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英國著名經濟學家馬歇爾這樣分析產業區的重要性:“當一種工業已這樣選擇了自己的地方時,它是會長久設在那里的,因此,從事同樣的需要技能的行業的人,互相從鄰近的地方所得到的利益是很大的。行業的秘密不再成為秘密;而似乎是公開的了。孩子們不知不覺地也學到許多秘密。優良的工作受到正確的賞識,機械上以及制造方法和企業的一般組織上的發明和改良之成績,得到迅速的研究:如果一個人有了一種新思想,就為別人所采納,并與別人的意見結合起來,因此,它就成為更新思想之源泉。不久,輔助的行業就在附近的地方產生了,供給上述工業以及工具和原料,為它組織運輸,而在許多方面有助于它的原料的經濟。”
幾十年前,依托高等院校,美國在硅谷地區建立了信息產業的工業園區,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隨后,世界各國都紛紛效仿,中國臺灣的新竹高新產業群已成為世界電腦硬件設備的重要生產基地,中國大陸也不甘落后,在北京中關村建立了自己的信息工業產業集群。電子信息工業并非產業集群的先驅,但毫無疑問,產業集群為信息產業提供了新的契機和競爭優勢。
產業集群的地位
產業集群是企業組織在空間上有序群居或集中的基本形態。它總是以某一產業為核心,并包含所有緊密連接的廠商、機構和產業,不論它們是水平還是垂直的關系,因此,產業集群本身具有企業網絡的基本結構和特點。作為產業價值鏈細分的單元,集群內的中小企業通過縱向和橫向的競爭與合作,形成了一個關聯性的網狀結構,它能夠更有效地降低企業的生產和交易成本,既獲得專業化分工的好處,又不失協作效率,這是產業集群具有獨特競爭優勢的根本所在。
當代集群產生的最重要的時代背景是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全球資源、技術、知識的流動使集群區域不再是封閉的地方系統。在經濟日益全球化的今天,跨國公司內部以及彼此之間的資金、技術、勞動力、信息的全球性流動使集群區域的發展并不是一個孤立的過程,地方化的區域創新為了適應全球化競爭的挑戰,必須保持與外界的緊密聯系,跨國公司通過自身的全球網絡組織為集群區域與外界的聯系架起了一座橋梁,使集群成為全球生產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不僅僅是當地的地方性網絡組織。
全球生產網絡中各個環節在形式上可以看作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不過全球價值鏈的片斷化導致各個價值環節在全球空間上呈現離散分布格局,但是分離出去的各個價值片段一般都具有高度的地理集聚特征。作為區域經濟發展載體之一的產業集群正是借助于此融入全球生產網絡。集群內企業,依據自身特點,整合在生產網絡的某個或某幾個環節,放棄或弱化非核心業務,進一步提升競爭優勢,出現了集群的整體產業鏈超越區域空間的垂直分離,整個集群逐漸專注于生產網絡的“戰略環節”,弱化或轉移非核心業務。這種集群生產鏈條的垂直分離和資源整合,使集群分工超越區際發展,成為全球生產網絡的中觀組織層面。
全球生產網絡中的地區和產業
隨著跨國公司和國際互聯網的發展,各國及其國內的區域正在主動或被動地適應著外部環境的變化。由于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世界價值創造體系在全球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垂直分離和再構,價值鏈的全球配置與整合愈演愈烈,與此同時,區域經濟發展載體之一的產業集群正出現新的特征——正快速以不同方式嵌入全球生產網絡。今天,成功的集群在演進中不斷地調整其發展戰略。表現為集群內的領先企業,依據自身特點,整合在價值鏈的某個或某幾個環節,放棄或弱化非核心業務,進一步提升競爭優勢。由此引發集群內其他企業的紛紛跟進和模仿,出現了集群的整體產業鏈超越區域空間的垂直分離,整個集群逐漸專注于價值鏈的“戰略環節”,弱化或轉移非核心業務。這種集群生產鏈條的垂直分離和資源整合,使集群分工超越區際發展,逐步嵌入到全球生產網絡,成為全球生產網絡的重要節點。
全球化背景下集群的發展,不僅要挖掘區域內資源,強化內部聯系,更要獲取外部資源,注重外部聯系。融入全球產業網絡,既給集群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機遇,也使集群面臨更激烈的挑戰和競爭。因此,在全球框架下的區域經濟發展,往往表現為地方集群結合自身區域特色,挖掘地緣、血緣、業緣等集群的內生因素,積極回應全球產業的變化。同時,在全球產業價值鏈中,與區外經濟主體靈活互動,在全球生產網絡中捕捉、創造和保持價值,從而實現集群的不斷升級。由此,要謀求產業升級,首先要融入到全球價值鏈中,而不要太介意是低端嵌入還是高端嵌入。
中國的選擇
在中國經濟積極融入全球生產網絡的過程中,應大力促進地方產業集群,做好集群發展的規劃,把培育和發展特色產業集群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模式。要根據國家的產業發展規劃,按照資源稟賦特點、產業發展現狀、產業鏈條形成規律等,制定本地產業集群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支持重點,引導招商引資方向;堅持市場導向,結合區域中心城市和城鎮化建設的推進,選擇具有本地比較優勢的產業和產品,重點培育本地支柱產業和特色主導產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以園區建設為重點,高標準規劃和建設富有地方特色、功能定位獨特的各類工業園區、農業園區,引導布局分散的中小企業逐步向產業園區集中。各地應充分利用現有的比較優勢,推進優勢產業集群,為業已形成的產業集群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務;依據自身優勢和產業基礎,實行鼓勵對同一產業進行持續的資金、技術投入的政策,培育和發展其優勢產業;運用財政和稅收政策,引導企業通過專業化方向提高技術、擴大規模,推動產業快速升級;制定特殊的政策,促使對地區競爭力有決定性影響的高技術、高管理、高增值企業脫穎而出,持續擴張;重視吸引與本地產業有關聯的國內外高技術、高管理、高增值企業來本地落戶。各地特別要變支持“企業——產業”為支持“產業——企業”,支持產業化、支持產業集群。圍繞支柱產業,通過改善環境、政策扶持、招商引資等辦法支持發展配套產業和服務業及下游產業,把支柱產業變成主導產業,把單一產業變成產業群,把孤懸的點狀企業拉成鏈條產業,把產業鏈條變成“板狀”,形成產業集聚區。各地還要重視文化對區域特色產業成長和競爭力提高的重要作用,努力營造寬松自由、兼收并蓄、尊重知識、尊重人才、講究信譽、等價公平、鼓勵個性和激勵創新的文化氛圍,以營造有利于創新和富有競爭力的發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