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拉那寧:勞倫斯理想中的人類樂園

2007-12-31 00:00:00李潔瓊
名作欣賞·評論版 2007年11期

關鍵詞:三個版本 環境描寫 創作手法 寓意 《查特萊夫人的情人》

摘 要:《查特萊夫人的情人》是D. H.勞倫斯人生中創作的最后一部小說,在短短的三年之中,勞倫斯將一部小說大幅度改寫了三次。本文對這三個版本中的環境描寫的內在變化和相互聯系進行比較研究,展示作家在小說創作過程中所產生的思想變化,并對這一思想的深刻寓意給予小說的影響作較為深入的分析。

《查特萊夫人的情人》是勞倫斯一生中的最后一部小說,它既是作家前、中期創作思想的延續,又是勞倫斯整個“思想與文學創作的總結”①;“它的誕生使作者的一生創作達到了頂點,使它成為作者思想、藝術、情操完美結合的代表,并讓勞倫斯這一名字出現在本世紀世界文學史上最有爭議最有影響最擁有讀者的作家名單之中。”②事實上,在《查泰萊夫人的情人》出版之前,從一九二六年夏天到一九二八年年初,勞倫斯在兩年半的時間里,將這部小說寫了三遍,這三個稿本在作家去世后都被發表,成為正式的版本,而小說的第一版(《查特萊夫人第一稿》③)、第二版(《約翰#8226;湯瑪士和簡夫人》④)與第三版(《查特萊夫人的情人》⑤)之間有著極大的變化。

早在一九一五年,勞倫斯就醞釀著將自己心中的理想世界變為人間的現實,他與幾個朋友一道籌劃著建立一個獨立于現實社會之外的樂園——“拉那寧”(Rananim),在那兒,人們將“開始一種嶄新的生活——在這種生活中唯一的財富是性格的完善。每個人都可以實現他的天性和靈魂深處的渴望,但最為極致的滿足和快樂則存在于我們全體一致的完美之中……”⑥“拉那寧”樂園看來確實是非常誘人的,但要想把種理想這變成不折不扣的現實,勞倫斯又該到哪里去尋找這樣一塊凈土呢?十幾年一晃而過。我們可以看到:一九二七年到一九三〇年的最后一個時期里,勞倫斯最重要的文學作品是長篇小說《查泰萊夫人的情人》,作家再次猛烈抨擊了工業文明的罪惡,提出文明與人的悲劇性沖突的主題,大聲疾呼人的本性的復生與回歸,以及對自然、和諧生活的向往。這說明勞倫斯的思想又重新回到了十幾年前的軌道上,但這并不是一種簡單的回歸,它包含了作家對這一主題多年的思考與探索,此時的勞倫斯對人性、對社會、對文明和自然都有了更為深刻的了解和體悟。在小說里,從康妮與梅樂士頻頻幽會的那片世外桃源似的密林中,我們依稀看到了“拉那寧”社會的影子,那是存在于勞倫斯心目中的理想圖像的再現,使得整部小說呈現出一種寓言式的圖景。

勞倫斯這部小說的進展速度是驚人的。在短短的三年之中,勞倫斯將一部小說改寫了三次,而且是全面地大幅度地修改,實際上就是重寫——人物的姓名、社會地位以及小說的整個故事情節和內涵都有了巨大的、根本性的變化。勞倫斯在改寫的過程中極為勤奮,即使在他基本不打算做大改動的段落里,他仍然進行了仔細的文字精煉;幾乎沒有一個句子是按原文照抄的。這三個不斷改寫的版本,正如特德洛克所說的那樣:“是獨一無二的珍寶,它們提供了研究一個極富創造性頭腦的發展過程的機會。毫無疑問,對于這些文本的深入研究將會揭示出勞倫斯思想和方法的許多新的層面。”⑦

因此,本文擬在勞倫斯所處的時代和社會背景下,對這三個版本中的環境描寫的內在變化和相互聯系進行比較研究,展示作家在小說創作過程中所產生的思想變化,并對這一思想變化給予小說的影響作一次較為深入的考查。(本文姑且將《查特萊夫人第一稿》稱為第一版;《約翰#8226;湯瑪士和簡夫人》稱為第二版;《查特萊夫人的情人》稱為第三版;論文所摘原著均系本人拙譯,第三版參考饒述一譯文)

一、漸趨凸現的樹林

如果將《查特萊夫人的情人》從第一版讀到第三版,我們會發現一個頗為有趣的現象:那就是——生機盎然、充滿活力的樹林一版比一版更為清晰而深刻地凸現在我們的腦海里,使人不由得不去思索它那具體意象后面隱藏著的寓意。事實上,對《查特萊夫人第一稿》來說,我們在閱讀全文之后,也很難得出獨立于世外的樹林這一印象。在小說的環境描寫上,勞倫斯同樣也在用他轉變中的觀念來駕馭自己的創作手法,并以此來表現自己的思想。

在小說的第一版中,環境描寫總是寥寥數筆,而有關環境的最初一段描寫便是拉格比宅,作家幾乎是不帶感情色彩地將它作了忠實的記錄:

拉格比宅是一個低矮、狹長的老屋,非常陰沉,在一個景色非常優美的園林里,在新發展起來的礦區中心。你可以聽到發動機運轉的排氣聲,篩子篩煤時的嘎嘎聲,當風朝著花園的方向刮時,你還能聞到煤坑燃燒時發出的硫磺味。(第一版,第18頁)

我們從這段描寫中得知的就是一個老宅子:處在現代化工業包圍之中的宅子。它的附近便是工業社會特征的體現——“發動機的排氣聲,篩子的篩煤聲”說明煤礦正在不停地運轉,展示出現代工業社會煤礦的一派繁榮景象,我們從這段文字中所體會到的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環境,每一位從旁邊經過的人眼中所見的印象也無非如此。再來看第二版:

拉格比宅是一個褐色石筑的低矮、狹長的老屋……但康絲坦斯并不在意。她甚至不在乎寂靜中傳來的篩子篩煤時那難聽的嘎嘎聲,以及火車頭的汽笛聲。只是有時候……充滿了礦坑燃燒時的硫磺味,使人很不舒服。當天黑之后,云團低低地浮著,燃燒著的巨大的紅光映在空中,那是從煤場的一些高爐中發出的,令她有一種深深的恐懼,一種神秘莫測、無法形容的恐懼。(第二版,第11頁)

勞倫斯更加精心細膩地將這一環境作了描繪,除此之外,還把女主人公的心境也摻雜其中,使景物染上了人的情緒:篩子篩煤時那“難聽的”聲音,而且是從“寂靜”之中傳來的,還有那令人“很不舒服的”硫磺味——作者正在潛移默化地將自己的感受轉嫁到讀者意識之中,使他們對工業化生產也生出一種反感與厭惡;而對黑暗中的天空與高爐中沖出的紅光相互映襯這一景色的對比描寫,更有種令人恐懼的感覺,作家又用女主人公的感受來強調了這一點,這種無形的、難以說清的情感后面便是對工業化使人類生存環境破壞的恐懼,作家在第二版的描寫中已經使這一環境帶上了象征的色彩。再加上情感之詞的烘托與渲染,環境描寫便顯得更具主觀性和詩意性。但真正使樹林得以突出并具明顯象征意義的還是第三版:

拉格比宅是個褐色石筑的低矮、狹長的老屋……它坐落在一個高坡上,在一個景色相當不錯的滿是橡樹的老園林里。只可惜,從這兒看過去,附近就是特沃舍爾煤礦的煙囪,以及遠處濕霧朦朧中的小山上的特沃舍爾村。(第三版)

第一版和第二版在小說的開頭都沒有對特沃舍爾村加以描繪,甚至沒有提到這個村子,可在最后一版中,主人公們生活的這幾個環境——拉格比宅、特沃舍爾煤礦、特沃舍爾村、老園林——從一開始就都被提了出來。作家用了一個“rather fine”來描述這個園林,而村子、煤礦和拉格比作為現代社會的產物——看一下作家在描寫時的語氣與用詞便可得知了——它們是作為與園林相對立的事物存在的:

這個村子幾乎就挨著園林的大門,極其丑惡地蔓延一里之長,一排排寒酸骯臟的磚墻小屋,黑石板的屋頂,尖銳的屋角,無限陰沉和空洞。……從拉格比那些陰森的房屋里,她聽得見煤礦上篩子篩煤的嘎嘎聲,起重機的噴氣聲,載重車換軌時的響聲,和火車頭粗啞的汽笛聲。特沃舍爾的煤堤在燃燒著,已經燒了好幾年了,要熄滅非用一大筆錢不可。所以只好任它燒著。風從那邊吹來的時候——經常如此——屋里便充滿了腐土焚燒后的硫磺臭味。甚至無風的時候,空氣里也帶著一種地窖下的什么惡味。甚至在毛莨花上,也鋪著一層煤灰,好像是惡天降下的黑甘露。(第三版,第10頁)

勞倫斯已經將這三處環境統一起來,并對它們丑惡的一面不斷加以描繪與強調。而小說第一版并沒有把特沃舍爾村融入丑惡的一方,作家是有自己的用意的:他在構思第一版時所考慮的還只是要突出無產階級與有產者之間的對立,還認為僅是資本家的行徑是需要抨擊的,因而也只對煤礦重點描繪,讓讀者感受到殘酷而丑陋的工業社會的逼近。而在寫最后一稿時,他覺得底層的煤礦工人也好不到哪里去,他們與資本家一樣,都崇拜金錢、權力,都忠實于現代文明的那些機械刻板的理性約束。從礦工們生活的環境就可以看出勞倫斯對他們的厭惡,他對生活在底層的人不再有那么多的同情之感,從本質上來說,礦工生活的村子與礦主操縱著的煤礦沒有什么兩樣,都是現代機械工業的產物,都是“骯臟與陰沉”的。小說第三版接下來便開始著重描繪園子后面的樹林了,康妮在拉格比宅感到非常郁悶和不安:

有時她狂奔著穿過林園,丟開克利福德,在羊齒草叢中俯臥著。這樣她便可以擺脫她的家……她得擺脫她的家和一切的人。樹林是她唯一的安身處,她的避難所。(第三版,第23頁)

在康妮與樹林之間關系的描述中充滿了象征的意味,一個穿梭于工業社會與大自然之間的現代人,被現代文明與現代工業生活方式壓得無法喘息,只有逃往那還未被工業文明入侵的樹林之間,渴望在那里得到一份安寧、一份慰藉。作家在一開始就將樹林喻為人類的“避難所”,我們將會在小說中看到這一詞語的重復或隱喻式地出現。

康妮到樹林中去給守林人捎口信,卻碰見了洗浴中的守林人,這一小說情節在三個版本中都存在,這也是女主人公自我意識覺醒所走出的重要一步。我們先來看看在第一版中勞倫斯對她走入樹林這一環境是作如何處理的:

下午,康絲坦斯去送口信。她喜歡散步也有所目的。農舍前面的門關著,沒有人來過。她繞到農舍后面,突然,在院子里,帕金正在擦洗身子……(第一版,第27頁)

我們幾乎沒有看到環境描寫,對整個樹林一點兒感性認識都沒有,更沒有產生出一種環境使人物性格或心態得到烘托的想法,很顯然,作家的用意也不在此,他甚至沒有細細地體味康絲坦斯當時的處境和心境,便將這一情節中的環境一掠而過。不僅是在這一場景中,在康絲坦斯與查特萊推車到樹林里去,或者是她與守林人帕金在樹林中的每一次相遇,都像這一情節中所展示的一樣,幾乎沒有林中環境的描寫。作家在第一版中將重心與焦點放在勞資矛盾上,因此,他對社會環境的描寫要更為詳細和用心。如:康絲坦斯驅車前往特沃舍爾村子和礦區時的所見所聞,以及后來到帕金的工友透生家中做客時,對這個工人家庭的環境描寫等。勞倫斯寫完第一版之后,就對這部小說感到不滿意,認為在小說中,女主人公與守林人的性格難以將故事最終發展到那樣一個結局,最主要的錯誤就是小說所體現的人類靈魂仍然是孤獨而冷漠的,人與人之間的階級隔閡難以使人類的關系向和諧的一面轉化,“第一版在創作出兩個不同階級的真正感受和人類的真正需求時獲得了成功。”⑧正因為意識到了這一點,勞倫斯決定將小說人物的性格進行調整,給他們的階級意識與價值取向重新定位:與其再次寄希望于用階級斗爭來改進與刷新人類關系,不如呼吁人們用一種溫柔、充滿愛意、回歸人的本性的這樣一種方式來使人類社會進步。從第二版開始,勞倫斯注重環境描寫在表達人物內心情感與人物個性方面的作用,而他此時關注的焦點又逐步轉向回歸宇宙本體,恢復人的自然本性和生命力,重建男女兩性關系之上,我們從這一場景中所看到的環境描寫與第一版中的一筆帶過截然不同:

星期六,康絲坦斯幫克利福德捎個口信給守林人。……雖然雨剛剛下得非常厲害,天氣卻不壞。空氣柔和而凝固,仿佛整個世界都進入了夢境。從家里走出來,走進花園里,在星期六下午的沉靜與凝滯的溫存之中,整個世界好像空無一人了。這是個寂靜、迷蒙而又深邃的下午,人類還未在自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之前,就該是這樣。

樹林里悄無聲息。大滴大滴的雨水從光禿禿的樹枝上滑落下來,發出一種奇怪的響聲。一切都靜止不動。生命還原到了它的本來面目,一種遙遠的陌生感牢牢地控制住了這個熟悉的地方。樹木之間是深而又深的未曾觸及的寂靜,就像在一個古老而又無人涉入的原始森林。康絲坦斯像做夢一般往前走。……她想自己肯定會碰上守林人,把克利福德的口信交給他。但同時,她在內心深處模糊地感到樹林中什么人也沒有。……她來到農舍前,它仿佛也退到了模糊不清的遠古時代。(第二版,第50頁)

讀者隨著康絲坦斯走入樹林,也會產生一種夢一般的感受,仿佛自己也回歸到了一種古老而原始的自然之中,有一種朦朧的神秘感。與第二版中所描述的煤礦給人帶來的恐懼之感相比,樹林像是一種啟示,要打開人類心靈的另外一面,催促讀者與女主人公一起進入幾乎被人類遺忘的生命本真,告訴人類未被文明侵蝕的自然之地在何處。勞倫斯對整個樹林的描繪充滿著一種崇拜與向往,他筆下的樹林滲透著人類內心深處某種由歷史積淀而成的親近自然的天性。張德林在《現代小說美學》中說道:“從藝術審美的角度來考察,環境與人物之間存在著一種雙向同構的關系。環境可以輻射人物,人物也可以輻射環境。環境要是脫離人物思想感情的投影,環境本身就沒有多少審美價值可言。人物要是脫離環境的投影,處于一種真空地帶,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命運的由來,也就失去了現實的根據。”⑨如果從客觀的角度來描繪,那么它就只能是樹林,只能是像第一版所寫的那樣,從中穿過而毫無察覺。可第二版中,勞倫斯卻借康絲坦斯的眼光來感受樹林,它和人類一樣有著情感與生命,它只有在像康絲坦斯這樣內心溫柔而細膩的人類面前才會將自己徹底展露:這個如此“熟悉”的地方此時對她來說卻又如此“遙遠和陌生”,樹林仿佛在引導她回歸到從前,開啟起她內心深處未曾觸及的領域,人類出現之前不存在理性機械,也沒有工業文明,一切都那么安詳與寧靜,那才是真正的自然。勞倫斯對樹林的描述折射出女主人公康絲坦斯的心境,她內心其實是渴望擁有一片像樹林那樣的空間的。在拉格比宅與特沃舍爾礦區這樣的現代社會中她覺得苦悶,她只有走到園子里,與“寂靜”、“凝固”、“深邃”的樹林進行一種心靈的交流,才能打發內心的痛苦與孤獨。正如張德林所說的那樣,在這一段環境描寫中,我們也體悟到了康絲坦斯這一人物的內心情感與性格、命運的必然走向。環境與人物緊密相連,相互映襯。

在第三版中,勞倫斯對樹林的描繪總是帶著一種象征與暗示,當康妮去給守林人捎口信時,出現在她眼前的樹林滲透了她的情感,但這種情感與前一版所反映的又不同了:

樹林里的一切都是毫無生命似的靜止著。只有大滴的雨從光禿禿的樹枝上落下,發出空洞而細微的聲音。在老樹叢中,只有無邊的灰色,絕望的凝滯,寂靜,虛無。……這古老的樹林散發出一種古代的憂郁,但這卻使她覺得有點兒安慰,因為這憂郁比之外面世界的那種頑固的麻痹狀態還要好些。她喜歡這殘余的森林的“內在性”和那些老樹默默無言的堅持。它們仿佛是一種沉默的力量,但又是一種有生命的現實。它們也在等待著,固執而忍耐地等待著,釋放出一種沉默的能量。也許它們只等著它們的末日——被人斫砍,被人運走!森林之末日,對于它們是一切之末日!但是,也許它們那高傲而有力的沉默,那些大樹的沉默,是還有別的意義的。(第三版,第67頁)

樹林在第三版中不僅是得到了凸現,而且還明顯地通過女主人公康妮與外界環境進行了對比。樹林之外的世界是“頑固的麻痹狀態”,樹林在這里不僅僅是有生命的,還帶有一種沉默的力量。這其實也是在暗示康妮與即將出場的守林人梅樂士這一類人物的性格:他們在這個世界上就像這被慢慢侵蝕的樹林一樣,有著內在的生命,可從外表上看,卻帶著一絲“憂郁”、“絕望”以及對現代文明的“沉默”而“固執”的抵抗。我們再把第三版開始時對陰沉的拉格比宅——貴族資本家的居住之所,骯臟破爛的特沃舍爾煤礦與村落——底層工人的生活之處與這片樹林進行對照與比較,樹林的形象便逐漸在讀者的頭腦里明朗化了。再加上勞倫斯一再地重復著樹林的忍耐與沉默的力量,小說便更為突出了殘存于現代社會的健康人類對機械工業入侵的隱忍情緒,以及人類受現代文明侵害的緊迫感和悲哀感,借用樹林與拉格比宅和特沃舍爾礦區的對比,突出了自然與現代文明之間的對抗。我們甚至有些難以區分到底是女主人公康妮的聲音還是作家自己的聲音——或許他們合二為一——通過對樹林人性化的描述,來表達對現代文明給人類本性與人類生存環境帶來的侵蝕與危害的不滿。康妮對樹林是欣賞的,樹林也代表了人物的個性,它們相互交融,從這段描寫里再三提及的“高傲而有力的沉默”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康妮的個性與前兩版不同了,小說一開頭便在環境描寫中暗示了她的性格具有反抗的一面,也預示著她在小說的結尾會做出毅然決然離棄拉格比,與心愛的守林人在一起的決定的必然性。

從小說的第一版到最后一版,勞倫斯逐漸將環境描寫置于一個重要的位置,環境描寫比重增加,他還有意識地將樹林與拉格比宅和特沃舍爾礦區形成對比——從第一版的對樹林描寫很少涉及,到第三版的樹林描寫有十幾處之多。勞倫斯還將小說中主要人物的情感、性格與環境相互襯托來進行描繪,足見作家創作思路的極大轉變,在作家對小說的一改再改之下,讀者對這一片獨立于現代文明之外的樹林也逐漸有了非常清晰的印象和認識。

二、環境描寫與小說寓意的融合

《查特萊夫人的情人》三個版本中,環境描寫最大的變化還在于:由現實主義向現代主義逐漸過渡,最終形成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的有機結合。體現在具體描寫過程中的,便是環境描寫中象征和隱喻手法運用的增多。而這些寫作手法的運用又是直接或間接體現勞倫斯的哲理思想的。第一版中當康絲坦斯驅車到特沃舍爾礦區去時,她看到的是如此的景象:

汽車爬上山坡,穿過特沃舍爾村,兩旁是長長的、暗紅色的、零亂不堪的小屋舍,上面蓋著黑得發亮的石瓦片:窄小的雜貨店里擺著一袋袋的香皂、蘿卜、粉紅色的大黃葉或是一卷卷的布匹;……這是個純粹為煤礦工人而建的村子,里面住的也全是礦工:根本就與查特萊家族不像。……離這里遠一些,是新建的大煤礦,冒著巨大的而濃重的蒸氣。(第一版,第60頁)

這段關于特沃舍爾礦區的描述完全是寫實的,它真實地記錄了二十世紀初英國工業社會下層勞動者生活的環境。工人們生活困頓,物資匱乏,在作者的筆下,這個煤礦小村帶上了工業革命時期英國的煤礦工業城鎮普遍具有的特征:狹隘、骯臟、閉塞,煤礦的煙囪整天整夜地吐著滾滾的煙塵與灰霧,形成一片灰暗的色調。這段環境描寫具有現實主義的創作風格。

在進行小說第二次改寫時,作家開始對環境描寫進行了擴充,并用散文式的筆法將重心移到對自然環境的描寫上,對樹林的描摹大多蒙上一層淡淡的神秘主義色彩,烘托出他對理想之地的向往與崇拜:

十一月的日子,溫軟、暖和、朦朦朧朧、神秘莫測,對她來說是那么的不真實,……遠山如黛,一層散發著蛋白石光的薄霧縈繞其上,橡樹葉那最后的黃棕色若隱若現,看上去似乎無法走近,是一幅來自遠古的景致。這是從十八世紀晚期回轉過來的一個幽靈出沒的日子,在舊式的英國腐蝕銅版畫上徘徊不去的一個日子。于是,英國的風景便展現在眼前,真正的溫柔而美麗。有時候,這幅景象會再次悄悄地合閉,就像一個幽靈,一個復仇者。(第二版,第25頁)

這一環境被渲染成了一幅英國十八世紀晚期的“銅版畫”,“薄霧籠罩”、“若隱若現”、“幽靈出沒”,讓人感覺到它離現實的遙遠,仿佛它只來自于作家的心靈深處,是他心目中的一片海市蜃樓,在日常生活中難以企及。讀者也會隨著勞倫斯那細膩溫柔的筆觸,輕輕地去開啟它,在心靈中去體味它,仿佛要走入一個英國的桃花源。正如作家自己在這一環境的開始之初就通過女主人公的感受提示:這一切是那么的“不真實”。小說中像充滿這種不真實并帶有神秘色彩的環境描寫還有許多處,我們可以看出作家在改寫過程中,思想和心靈正在發生著變化,正在將樹林漸漸轉化成他心中的一塊圣地,轉化成他從年青時代就夢想創立的烏托邦——“拉那寧”。

第三版的環境描寫對表達勞倫斯的哲理思想起了極大作用。有人曾問勞倫斯《查特萊夫人的情人》中的查特萊男爵是否有一種象征意義,勞倫斯回答說當然有,“就連那些樹林也是有象征意義的”⑩。在他生命的最后階段,他對人生、對社會、對人與自然的本性有了透徹的領悟與了解,他認為這個世間的人類已被現代機械文明和理性文明所異化,失去了自然本性,他要用自己的小說將人類從文明中拯救出來,讓他們能夠進入一個他筆下的樹林似的伊甸園,免遭文明的毀滅,使資本主義社會里蕓蕓眾生的肉體與心靈都得到再生。當康妮從象征著貴族階級純精神的領地拉格比宅到樹林中去散步時,勞倫斯用樹林的風來暗示著她心靈深處期待逃離的渴望:

但是這一天,卻是珀耳塞福涅的呼吸,她在一個寒冷的早晨,從地獄中走了出來。一陣陣的風呵著冷氣,在頭頂上,那糾纏在樹枝間的亂風在憤怒著。原來風也是和押沙龍一樣,被困住了,但還是掙扎著想使自己解脫出來。(第三版,第99頁)

這一天雖有寒意但是陽光燦爛,風被比喻成了珀耳塞福涅[11]的呼吸,在寒冷的冬日里就想從冥府中逃出;而這風又像押沙龍[12]那樣為樹枝所困,無法掙脫。康妮此時的心境正如同這冬日的風,象征著她即將逃離這種精神的枷鎖;而勞倫斯又用冥后的逃離預示寒冷的冬天即將過去,春天總會回歸大地,來象征康妮還充滿希望的前景。我們再來看看當康妮與梅樂士第一次有了性愛接觸后,樹林里的景色描寫:

第二天,她到樹林里去。那是一個灰色的恬靜的午后,深綠的水銀菜,在榛子樹下蔓生著,所有的樹都在安靜與沉默中努力著發芽了。她今天幾乎可以感覺到自己的身體里面,潮涌著那些大樹的樹液,向上涌著,直至樹芽頂端,最后成為橡樹的發光的小葉兒,紅得像血一樣。……在黃昏的蒙蒙細雨中,樹林是那么安謐、幽靜而神秘,林間到處是充滿著神秘色彩的蟲卵、吐綠的新芽和含苞欲放的花蕾。(第三版,第147頁)

從康妮與梅樂士開始見面起,冬天便慢慢走遠,樹林開始進入春天,他們的感情與季節的自然變化同步。這種自然季節的變遷本身就象征著康妮與梅樂士自然本性與生命力的逐漸復蘇。而在這一章節中,男女主人公的關系有了新的進展,與此相應和的便是樹林中景物的變化:自然中所有的生物都充滿了生機,到處是新長出的綠芽和花蕾,連昆蟲也在忙著產卵。康妮自身也像樹林中的一員,承受著春天陽光雨露的滋養,渾身充溢著生命力,在大自然中無拘無束地釋放著自己的本性與能量。這段文字清新優美,我們不得不稱許勞倫斯在創作小說時語言修辭也是極有功力的。生機勃勃的樹林,暗示了蘊藏在康妮和梅樂士身上的生命力及人的自然本能,暗示著康妮與梅樂士在這片自然的土地上正孕育著新的生命,同時也成為了男女主人公內心情感的對應物。“作家用巨大的想象力表達了復蘇中的樹林那盎然勃發的生機和女主人公身上的變化著且已經萌發了活力的感情之間的真正聯系。”[13]而第三版中對康妮與梅樂士在雨中的樹林中裸奔與舞蹈的那一段情景交融的描寫,更是小說當中充滿象征意味而又非常精彩的篇章:

外面的雷聲已經停止了。但是雨卻又傾盆地下起來了,天上閃著最后的電光,還有一兩聲遠遠的悶雷。……她把門打開了,望著外面的滂沱大雨,傍一張鋼幕似的。……她跑了出去,……展著兩臂,朦朧地在雨里跳著她多年前在代斯德所學的和諧的舞蹈。那是個奇異的灰影,高著,低著,彎曲著,雨向她淋著,在她飽滿的臀上發著亮……好像向他呈獻著一種臣服之禮,一種野性的禮拜。他把自己的衣服也脫了……向那大雨里奔了出去。(第三版,第280頁)

在傾盆大雨之中,樹林與天地融為一體,而康妮與梅樂士又脫下所有的衣裳沖進雨中,接受這天地之間最自然的洗禮,沖刷盡外面世界帶來的所有污垢,展現最純真、最真切的自我,在這空無一人的綠色樹林中起舞。這一段環境描寫是整部小說的高潮,這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精神與肉體合二為一,如同浪漫詩一般的畫面讓人想起伊甸園中無憂無慮、無拘無束卻又坦誠以待、相依相守的亞當和夏娃,那是勞倫斯心目中人類生活最理想的狀態。在這男女主人公愛情成熟的季節,各種各樣的花兒在林中也絢爛地盛開了,他們在雨中采摘了五彩繽紛的花朵:乳白色的勿忘我,帶著花蕾的粉紅色野蝴蝶花,含苞欲放的耐冬花,圓葉風鈴草,橡樹枝和香車葉草,他們用這些鮮花和綠草自豪而泰然自若地打扮著赤裸的自己,這不是伊甸園又是什么呢?“花的寓意巧妙地織進了整個小說,因此,讀者只是在逐步積累的基礎上才意識到它的象征意義。”[14]在小說中,不僅僅花是如此,大到樹林,小到一個蟲卵,都同樣在勞倫斯的筆下重復出現,并對它們在不同季節的存在狀態進行了細膩的描繪,暗示著作家想要使讀者領悟的在小說故事之后的寓意。這幅充滿浪漫情調的圖畫,是整部小說的中心意象,大雨的沖刷象征著一場人類身心的洗禮儀式,康妮的林中之舞象征著人類靈魂的釋放與接受自然恩賜的喜悅。我們在看到這一段人物與景物水乳交融的描寫時,內心總會不由自主地激起對人類自然本性展露的認同,對大自然生命本身的崇拜,以及回歸自然之母的渴望與向往。

三、永恒的“拉那寧”

縱觀這三個版本,勞倫斯對其環境描寫作了很大的變動。如果我們僅從藝術手法來看待這一改變的話,可以說他在語言及修辭的運用上是成功的。勞倫斯在對小說進行最后一稿的修改中,運用環境氛圍來對人的心境及生存狀態加以烘托和渲染,人物與景物相互映襯,環境與人物密不可分,使讀者能在他對環境所作的細膩而充滿想象力的描述中領悟其中深刻的寓意;在最后一版中,作家使環境描寫與他所要表達的哲理思想達到了一致。

環境描寫從在三版中所占的比例來看就非常明顯:由第一版的突出的社會環境描寫,到最后一版自然環境描寫增多,社會環境與自然環境形成強烈對比;從第二版開始,環境描寫與人物逐漸相互融合,相互襯托,到小說第三版中,環境成為了塑造人物形象的氛圍和土壤,和人物構成了交流感應的同一整體。小說的改寫,使得勞倫斯理想中的“拉那寧”——樹林與代表著現代工業文明的特沃舍爾煤礦相對立,在他以不同情感對兩處對立環境進行反復描繪的過程中,作家的用意也凸現出來了:自然與文明的對立使現代人類遭受沖擊,人類要回歸自我就必須走進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自然。作家細膩而精彩地對自然界中的萬物作了描繪,成為男女主人公的性格、心態的對應物,環境描寫在第三版中充滿了象征色彩,也使得整部小說本身就成了一個巨大的象征體——我們可以說勞倫斯改寫后的環境描寫對此所起的作用功不可沒。

從思想上看來,勞倫斯的這一部小說的三次改寫從階級矛盾的主題又重新聚焦于兩性關系,重新描繪他所關注的“拉那寧”。但這一創作思想的轉變并不是教條式的、理論式的,它是作家在生命的最后階段,如春蠶吐絲般瀝盡心血,傾其一生所有,在小說的具體內容及語言表達上所作的一次徹底的修改。我們在深入分析三個版本中不同的環境描寫之后,才能更深刻地領悟作家的一片苦心,才能從中摸索出一條作家當年也曾走過的創作之路。正如同人類理想中的生存之地烏托邦永遠只存在于想象之中一樣,勞倫斯筆下的樹林——“拉那寧”也是他永存于心中的精神支柱,是他夢寐以求的圣地,經過文學家勞倫斯獨具特色的闡釋,成為寓言融入讀者的精神世界。

(責任編輯:水 涓)

作者簡介:李潔瓊,碩士研究生,上海政法學院政法黨校講師。

① 伍厚愷:《尋找彩虹的人——勞倫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06頁。

② 毛信德:《郁達夫與勞倫斯比較研究》,杭州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191頁。

③ The First LadyChatterley,小說第一稿名稱,為使之與第三個稿本相區別而取此名。

④ John Thomas and Lady Jane, 小說第二稿名稱。

⑤ D. H. Lawrence,Lady Chatterley’s Lover, Bantam Books Ltd. 1987.

⑥ H. T. Moore (ed.), The Collected Letters of D. H. Lawrence, London: Heinemann, 1962, P173.

⑦ D. H. Lawrence, John Thomas and Lady Jane, Pen-guin Books Ltd., 1974, P7.

⑧ John Worthen, D. H. Lawrence and The Idea of The Novel, the Macmillan LTD, 1985. P171.

⑨ 張德林:《現代小說美學》,湖南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第158頁。

⑩ 亨利#8226;米勒:《勞倫斯的世界》,美國卡普拉出版社,1980年版。(轉引自劉須明:《人生的禮贊》)

[11]珀耳塞福涅,希臘神話中的冥后,在冥間時人間為冬天,出來時人間則為春天。

[12] 押沙龍:《圣經》中猶太王子,一次戰敗逃往樹林,長發為樹枝所絆,掙扎不能脫,終于被追者刺死。

[13] 蔣炳賢編選:《勞倫斯評論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年版,第199頁。

[14] 轉引自侯維瑞:《現代英語小說史》,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33頁。

參考文獻:

[1] D. H. Lawrence. The First Lady Chatterley [M].

Penguin Books Ltd,1974.

[2] D. H. Lawrence. John Thomas and Lady Jane[M].

Penguin Books Ltd,1974.

[3] D. H. Lawrence. Lady Chatterley’s Lover[M].

Bantam Books Ltd,1987.

[4] H. T. Moore . The Collected Letters of D. H. Lawrence [M]. London: Heinemann, 1962.

[5] D. H. Lawrence. Phoenix: The Posthumous Papers of D. H. Lawrence [M]. ed. E. D. McDonald, Lon-don: Heinemann, 1936.

[6] John Worthen. D. H. Lawrence and The Idea of The Novel[M]. the Macmillan Ltd, 1985.

[7] Ronald P. Draper. D. H. Lawrence[M]. Twayne Publishers,1964.

[8] Derek Britton. Lady Chatterley: the making of the novel[M]. Unwin Hyman Ltd,1988.

[9] D. H. 勞倫斯.查特萊夫人的情人[M].香港藝苑出版社,1988.

[10] 張德林.現代小說美學[M].湖南文藝出版社,1987.

[11] 弗蘭克#8226;克默德.勞倫斯[M].三聯書店,1986.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欧美国产成人| 国产拍在线| 亚洲成人www| 亚洲a免费| 91毛片网| 日韩视频免费| 亚洲精品第一页不卡| 欧美中文字幕一区| 国产人人乐人人爱| 色成人综合| 在线欧美日韩国产|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6| 第一页亚洲| 99伊人精品|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三区| 日本免费高清一区| 欧美激情福利| 丝袜美女被出水视频一区| 在线观看亚洲国产| 精品国产中文一级毛片在线看| 亚洲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九九九精品视频| 国产高清自拍视频| 国产精品成| 1769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999国内精品久久免费视频| yjizz国产在线视频网|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毛片免| 一级香蕉人体视频| 精品成人免费自拍视频| 久久一级电影| 亚洲欧美另类日本| 国产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电影蜜臀| av午夜福利一片免费看| 国产欧美视频综合二区|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秒拍1o | 日韩区欧美区| 国产一级在线播放| www.av男人.com| Jizz国产色系免费| 韩国福利一区| 美女被躁出白浆视频播放| 992tv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亚洲经典在线中文字幕| 欧美午夜在线观看| 久综合日韩| 亚洲黄色激情网站| 国产成人盗摄精品| 欧美精品高清| 国产乱人伦AV在线A| 国产乱视频网站| 国产欧美日韩18| www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欧美三级视频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乱码二三区免费| AV熟女乱| 成年人国产网站| 精品久久高清| 伊伊人成亚洲综合人网7777| 亚洲精品自拍区在线观看| 高清色本在线www| 一级成人a毛片免费播放| 极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乱人乱偷精品视频a人人澡| 婷婷中文在线| 久久a毛片| 亚洲精品波多野结衣| 国产精品无码作爱| 久久久久久尹人网香蕉 | 国产美女叼嘿视频免费看| 国产高清无码麻豆精品| 成人亚洲视频| 伊人久久大线影院首页| 2021最新国产精品网站| 无码内射中文字幕岛国片| 丁香六月激情综合| av手机版在线播放| 欧美在线伊人| 国产成人禁片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在线网| 无码免费的亚洲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