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8月10日,韓國首爾城。
所有的鎂光燈都聚焦在Imagine cup2007微軟“創新杯”全球總決賽的頒獎臺上。
領獎臺左邊的大屏幕上,為活動特制的短片像過山車一樣急速地閃過一個個鏡頭。9個項目27塊獎牌,究竟花落誰家?來自59個國家和地區的112支代表隊的隊員及所有嘉賓人人都睜大了雙眼。
當主持人宣布:“IT挑戰項目一等獎獲得者是China Zhifeng Chen(陳志峰)”,頓時掌聲雷動。
陳志峰—— 華中科技大學大二學生,他的專業并不是計算機,而是給水排水工程。眾多媒體稱他為“天才”,陳志峰不置可否地微笑。他知道,在光環的背后,離不開十年來的電腦緣,離不開兩載的聯創苦修經歷。這一刻,他更堅定了聯創隊友常說的一句話:“第二永遠不是我們的選項!”
十年結緣電腦,像貓追趕自己的尾巴
“羅馬并非一日建成”,陳志峰不愿意別人稱他為天才,還在小學三年級,他就開始搗鼓電腦。在那個以學習為LOGO的年代,陳志峰對計算機表現出超常的興趣,他的大名在親朋好友中流傳開來,小學五年級就已經有人請他配電腦了。
為了穩坐游戲“大蝦”寶座,他迷上了復雜的DOS命令。“看其它的書我都會睡著,計算機書就不會了。”他經常光顧My Drivers和PC Online網站,“在My drivers上尋找優化系統的方法,到PC Online上看硬件報價,幻想著什么時候能夠升級電腦。”陳志峰坦言,“當初為玩游戲想盡辦法升級電腦,沒想到無形中就為今后奠定了基礎。”迄今為止,他用過六臺電腦,換了四次CPU、三次主板、三次顯卡。
“我記憶最深刻的是初三時換的一塊顯卡,1200元。”陳志峰特地強調了1200這個價格。
陳志峰對電腦的瘋玩程度,讓父母擔心兒子會玩物喪志,每次母親提醒時,他便拿成績打賭。有一次,他以年級前三的成績打賭,獎品是一塊顯卡。一直在年級三十名左右徘徊的陳志峰果真考進了前三,但母親的獎勵遲遲沒有兌現,“直到好久之后,我才得到這塊顯卡,我并沒有生氣,我明白母親并不是不想兌現承諾,而是客觀條件限制了她。”原來家里并不富裕,不能滿足兒子的要求,媽媽為此背地里偷偷流淚。為了不讓他失望,最后借錢買回了兒子心儀已久的Nvidia Geforce 2 Pro顯卡。
這件事給陳志峰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懂事的他開始省下零花錢為電腦升級,成績也再沒讓家里擔心過。處于學習最低谷時,他主動把電腦藏在了閣樓上,手癢時一看電腦還要安裝才能用,就不想著玩了。他用行動向父母證明了自己足夠優秀:考上了全國重點大學——華中科技大學。
厲兵秣馬,從聯創起飛
上大學前的十年搗鼓計算機生涯,陳志峰把這概括為興趣培養階段,進入大學,陳志峰覺得自己應該把愛好轉化為資源,開始廣涉計算機專業書籍,也不知道什么是好,他便專挑“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書籍,直到半年后的一天,正好碰到聯創團隊來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招新,他立即報了名。他知道,愛好和理想的舞臺已經呈現在面前,只等自己去爭取。
聯創是由華中科技大學一群電腦愛好者組建的團隊,向來以榮獲國內外有名科技比賽獎項而出名。團隊招新素來有五次考試和“夜審”(通宵答題)的傳統,長達二十頁的英文試題和五本與考試相關的參考書,持續9個小時的高強度作業并沒有使陳志峰打退堂鼓。第一次近距離與相關理論接觸,他才發現自己不過是在海邊拾貝殼的小孩,離計算機的深海還遠得很。
基于英語和動手實踐能力強的優勢,他加入了IT組。可以說,聯創團隊是“IT魔鬼訓練營”,有多如牛毛的計算機知識要接受,又有讓人冒冷汗的任務要在一周內完成。老隊友會推薦一些有關Windows系統書目,他們先自己查閱,然后動手操作。在聯創,陳志峰大量地閱讀和計算機有關的書目,從網絡技術到IT運營,再到設計開發,他無不涉及。
同學常開玩笑說, 進入聯創團隊后,陳志峰過著外星人生活,他可以一天收發20多封別人看不懂的郵件,嫻熟穿梭于英文禮儀用語;可以連續趴在電腦前為工作苦戰十個小時,餓了就喝水吃面包;就像初中時候突發奇想,隨意組合幾個英文字母,便有了英文名YeGGo一樣,他的某些“神經質”也經常在聯創工作中表現出來,偶然閃現的靈感馬上被記下來,然后實驗,去驗證。

計算機之于他,像是貓追趕自己的尾巴,樂此不疲,陳志峰覺得人應該有興趣的。
聯創之于他,是一次徹頭徹尾的歷練。在聯創,他每天想的就是如何設計一個穩定、安全、高效的IT架構。“服務器怎么放,每一個網段放幾個,都是有研究的,而只有在聯創,才能提供足夠的硬件資源,讓我使用虛擬機做模擬實驗。”聯創的每一次實驗,都為陳志峰這次比賽的成功打下了鋪墊。
華中科技大學于他,是學會創新學習、主動學習、在實踐中學習的土壤,他在這個環境里面努力地汲取營養、實現自我超越。
要設計比蒙娜麗莎還美的系統架構
對微軟“創新杯”這項全球規模最大的學生科技競賽,陳志峰并不陌生。2006年,他作為聯創團隊中最小的隊員,懷著勢在必得的心情參加創新杯I T項目,獲得中國前五名,雖然沒能進入總決賽,但那是他的第一次“準備”。
“5000人的學校,100多個教師,要實現多媒體互動教學、虛擬實驗室、在線提交作業多種功能,如何用技術提供更好的教育……”得到“創新杯”第二輪的題目是2007年4月,距離陳志峰通過微軟全球學生大賽IT項目組首輪比賽已過去四個月。早在2006年12月,他已輕松過關初賽——30分鐘回答網絡30道題,這對他來說不是難題。
自4月起,陳志峰進入了第二輪的核心設計階段,比賽要求提交的作品具有極強的創新性,需要設計符合實際環境的IT系統構架,并在技術上實現,而一個半月內完成設計,給參賽者出了更高的要求。
為了尋求更好的性能上的安全和穩定,陳志峰做了大量的假想,偶爾的靈感也不放過,經過一番深思熟慮,IT系統架構的雛形逐漸在他腦中清晰,他把構想寫成了18頁圖文并茂的解決方案文檔。
根據區域、網段、服務器和應用系統技術構造,他將整個網絡架構分為外圍公共區、中間邊界區、內部核心區的“三區”和兩區之間的防火墻“兩墻”設置,成一個縱深的防御體系,突出設計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第二輪核心設計階段完成,最后的方案依照“三區兩墻”的構想,共使用了9 7臺服務器。他擬化了一個減縮版本,充分利用現有的1 0余臺電腦,最后將一紙示意圖實踐完成。“對項目的可行性我有90%的把握,要贏也贏在此!”
“我估計自己進入前三沒有問題,獲得第一名的可能性也蠻大。”回憶起8月決賽的情形,陳志峰仍激動不已,“比賽場地都封閉著,但房間之間是用隔板隔開的,能夠互相感知對方。在考官們突擊進行檢查的時候,我覺得那些對手可能沒有我的架構設計得好。”
結果揭曉,陳志峰果然不負眾望,最終榮摘桂冠。
每天清晨,當喻園第一縷晨光照進沁苑10棟七樓聯創團隊工作室時,陳志峰已坐在計算機前。隨處可見的電腦,凌亂的技術書籍,食物、水杯、手機穿插其中。到達微軟創新杯的頂峰,陳志峰心中有了更高的目標,“我希望出國,尤其是到斯坦福大學或華盛頓大學深造,斯坦福離硅谷很近,華盛頓離微軟很近。我希望可以在那些大公司里實習,可以讓我對外國的IT企業運作有更深的認識。”
鏈接微軟“創新杯”(Imagine Cup)全球學生大賽始創于2003年,旨在鼓勵年輕人發揮想象力、熱情和創造力,投身科技創新,為當今世界做出貢獻,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學生科技競賽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