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定律——不要將用人權放在被招聘者的直接上司那里
晉懷公落難時,在宋國太宰府見到了孔子??鬃雍吞捉徽労缶统鋈チ?,晉懷公前去問太宰覺得孔子怎么樣,太宰說:“我見到孔子后,就發現你像跳蚤一樣淺薄鄙陋,我要把孔子引薦給國君?!?/p>
晉懷公害怕孔子搶了自己的風頭,于是對太宰說:“如果國君見到孔子,也會覺得你像跳蚤一樣淺薄鄙陋?!?/p>
太宰一聽,覺得晉懷公言之有理,遂決定不引薦孔子了。
點評:英國著名歷史學家諾斯古德·帕壘森寫過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書。此書雖只有幾十頁,卻是毛澤東推薦的案頭書。他在書中闡述了機構人員膨脹的原因及結果:一個不稱職的官員,可能有三條出路:一是申請退職,把位子讓給能干的人;二是讓一位能干的人來協助自己工作:三是任用兩個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當助手。這第一條路是萬萬走不得的,因為這樣會喪失許多權力;第二條路也不能走,因為那個能干的人會成為自己的競爭對手;于是,第三條路可以走了,兩個平庸的助手分擔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則高高在上發號施令,他們不會對自己的權力構成威脅。兩個助手自然也上行下效,為自己再找兩個更無能的助手。于是,就形成了一個人浮于事,機構臃腫的官僚體系。
“帕金森定律”為我們揭示了一個不稱職的主管的真正危害: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他會竭力排斥能人而招來庸人,終使企業走向人才匱乏,“知本”衰竭的絕境。
成敗得失皆由人,作為一個管理者,不僅要獨具慧眼,而且還要有用人之膽,容人之量,要敢于啟用比自己強的人。只有這樣,才有利于人才的脫穎而出。
破窗理論
——必須及時修復第一扇“破窗”,并嚴查第一個“破窗者”
美國心理學家詹巴斗進行了一項實驗。他找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把其中一輛停放在一個中產階級社區,而將另一輛摘掉車牌,打開天窗,停放在相對雜亂的社區。結果不到一天,這輛車就被人偷走了。而前一輛車擺了一星期也安然無恙。后來,詹巴斗把前一輛車的玻璃砸了個洞。結果僅僅幾個小時,車就不見了。
以這個實驗為基礎,美國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林提出了一個“破窗理論”。他們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一棟建筑上的一塊玻璃,而這扇窗戶又沒有被及時修復,別人就可能感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在這種環境中,犯罪就會滋生,增長。
點評:環境具有強烈的暗示性和誘導性,“破窗理論”從本質上反映出一種跟從心理:只要有一個人做出錯誤行為且未被及時發現和制止,就會有更多的人前赴后繼,哪怕他們在潛意識里知道這種行為是錯誤的,但也會認為是合理的。在企業中,許多問題都可以從“破窗理論”中求得注解:因為對違反制度的行為沒有進行嚴肅處理,導致類似行為再次發生甚至多次重復發生;因為有關領導對浪費現象不以為然,致使下屬的浪費行為變本加厲,難怪違規人員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誰誰也是這么干的!”。
“破窗理論”啟發我們在管理工作中,必須及時修復第一扇破窗,并嚴查第一個打破有序,制造無序的破窗者,唯有將第一個蟻穴堵住,才能避免更大的禍患。
編 輯 陳 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