅花蔚然成風,“呆女癡兒總愛梅,道人衲子亦爭栽”(楊萬里《走筆和張功父玉照堂十絕句》。杭州成為當時的賞梅中心之一,“鳳山亭下賞江梅”(鄭獬《江梅》)。人們甚至將梅花引種到汴京,“都下舊無紅梅,一貴人家始移植,盛開,召士大夫燕賞”(吳聿《觀林詩話》)。宋人張功甫的《梅品》(1185年)系統闡述了賞梅的要領,列舉“花宜稱”26條。梅花妝也成為仕女的流行裝束,“髻矍斜掠,呵手梅妝薄”(朱淑真《點絳唇冬》。元宵節時,“婦人皆戴珠翠、鬧蛾、玉梅”(《武林舊事·元夕》)。
◆詠梅。宋人創作了大量詠梅詩詞,歐陽修、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李清照等名家均有詩詞傳世,張道洽一生寫梅詩多達300首;宋人李龍精選前人梅詩211首,集作《梅花衲》一卷,黃大輿輯《梅苑》十卷,收諸家梅詞400多闕。王安石的“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廣為傳頌,林逋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成為梅詩絕唱。
◆記梅。宋代,梅也成為宮廷繪畫和當時新興的“士大夫繪畫潮流”的主要題材之一,宮廷繪畫的傳世作品有宋徽宗《喜鵲登梅圖》、無名氏《梅竹禽鳥圖》等。北宋文人始創了“墨梅”畫法,至南宋的楊補之(1097-1169)達到最高成就,有《四梅花卷》、《雪梅圖》、《墨梅圖》等傳世;宋光宗曾為其畫題詩“去年枝上見紅芳,約備紅葩傅淺妝。今日這中足顏色,可能無意謝東皇”(《題楊補之紅梅圖》)。宋伯仁畫梅百幅,集成《梅花譜》,描繪了梅花從萌發到衰敗以及花開的各種姿態。
◆藝梅。宋代的“梅風尚”還表現為梅花種植方面的成就,范成大搜盡“吳下”(令蘇州)所有品種植于私園,并作《范村梅譜》。收錄12種梅花,成為中國和世界第一部梅花專著。
和原產中國而興盛于法國的“薔薇風尚”不同,“梅風尚”始終是中國文化的特有元素,代表了中國文人士庶的審美取向和精神追求,具有多重象征意義。
◆象征和百合的良佐。梅果味酸,能媒和各味,商民取梅代醋,用作羹湯。商王武丁稱贊自己的大臣傅說(音“悅”)為“若作和羹,而惟鹽梅”(《尚書》)。就像鹽和醋是作湯必不可少的調料一樣,傅說也是商王治理國家不可或缺的輔弼重臣。傅說和伊尹并稱商代賢相,都能很好地團結組織百官、盡心竭力地輔佐商王治理國家。商代也由此兩度出現興盛局面。
◆象征談婚論嫁的佳節。梅熟時節,正值百花盛開的五月,是人心愉悅、談婚論嫁的好時候。英語中也稱五月為“快樂的五月”(Merry M0nth ofMay)。周人感慨梅熟果落,希望自己的意中人能夠趁著好時節,趕快托媒論嫁,“摽(音“鰾”)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詩經·召南》)。
◆象征高尚純潔的友情。晉人陸凱從荊州托人帶梅花給在長安的摯友范嗶,并附詩一首:“折梅逢驛使,寄予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梅原產江南,北方少見,向友人進奉故鄉特產,既傳遞友誼,又表達鄉情,情趣是何等的高雅。選種以梅傳達友情和鄉情的風尚,在唐代開始興盛,一直延續到宋代。梅的題材頻見于唐宋詩句中,如唐人王維曾問來自故鄉來的朋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雜詩》)?柳宗元也曾擬用早梅贈遠客,“欲為萬里贈,杳杳天水隔”(《早梅》)。白居易在池邊栽梅,“莫怕長洲桃李嫉,今年好為使君開”(《新栽梅》)。李商隱見梅花思遠人,“贈遠虛盈手,傷離適斷腸”(《十一月中旬至扶風界見梅花》)。宋人蘇軾等不見舊友,以梅花相贈,“梅花開盡白花開,過盡行人君不來”(《贈嶺上梅》)。王安石與人睹棋而輸,作梅花詩,稱“鳳城南陌他年憶,香杳難隨驛使來”(《與薛肇明弈棋賭梅花詩輸一首》)。
◆象征不畏霜雪的精神。梅在冬春季開花,往往挺立冰雪中,這種精神恰恰和中國文人所追求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自我修行境界相吻合。傲雪斗寒的梅物化了文人精神,從而得到中國文人的偏愛。南北朝時期,戰亂頻仍、民生疾苦,人們開始發掘并歌頌梅的精神,何遜稱贊“銜霜當路發,映雪擬寒開”(《詠早梅》),謝燮也稱贊“迎春故早發,獨自不疑寒”(《早梅》);庾信感慨“樹動懸冰落,枝高出手寒”。兩宋時期,由于朝廷軟弱,中原大國遭受外旗入侵,乃至有亡國之痛,仁人志士激憤難平,把梅的不畏霜雪精神提升到堅忍不拔、勇于抗爭的民族氣節,使之成為宋代,尤其是南宋“梅風尚”的核心內容。陳亮稱頌梅花“欲傳春信息,不怕雪埋藏”(《梅花》)。陸游盛贊梅花傲雪凌風,“雪虐風號愈凜然,花中氣節最高堅”(《梅花絕句》之三),“高標逸韻君知否,正是層冰積雪時”(《梅花絕句》之二),甚至高呼愿意自身化作梅花,“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宋人賦予梅以君子品格,與松、竹并稱“歲寒三友”,文人畫家趙孟堅有《歲寒三友圖》傳世。《全宋詩》收錄了王炎的《題徐參議畫軸三首·歲寒三友》和張元干的《歲寒三友圖》。此外,宋代的文人畫還賦予梅蘭竹菊以道德品格,號稱“四君子畫”。宋人創立的歲寒三友和四君子等題材,成為后世繪畫、織繡和陶瓷等藝術品的重要題材。
◆象征貞靜內斂的美人。梅花在早春時節開放,早于眾花,且開放于玉潔冰清的世界,被人們視為貞靜內斂的“霜雪美人”。南朝時期,梅成為出身高貴的象征,至唐代,梅依然保持了高貴的血統。唐玄宗妃江采蘋能詩善文,安祿山破長安時死難。人稱梅妃(《梅妃傳》)。唐人通過描寫梅花的清香來凸顯其內斂無爭的個性,“香中別有韻,清極不知寒”(崔道融《梅花》),甚至為其遭受冷落的境遇鳴不平,“何事上春日,坐令芳意闌”(劉禹錫《庭梅詠寄人》)?“寒梅最堪恨,長作去年花”(李商隱《憶梅》)。宋人更是稱贊梅的清高,“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陸游《卜算子·詠梅》);“更無花態度,全是雪精神。”(辛棄疾《臨江仙·探梅》)。將梅的貞靜品格推崇到無以復加的程度。姜夔甚至作《暗香》、《疏影》新曲以稱頌梅精神。
◆象往情趣超凡的高士。梅或生在高山深谷,或長于水岸荒村,但清香依舊、潔白無暇,暗合了隱者高士淡泊名利、縱情山水的精神追求,被宋人視作高士的象征。“木海亭前花似錦,嶺頭梅蕊怯風沙。正如隱者歸幽谷,鶴版征書未到家”(張舜民《望子嶺梅花方開用黃道韻》);“本來淡薄難從俗,縱入繁華亦絕塵”(韓元吉《梅花》)。宋人稱梅為“清友”,為花中魁首,“清友。群芳右”(曾《調笑令·清友梅》)。北宋詩人林逋(967-1028年)隱居西湖,不應宋真宗之征之,賜號和靖處士,一生不娶無子,惟喜植梅養鶴,人稱“梅妻鶴子”,死后被民間奉作正月花神。南宋人王淇借梅之口感慨和靖處士為人,“不受塵埃半點侵,竹籬茅舍自甘心。只因誤識林和靖,惹得詩人說到今”。
至宋代最終形成的“梅風尚”對后世影響深遠,堅毅,內斂、多才,高雅的君子精神通過梅花得到完美表達,君子精神也因此成為我國獨特的梅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從梅文化的源頭看,梅還代表了另外兩重意象,即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和寬容合作的團隊精神,宋人對梅的斗寒、暗香、絕塵品格做了偏好性的推崇。完備的梅精神應是自強不息、寬容大度、堅忍不拔、含蓄內斂,意趣高遠等多重品格的綜合,這不正是處在激烈競爭環境中的當代人所苦苦追求的伙伴精神和團隊精神嗎?大而化之,這不也正是我們為之不懈奮斗、力圖能復興的偉大民族精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