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散文 動物 人文關懷
摘 要:隨著人類生存環境的惡化和生態危機的加劇,作為人類朋友的動物的生存繁衍引起了作家的極大關注和深切同情。人與動物的關系是散文作家在關注人與自然的關系時選擇的一個重要視角。在中國散文創作領域,活躍著一批充滿人道主義和人文情懷的散文家,他們悲天憫人,呼吁人類愛護動物,保護動物,與動物為朋為伴,發掘動物世界的詩意光輝。
文學作為對現實生活的全面反映,不僅僅聚焦人類的社會生活,而且作家們也把深邃的目光投向大自然。處于轉型期的當代中國社會,隨著人類生存環境的惡化和生態危機的加劇,作為人類朋友的動物的生存繁衍引起了作家的極大關注和深切同情。人與動物的關系是散文作家在關注人與自然的關系時選擇的一個重要視角,散文作家們逐漸認識到關心、保護、熱愛動物是人類文明的標志,過去那種“人是自然的主宰,人是萬物的主宰,人與萬物的相對立,人在征服對象中獲得滿足”的觀念逐漸被一種新的視角所替代——人在自然面前不再是神,人要有所敬畏,有所思考,要平等友好地對待世間萬物。在中國散文創作領域,活躍著一批充滿人道主義和人文情懷的散文家,他們悲天憫人,呼吁人類愛護動物,保護動物,與動物為朋為伴,發掘動物世界的詩意光輝。
胡蜂——寄托葦岸的人性關懷
誠如袁毅先生在《上帝之子》一書中所說:“葦岸是二十世紀中國一位不可多得的以質取勝的優秀散文家。他那簡單、誠實、聰睿、美好的文字,是經得起時間長河淘洗的,一如葦岸先生筆下的大地上的麥子、草木、螞蟻、胡蜂、蝴蝶、麻雀、喜鵲、啄木鳥、野兔、雪、陽光,都將永存。他是一名環境保護主義者。他和所有熱愛大自然的人們一樣,都是大地的守夜人。他們都是大地上謙卑行走的圣徒,一無所有,卻踏出了人類漫漫長夜中文明的曙光。葦岸像農人那樣熱愛田野里美好的事物,是不可多得的大自然的觀察者、體驗者、歌唱者、守望者。他所有的文字都和血肉相研磨,用克己自制、厲行節儉的生命形態,和同情弱小、憐憫生靈的悲憫胸襟,向世人反復發出這樣的警示:“如果不遵循土地道德,人類智慧的成就同時就成為了人類愚蠢的表現,最終人類將自掘墳墓。”①
《莊子》中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②葦岸是大自然的觀察者和守護者,在他的《我的鄰居胡蜂》一文中,葦岸記錄了他對“鄰居”胡蜂的仔細觀察和富有哲理性的感悟。作者詳細記錄了胡蜂在他的書房的窗外辛勤筑巢、安家落戶、取水覓食、繁殖育兒、出獵自衛、嬉戲玩耍和最終喬遷他處的完整過程。胡蜂是人們平時視而不見的幼小生靈,葦岸以自己飽含愛心的敘述描寫仿佛第一次看到可愛的它。葦岸細膩的筆觸向我們展示了胡蜂的勤勞、盡職、守紀、淳樸、謙卑、友愛、寬容等等天性,凸顯了這種小昆蟲的勃勃生機。在葦岸的筆下,人與自然萬物包括幼小的胡蜂都是平等的共時性存在,都應該和諧相處,保持平等對話的關系。在《大地上的事情》系列隨筆中,葦岸對那種無端焚燒胡蜂蜂巢的“人類暴行”進行了強烈的譴責和控訴。“那個一把火燒掉蜂巢的人,你為什么要搗毀一個無辜的和平幸福的家庭呢?顯然你是想借此顯示些什么,因為你是男人。”葦岸以曾經與胡蜂為鄰而感到無上光榮,他寫道:“它們為我留下的蜂巢,像一只脫盡籽粒的向日葵或一頂農民的褪色的舊草帽,端莊地高懸在那里。在此,我想借用一位來訪的詩人朋友的話——這是你的家徽,是神對你的嘉獎?!雹廴敯兜恼Z言在素樸的不動聲色的文字下面,閃爍著人文精神的光澤和智者的溫藹,仿佛來自梭羅的《瓦爾登湖》的遙遠的共鳴和輝煌的絕響。
在哲學本質上,人類也是一個物種。通過閱讀葦岸的文字,我們可以聯想到史懷澤的思考:“我們誰能確知,他種生物本身有什么意義?對全世界又有何意義?……但事實上,我們直覺意識到自己是具有生存意志的生物,環繞我們周圍的,也是有生存意志的生命?!雹苋敯兜乃伎?,跟史懷澤是息息相通的。在他筆下,動植物都有它們自己的尊嚴。一具雄蜂的尸體可以看見上帝,野兔是大地上的樸素的常住居民,麻雀是和北方農民一樣勤勞善良的,麥子則是最令人動情的莊稼。葦岸的筆下,沒有人類通常具有的那種傲慢,他寫動植物,是平視的。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對人類本質的認定,把人類自身也看成了大自然萬千物種之一。
?!獎⒘脸坦P下的悲劇意象
林賢治先生在《五十年:散文與自由的一種觀察》一文這樣評價著名散文家劉亮程:“他才過而立之年,卻經歷了中國農村幾千年的世事滄桑。多少莊稼,牲畜,小麥和樹木,在他眼中化出化入,生死衰榮?!雹菰趧⒘脸痰墓P下,動物和人類一樣,承擔著苦難的悲劇性命運,無法逃遁恢恢天網的無情擺布。
在《城市牛哞》一文里,作者目睹的牛群不但不能逃跑,連卑微的平靜老死的機會也求之不得。牛們并排站在運載它們的大卡車上,如同沒買到坐票的乘客,帶著天真而好奇的目光穿過大街小巷,宿命般的被運進刀光閃爍的屠宰場。文中寫道:“城市的所有工作被一種叫做市民的人們承攬了,他們不需要牲畜。牛只是作為肉和皮子被運到城市。而牛們知道不知道他們的下場呢?牛會不會在屠刀搭在脖子上還做著各自的各種美夢呢?”緊接著,劉亮程筆鋒一轉,將思路引到自己身上:
我是從裝滿牛的車廂里跳出來的那一個。
是沖斷韁繩跑掉的那一個。
是掙脫屠刀昂著鮮紅的脖子遠走他鄉的那一個。
林賢治說:“這是狂哞,是撕心裂肺的聲音,是一個來自鄉土的作家對自己的出身、處境和命運的深切體認?!雹迍⒘脸塘钊擞|目驚心地繼續寫道:“多少次我看著比人高大有力的牛,被人輕輕松松地宰掉,它們不掙扎,不逃跑,甚至不叫一聲,似乎那一刀很舒服。深厚無比的牛哞在現代人的腸胃里翻個滾,變作一個咯或一個屁被排掉——工業城市對所有珍貴事物的處理方式無不類似于此?。 爆F代工業社會里,一切都進入了生產流水線。傳統農業文明哺育下的淳樸善良的黃牛承受著生命的大痛和瞬間被宰割毀滅的命運,劉亮程對此充滿憐憫和悲傷。
無獨有偶,賈平凹的《廢都》(當然,《廢都》不是散文,是小說)中,也把牛作為一個重要意象,以牛眼來看世界。林武忠先生在《牛眼看世界——試析〈廢都〉中“牛”的意象》一文中說:“作品里邊劉嫂的那頭牛對統率全書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牛的眼中城市是一堆水泥!在這個用四堵高大的城墻圍起來的到處結合著正方形、圓形、梯形的水泥建筑中,差不多的人都害了心臟病、腸胃病、神經官能癥。他們無時不在注意衛生,戴了口罩,制造了肥皂洗手洗腳,研制了藥物針劑,用牙刷刷牙。正是這頭牛道出了人類的隱痛。人的身體的野性在進化中退化,而一切陰險丑惡卻在這種退化中進化?!背錆M野性的牛和被文明異化的人兩相對比,別出新意。
余杰在贊美牛的散文《黑炭祭》里說:“在所有的生命里,我對牛懷有特殊的敬意。這并不僅僅因為我屬牛,也不僅僅因為我是一個享受著牛耕種的糧食的中國人。牛是最有生命感的動物。在眾多的動物中,只有牛是沒有罪孽的,所以牛能夠充當人類贖罪的祭品。它那龐大的身體匯納眾厄,命定與舍身聯系在一起。它們以極其悲壯的犧牲,維系著眾生的終極平衡,把地獄引向天國”。對牛的贊美和敬意溢于言表。
鐵凝的散文《孕婦和牛》中孕婦和牛停在村頭,一起閱讀斑駁的古碑,孕婦和牛都不識字,但都在“閱讀”,用各自的心在閱讀。這是怎樣的一種天地情懷啊!圣雄甘地在他的《宗教哲學研究》中表達過類似的思想:“對我來說,母牛意味著整個亞人類世界。通過母牛人們得以認識到人與所有生靈的絕對統一。保護母牛意味著保護神的全體不會說話的創造物。保護母牛意味著保護弱者,保護無助者,保護不會說話者,保護聽不到聲音者?!痹谶@里,牛成了善良、正義和和平的象征。
小狐——張煒筆下靈性閃爍的小精靈
在中國傳統文化語系符碼中,狐貍有“詭詐狡猾,阿諛奉承”的象征意義。中國人常用“狐朋狗友”比喻勾結在一起的一小撮壞人,用“狐假虎威”比喻仗勢欺人?!耙桓C狐貍不嫌騷”、“狐貍不知尾巴臭”、“狐貍再狡猾也斗不過好獵手”,“狐貍看不見雞毛,怎能往陷坑里跳”(意謂對付狡猾的敵人,需要用計謀,引誘他上當)等漢語諺語說明“狐貍是狡猾的”,而它的“騷”和“臭”自然也引起人們的厭惡。但是,著名作家張煒的筆下,狐貍卻是性靈可愛,充滿人性的。人與動物的關系是散文作家在關注人與自然的關系時選擇的一個重要視角。人對自然萬物的視角變化體現在創作中,首先是人對萬物的尊重、關心。作家張煒酷愛小動物,在他的散文中屢次寫到小動物,其中表達了他的向善之心,也表達了對那些肆意殺戮生靈的殘忍貪婪者的詛咒。
在張煒的散文《圣華金的小狐》中,小狐已不再是狡猾放蕩的野獸,而是周身充滿靈性與美的象征,它的靈目,它的秀鼻,它的軟毛,它的長頸,它的大耳,都透出生命的光澤。然而,就是如此可愛的小生靈,“到本世紀末,它們可能滅絕”,而滅絕小狐的罪人就是我們人類自己。作者表達了對人類殘暴性的痛恨之情,“這樣的一雙目光,一張臉龐,令人心動。可是更多的時候,人類已經在殘酷的追逐和殺戮中失去了感動的能力。對于死亡,流血,可怕的變故和異類的傷痛,已經變得相當冷漠”,“圣華金小狐,還有其他無數的可愛生靈,都將在殘酷的時間和命運的戕害和淘洗下,消失終結?!雹咦髡咦詈筮€警示說,面對小狐的眼睛,應該全面地檢點自己的行為,追索自己的品質。史懷澤在《敬畏生命》一書中說道:“同情動物是真正人道的天然要素,人們不能對此不理不睬。我認為,這是在思想的昏暗中亮起的一盞新的明燈,并越來越亮。”⑧
早在一七八九年,著名哲學家邊沁在《道德與立法原理》一文中就提出了愛護動物的觀點:“一個行為的正確或錯誤,取決于他所帶來的快樂或痛苦的多少,動物能感受苦樂。因而在判斷人的行為的對錯時,必須把動物的苦樂也考慮進去?!雹崦鎸θ诵缘漠惢瑥垷樀暮艉笆巧硢〉摹⒌窝?,從中可以看到某種絕望的成分。在另一篇散文《老人》里,張煒關注的是類似的問題,只不過這里的動物比小狐幸運得多,它們與美麗的花朵一起聚集在兩位棲身山中的老人身邊。老人做著美麗的夢,從動物身上獲得快樂,而動物也得到老人的飼養和呵護。有趣的是,作者對動物進行了擬人化描寫,它們之間甚至它們與老人之間都可以進行交流。
十九世紀英國思想家塞爾特堅信,動物和人類一樣,也有天賦的生存權和自由權,所有的生命都是神圣可愛的。長期以來,人類往往將自己看成是大自然的精靈,萬物的主宰,而將動物看成野獸,而在張煒看來,動物與人都是大自然的子民,他們共生共長共滅,從心性看來,動物并不比人類更殘酷更可怕。作者對動物如此富有愛心,無疑是希望人類與動物與自然和諧相處,修成一顆善良仁慈之心。張煒筆下的動物可以與人類交流、親愛和會通,達成一種榮辱與共,平等友好的關系。更重要的是,張煒站在人性異化的角度來審視動物,對人類的命運深懷憂患之心。
袋鼠、考拉和猴子——葛紅兵筆下的智慧的動物
人類常常想當然地把動物看作愚蠢無知和懵懂蒙昧的畜牲,可是在作家葛紅兵的筆下,動物卻自有自己的精明理性,甚至為人所不及。他在《袋鼠、考拉和猴子》一文中表達了這樣的思想。
關于袋鼠,葛紅兵寫道:“我看見那只袋鼠,它安靜地坐在陽光底下,看著我們從遠處駛過。它擁有一片山坡,一叢樹林,它一輩子沒有離開過這一片山坡,一叢樹林。它一定不能理解,這些在路上奔波的人,他們為什么要這樣跑來跑去呢?一片山坡不就夠了嗎?一叢樹林不就夠了嗎? 我驚訝地把那只袋鼠指給同車的人看,但是,同車的人沒有看到,他們大多數沒有看到那只袋鼠:他們對一只一生只擁有一片山坡和樹叢的袋鼠視而不見。我們的車太快了,我們匆匆而過,來不及看見它,來不及看見一只一生守護一片土地和山林的袋鼠。事實是我們在精神上也看不上它。它多么渺???”
“可是,那只袋鼠,它一輩子只守護它需要的,它擁有一片、一叢就夠了,為什么要去擁有更多的它不需要的東西呢?”狂妄的人類老是以占有和征服為自豪,葛紅兵對此不以為然,瘋狂占有權力、金錢和名位的愚妄的人類,難道我們不可以從袋鼠那里獲取一些智慧嗎?
關于考拉,葛紅兵寫道:“司機說考拉很懶,它一天睡覺二十四個小時。差不多一生都呆在一棵樹上。它甚至不用戀愛。它不會像一只猴子那樣,從一棵樹跳到另一棵樹,到處跑著生活。這會大家都笑了。笑考拉的懶??墒?,考拉真的懶嗎?它如果一生只需要一棵樹,它就呆在一棵樹上,又何妨呢?它需要的沒有超出一棵樹的范圍,又為什么非要到另一棵樹上去呢?大家在嘲笑考拉的時候,我卻在羨慕考拉。我們到處尋尋覓覓,我們捧在手里,帶在身上,安在家里的那些,真的是我們必須要的嗎?我們在贊美勤勞!贊美追求!可是我們的勤勞使大自然被毀掉了多少呢?有時候我們的勤勞只是代表我們傷害大自然的程度。我們贊美追求,可是有的時候,追求只是貪婪的代名詞而已。”
奧地利著名學者洛倫茨在《文明人類的八大罪孽》一書中這樣理解這個問題:“我認為,除了對財富或更高的身份地位抑或兩者的拼命追求、貪得無厭之外,恐懼也可能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根本的原因。害怕在競爭中被別人超越,害怕變窮,害怕做出錯誤的決定,害怕不能或不再能夠應付瞬息萬變的形勢與情況?!雹饴迨系慕忉尶芍^切中肯綮,一針見血。都市里忙忙碌碌的人們,他們的存折越來越厚,占有的物質財富越來越多,販子越來越大,可是他們的心理壓力卻并未減少,年輕的成功人士們的“過勞死”問題正在蔓延,直到患了病躺在病床上,那些工作狂們才知道自己的肉身的脆弱和生命的短暫?!巴艘徊胶i熖炜铡保切┳砸詾槭堑穆斆鞯娜藗儯尾惶撔膶W習一下袋鼠、考拉和猴子們的處事之道呢?
此外,唐敏的《心中的大自然》、琦君的《人鼠之間》和《黑人與小貓》、冰心的《我喜愛小動物》、亦夫的《捕鳥老人》、開林的《圣巴拉廣場上的鴿子》、洪燭《無鷹之夜》等散文作品也是立足于保護和關心動物的角度,呼吁人類對動物的善心。對動物的關心和呵護,體現了散文作家虔誠的人文情懷和寬廣的宇宙意識,這是在人與自然之間尋找溝通的渠道和和諧的橋梁。
(責任編輯:呂曉東)
基金項目:山東省教育廳資助立項項目。項目名字“20世紀90年代中國散文綜論系列成果”。編號:J04U58。
作者簡介:張 鵬(1974-),山西泗水人,上海大學中文系博士研究生,泰山學院教育系講師。
①③ 《上帝之子》,葦岸著,袁毅編,湖北美術出版社,2001年4月版,第34頁,第75頁。
② 《莊子文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5月版,第79頁。
④⑧ 《敬畏生命》,史懷澤著,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2月版,第23頁,第89頁。
⑤⑥ 《自制的海圖》,劉亮程著,大象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272頁,第274頁。
⑦ 《張煒散文選集》,張煒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7年3月版,第109頁。
⑨ 《道德與立法原理》,邊沁著,譯林出版社,1982年4月版,第96頁。
⑩ 《人類文明的八大罪孽》,洛倫茨著,安徽文藝出版社,2000年4月版,第7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