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區:英國有倫敦的弗業街;法國有巴黎的塞納河畔;日本則有“書海”之街神田町;在中國,那就是北京的琉璃廠了。這里圖書充棟,寶玩填街,以銷售古玩、字畫、古籍、手工藝制品、文房四寶等文化產品為主,是國內外的重要文化交流中心之一,也是一個展示具有悠久傳統的胡同文化,四合院文化、園林文化、楹聯文化、古建筑文化的大型文化博物館。
在當前發展創意文化產業風起云涌的情勢下,開發琉璃廠文化園區積淀幾百年的傳統文化資源,無疑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近年來,在這一理念的引導下,作為逐步完善中的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琉璃廠雖在某種程度上有待改進,但其所取得經濟成效是有目共睹的。個中的創意因子一廠甸廟會、中國書店以及榮寶齋等,面對創意引領中國新經濟這一潮流,緊抓機遇、大膽開拓、深入挖掘自身優勢資源,積極發展并帶動經濟繁榮,從而成為創意經濟的新亮點。
琉璃廠的形成與變遷
琉璃廠文化街,坐落于和平門南,以新華街為界,分為東琉璃廠和西琉璃廠,東至宣武區的延壽寺街,西至宣武區的南北柳巷,全長約800米。
早在遼代初期琉璃廠就已經存在,至今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當時,這里為郊區叫“海王村”。之后的元、明、清均在此建過琉璃窯廠。清代初期也在海王村設琉璃窯廠,從康熙三十三年開始逐漸被廢除。清嘉慶三十二年修建北京外城后,這里變為城區,因城里不宜于燒窯,琉璃窯廠遷至現在門頭溝區的琉璃渠村,但其名“琉璃廠”卻保留下來,流傳至今。
琉璃廠是因燒琉璃得名,而琉璃廠的文化街市卻是在政治和經濟的相互促進下逐漸形成的。明代永樂十九年,明成祖朱棣正式遷都北京,當時北京尚未建設南城,琉璃廠處于京郊,在朝為官的江南人士告老不愿回鄉的,便有人選擇琉璃廠附近居住,居所前掛有齋名堂號,招引同好,以文會友,共同切磋琴曲棋技、書法畫藝、考據金石、鑒賞古玩字畫等。至清初順治年間,由于詔告“滿、漢分城居住”,后又頒布了“凡漢官及商民人等盡徙南城”的諭令,致使大量漢族在朝任職官員、文人墨客和商民人等,多遷至琉璃廠周圍寓居。后來,全國各地的會館也都開始在附近興建,官員、趕考的舉子也就慢慢聚集于此逛書市,從而使明朝時紅火的前門,燈市口和西城的城隍廟書市都逐漸轉移到了琉璃廠。各地的書商也紛紛在這里設攤、建室、出售大量藏書。繁華的市井,便利的條件,形成了集九市精華為一衢的“京都雅游之所”,使琉璃廠逐漸發展成為京城最大的書市,與此同時,和文化相關的筆墨紙硯、古玩書畫等等,也隨之發展起來。進而逐步形成人文薈萃的文化街市。
近現代以來,在經歷了一系列變遷后的琉璃廠,自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春風又綠江南岸”。以南新華街為界,上世紀80年代中期建成的59幢紅梁青磚、明清風格的仿古建筑,重新構成了東、西琉璃廠商業街600余米的主體街道。共有商戶188戶、兩處市場,即海王村工藝品市場和仁和苑畫廊。在東、西琉璃廠商業街上。北京市文物公司、中國書店和榮寶齋占有近一半的商業門面,其余分別為股份企業或個體工商戶,主要經營文房四寶、古玩字面、民俗工藝品等。從現有條件看,民族文化物品資源應有盡有,具有豐富技能與傳統文化知識的人才資源豐富,以此為依托形成的名人名居、會館、廟宇等建筑群落種類繁多,人文典故不計其數。南新華街是琉璃廠文化街發展的“后備軍”,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而且主要經營古玩、樂器、茶等文化類項目。
2001年重新走進人們生活的廠甸廟會,迎合大眾心理,滿足了近年來人們越來越強的精神消費需求,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收入,并拉動了周圍經濟的發展,實現了文化資源向經濟資源的轉化。中國書店、榮寶齋等自身產業經濟的發展也同樣拉動了其周邊地區經濟的發展。琉璃廠內部單個店鋪的經濟發展是較成功的。
琉璃廠創意經濟的亮點
在文化產業被作為首都北京的支柱產業進行戰略部署的大背景下,作為文化資源的聚集地,琉璃廠的位置顯得更為重要。尤其近年來,琉璃廠憑借深厚的宣南文化底蘊,逐步引入創意文化產業理念,以固有的傳統文化底蘊為依托,以琉璃廣文化街為核心逐步延伸拓展為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利用其豐富的文化資源為現代文化產業、經濟發展服務。并保留其原有風味,充分體現出文化產業、商業、旅游業的融合。
◆古風新韻逛廟會。廠甸廟會過去是繁榮的,在文革中曾一度衰落。2001年,為迎合都市人的懷舊情節,使廟會成為民俗旅游業新的經濟增長點,帶動區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闊別37年之久的北京最古老的春節廟會——廠甸重新走進人們的生活。依托琉璃廠深厚的文化底蘊,廠甸廟會在保持老廠甸“原汁原味”的基礎上充實新內容,展示新風采,再現古都新風韻。
在“文明辦廟會、文明逛廟會、歡樂文明過大年”的宗旨下,廠甸廟會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努力滿足人們不斷提升的文化需求和審美情趣;在吸引大量的游客,提升宣武區知名度的同時,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收入,較好地實現了文化資源向經濟資源的轉化,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003年,廠甸廟會接待游人240萬人次,共舉辦各項民俗表演活動130余項,其中文藝演出96場,觀眾達到幾十萬人;廟會招商攤位517戶,共接待游客超過220萬人次,接待旅游團隊176隊次,其中外賓團隊64個,直接經濟效益達到4000萬元。
2004年,攤商經營收入近4000萬元。同時,帶動了周邊地區的商業和旅游業發展。和平門全聚德烤鴨店接待19400人次,比2003年同期上升27.9%;晉陽飯莊接待9300人次,比2003年同期上升28%;譚魚頭火鍋城接待11000人次,比2003年同期上升3%。特別是和平門烤鴨店推出了“吃烤鴨抽大獎,歡歡喜喜過大年”活動,最高日銷售額為39.75萬元,比同期凈增5.75萬元。福利彩票收入500萬元。
2005年,接待游人119.24萬人,(其中含外賓3010人);和平門全聚德烤鴨店銷售收入298.9萬元,同比上升20%;節日包桌737桌次,同比提高了33%。吐魯番餐廳營業收入和包桌率比2004年都上升了18%,收入43.8萬元。吐魯番餐廳在廠甸廟會上設立的烤羊肉串攤位也十分火爆,每天銷售兩、三千串,深受逛廟會游人歡迎。
廠甸廟會在弘宣南文化、營造濃郁的文化經濟氛圍的同時,還注意提升知名度,打造自己的特色品牌。廟會除經營北京傳統特色小吃、傳統工藝品、日用百貨和兒童玩具外,還堅守經營“文房四寶”的陣地,開展各種文市以及文化娛樂活動。尤其是2006年的廟會,邀請民俗專家開設奧運專題,普及“人文奧運”的精神及理念,在春節這個最佳時機挖掘人文奧運內涵,使北京春節的民俗風情與人文奧運緊密結合,大力發掘北京旅游資源的寶貴財富,從而讓世界各地的游客都知道北京既是一個現代化大都市又不失其迷人的民俗魅力,進而產生對北京的向往。這個創意,在增加拉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使民族文化得到了弘揚。
◆蓬勃發展古籍出版。中國傳統文化之所以能夠歷經數千年而傳承不絕,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國古典典籍這一傳播媒介。從甲骨金石到錦帛竹簡再到刊刻書卷,圖書交易一直是典籍傳播的重要形式之一,而書店則是圖書流轉、傳播的主要渠道。
1952年,在古舊書業的迫切需求中,中國書店應運而生。作為全國成立最早的集收購、發行、出版為一身的國有古籍專業書店,中國書店不斷改善經營理念,擴大經營范圍,目前在宣武,西城、東城、朝陽、崇文、海淀等區的主要商業街共下設分店14個,經營總面積2萬多平方米。2004年與北京市新華書店、外文書店聯合組建了北京發行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中國書店現有總資產1.03億元,年經營額7000萬元,其中古舊書刊經營額2000萬元,出版圖書1200萬元。50多年來,中國書店收賄古舊書刊6000余萬部冊,其中珍善本古籍5000余部,列為國家級珍貴館藏古籍的2000余部;集配線裝古書3萬余部;裝訂修補珍貴古籍圖書、文獻資料20多萬冊,發行古舊書刊近5000萬部(冊);出版各種圖書1000多種;2000多萬部(冊)。
為謀求自身發展,在秉承古代書肆經營傳統,經營中外古舊書刊、新印古籍以及傳統文化研究類圖書的前提下,中國書店從多層次、多方面發揮古舊書店特有的行業功能,滿足中外讀者的文化需求,進而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首先,堅持出版與發行一體的傳統經營特征,整理出版各類新印古籍和研究、介紹傳統文化的圖書1600多種,在古籍整理、出版以及令人研究傳統文化的著述的出版活動中非常活躍;其次,積極適應市場需求,順應出版業以及圖書市場的發展趨勢。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先后開辦了京味書樓、北京安徽四寶堂以及全面介紹中國文化史的“免費博物館”——中國書店文化遺產書店;第三,采取開拓式經營,強調海外圖書市場的開發與服務,大膽探索適應新時代的銷售模式。近年來,分別與東南亞、歐美等國家和地區的百余家代理商、學術研究單位以及國際著名大學建立穩定的業務關系,提供中文圖書,滿足各國和地區漢學家的需求。1998年成立的中國大陸第一家圖書拍賣公司——北京海王村拍賣有限公司,資產總額已達1250萬元,年拍賣成交額約500萬元,以突出的交易實力有力地促進了古舊書刊的流通。
◆藝術殿堂榮寶齋。榮寶齋,“以文會友,榮名為寶”,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由明末遺老張氏在琉璃廠101號創辦,其前身為“松竹齋”。作為一家有著幾百年歷史的文化老店,榮寶齋在琉璃廠眾多店鋪中首屈一指,木板水印畫作品行銷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48個國家舉行過展覽;裝裱藝術整舊如舊、裱新更新,修復數量多不可計,修復技術聞名中外;收藏作品系統完整,豐富珍貴,為研究書畫藝術發展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與琉璃廠其他文化店鋪相比,榮寶齋之所以名揚海內外,經久不衰,主要在于其順應潮流,推陳出新,不斷自我完善的企業經營策略。早期榮寶齋主要經營范圍分三部分:一是書畫用紙,以及各種扇面、裝裱好的喜壽屏聯、挽聯、冊頁等;二是各種筆、墨、硯、墨盒、水盂、印泥、鎮尺等;三是書畫篆刻家的筆單。建國后,主要收藏經營古今名人字畫、裝裱藝術、文房四寶,出版術版水印畫以及與書畫有關的出版物,通過逐步調整補充,使自身漸趨成為一個大型綜合性國有文化企業。
改革開放以后,榮寶齋努力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調整企業經營策略,在堅持傳統業務的核心競爭力的同時,不斷開拓經營模式,穩步擴大相關領域的經營。努力將現代企業發展模式與其優良的經營傳統相結合,樹立“榮寶”特色營銷品牌,以謀求自身經濟的繁榮發展:
1987年,榮寶齋有限公司在香港九龍加連威道開業;
1989年,在香港舉行首次拍賣會,拍賣清光緒以后的書畫作品263幅,日成交額2000萬港幣;
1993年,創辦了榮興文化藝術發展公司,經營名人字畫、端硯古陶、古錢古印、翠玉牙雕、古舊鐘表、剪紙泥人等幾千個品種;
1994年,北京榮寶拍賣有限公司成立,榮寶齋控股,隸屬于中國美術出版總社,至今已成功地舉辦了多次拍賣會,拍賣品涉及中國書畫、古董家具、陶瓷玉器、中國油畫、版畫、雕塑等多種收藏領域。
對文化集聚區發展的幾點啟示
作為順應經濟發展趨勢、引入創意理念、逐步調整布局以圖發展完善中的創意產業文化集聚區,琉璃廠有著厚實的文化底蘊、豐富的人文資源和優越的地理優勢,充分發揮其不可比擬的優勢,是琉璃廠今后進一步發展的重要策略。但是,其中更值得我們重點研究的,則是作為這一正在形成中的創意產業集聚區的元素之——廠甸廟會、中國書店、榮寶齋的發展理念與經營策略,從而進一步挖掘創意點,更好地拉動自身及區域經濟的發展。
◆提高知名度,打造特色品牌。廠甸廟會的民俗旅游給了我們這樣的啟示:旅游業是一項特殊的文化產業,旅游本身不一定具有文化性質,但旅游業的繁盛在相當程度上依賴于文化。對于旅游者來說,旅游活動是經濟性很強的文化活動,但對于旅游經營者來說,旅游業則是文化性很強的經濟事業,旅游經營者要有獨道的眼光,能夠迅速抓住自己與旅游者雙方需求的契合點,以圖在充分滿足對方文化心理需求的基礎上,獲得最大的經濟利益。在2001年廠甸廟會期間,一聲“磨剪子哎——戧菜刀!”的吆喝,叫人回味悠長,于是在2003年廟會上,主辦方以。突出文氣、打造品牌”為目標,著力打造吆喝品牌,與東琉璃廠的“文氣鼎盛”相呼應,組織“金嗓子”民間吆喝大賽,吸引眾多游客駐足觀看,進而拉動了局部經濟消費,獲得可觀經濟效益。
◆推陳出新,拓展經營空間。藝術殿堂榮寶齋便是一個鮮明的個案。一個大型綜合性國有文化企業,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為繁榮自身經濟,必須要將自身經營傳統與現代企業發展模式相結合。于是,1993年創辦了榮興文化藝術發展公司,經營名人字畫、端硯古陶、古錢古印、翠玉牙雕、古舊鐘表、剪紙泥人等;1994年控股北京榮寶拍賣有限公司,舉辦多種收藏領域的拍賣會。此外,還成立工藝美術服務部,裝飾工程公司,廣告藝術公司等相關領域的公司。正是這種大膽開拓的經營理念和富有創新的精神,造就了其驕人的成績。
◆發展開拓式經營。加強海外市場的開發與服務。中國書店是一家國有古籍專業書店,針對自身的發展特點以及行業功能,為取得自身經濟的最大發展,大膽開拓海外市場,多年來逐步與東南亞、歐美等國家和地區的學術研究單位及著名大學建立業務關系,為各國漢學家提供需求,進而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
◆完善并延長產業鏈,由點到面,協調發展。在發展創意產業的前提下,產業化地開發文化資源,進而使其產生巨大的文化經濟附加值。關鍵在于恰到好處地把握各種文化資源間的結合度,使零散的資源形成一個完美的整體、全新的鏈接,這樣將會產生新型的文化產品,進而獲得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韓劇《大長今》正是因為很好地掌握了各種文化資源間的結合度,使各部門協調統一才形成了一個韓流,既弘揚了民族文化,又帶起了韓服熱,使整個亞洲地區對韓國文化產生興趣,大大推動了韓國的經濟和國際化進展。
在當前文化產業日漸成為北京支柱產業的大背景下,引入創意理念、依托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積極發展琉璃廠創意文化產業集聚區,其單個創意元素的發展是引人注目,值得肯定的,然而在統一規劃、深挖旅游資源以及縱向延伸并完善產業鏈方面,還有待于進一步加強。例如中國書店和榮寶齋完全可以借助自身的文化底蘊和不同的產業進行橫向聯系,從而拉動自身經濟發展。如果在深挖單個創意元素資源優勢的同時,注重協調發展,逐步將自身完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那么所取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將是不可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