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任務。必須高度重視農民收入問題,把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作為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基本目標。本文分析了農民收入差距的現狀、影響農民收入增加的制約因素,提出了增加農民收入的基本思路。
[關鍵詞] 增加農民收入農民負擔體制制約
一、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
農民收入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也是農村經濟發展的晴雨表。農民負擔是指農民向國家、集體和社會無償支付和承擔的一切費用、實物、勞務和壓力的總和。農民負擔問題不僅僅是一個重大的經濟問題,也是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和社會問題。農民收入的增加是黨的農村政策能夠順利貫徹執行的最關鍵因素。實踐證明,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真心實意地為農民增收而努力,才能為農村小康打下基礎,才能實現農村穩定,才能發展農村各項社會事業,才能贏得農民群眾的擁護與支持。同時,農民收入能否增加,也是農村黨群關系、干群關系是否密切,社會治安狀況是否良好的關鍵。另外,增加農民收入對于當前擴大內需,開拓國內市場,促進整個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和城鄉關系的良性互動,實現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制約農民收入增長的因素
1.體制嚴重影響農民增收
這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體制:第一,縣鄉管理體制。現在鄉的體制是人民公社的一種變體,再加上縣以上又強化了地市,結果縣這一級的功能很難發揮。縣一級政府獨立的功能發揮不出來,縣鄉的經濟就無法活躍,財政困難成了增加農民負擔的一個重要的根源。第二,宏觀管理體制。現在對農民、農村的宏觀管理體制還在相當程度上帶著計劃經濟甚至自然經濟的痕跡。無論是縣鄉管理體制還是基本經營制度的問題,其根源都出在宏觀體制和政策上。首先是宏觀政策。如果只實行以積極財政為主的擴大內需政策,而不實行通過體制改革來創造內需的政策,那就必須要增加稅收,增加企業和縣鄉的負擔。其次就是城鄉分離的體制和政策。農民和城鎮居民的收入差距越來越大,一個原因是,這幾年靠財政花錢連續給城鎮居民漲工資。中西部城鎮居民的收入和東部城市差不多,因為也是靠財政支持。而沒有財政支撐的中西部的農民收入就和東部相差甚遠了。第三,農村基本經營體制。改革初期形成的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但在現在的新形勢下也暴露出很多問題,主要是很多地方的農民難以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統一經營還局限于狹窄的社區范圍,服務功能單一,且不能跟農民平等、互利地打交道,而是停留在傳統的管理方式,兩者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一種行政性關系,這就影響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也影響了村民自治的發育和農民增收。
2.農業生產結構調整滯后于食品消費結構的變化
近幾年來,受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的影響,人們的食品消費結構已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這種變化主要表現在:第一,人們對糧食的直接消費需求減少。第二,城鄉居民對動物類食品消費需求明顯增加。第三,對營養類和方便類食品的需求迅速增長。面對這種消費結構變化,我國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相對滯后。現階段我國農業結構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種植業比重仍明顯偏高,種植業中又以糧、棉、油占主導地位。在農產品供求格局發生根本性變化、面臨明顯的需求約束的情況下,盲目增加糧棉油等生產,自然將導致增產不增收。但多年來,中國糧油等農產品的生產在宏觀政策誘導下,一味追求產出量的增長,難以適應消費需求變化,農民家庭由于市場信息、種植品種和管理技術的制約,種植業結構調整緩慢。一些劣質農產品因無市場需求而實現不了價值,農民收益也因此得不到提高。
3.依靠提高產品價格增加農民收入的空間越來越小
近年來,農民在農業方面收入的降低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制約:一是農產品價格,二是農業勞動生產率。由于受農業生產率的提高和社會對農產品相對需求的變化規律影響,即在農業生產率不斷提高的同時,社會對農產品的相對需求卻越來越少(即恩格爾定律)的制約,如今,中國大多數農產品的價格已經接近甚至超過了國際平均水平,而且,消費需求約束也已經制約了價格的繼續上揚,農產品繼續提價的支撐因素變了,提價的空間已經很小。而且,在加入WTO后,我國的農副產品價格并不特別具有競爭優勢,受國際市場影響,國際農產品市場價格作為國內市場價格變動的參照物,對其將會起“封頂”作用。因此,繼續靠農產品提價來增加農民收入已不現實。
4.家庭經營規模在不斷縮小,農村剩余勞動力繼續增加
現階段我國農業中滯留的勞動力越來越多,使農業不但不能實現規模經營,而且還使土地經營規模變得愈來愈小。1990年以來,我國鄉村勞動力平均每年以543萬人的速度在增長,到1999年年底,鄉村凈增勞動力4887萬人,勞動力總數達到46896.5萬人。與此相對應,農戶家庭擁有的耕地面積卻一再減少,由1990年的7.98畝減少到2000年的7.35畝。2000年,平均每戶擁有的耕地塊數多達5.86塊,其中耕地面積不足1畝的有4.16塊,占總耕地塊數的71%。10多年來,在勞動力供給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時,由于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農業生產中勞動用工量不斷減少。根據全國農村固定觀察點的農戶家庭調查資料,1990年農戶家庭糧食作物生產畝均用工量為19.84個工日,2000年減少到16.43個工日,1990年~2000年,農戶糧食生產實際用工量畝均減少了3.41個標準勞動日。農產品生產實際用工量的大量減少與勞動力供給量的迅速增長形成了尖銳的矛盾。由于這一矛盾未消除,必然要影響農民收入的增加。
5.鄉鎮企業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能力下降
近年來,隨著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進展,適應可持續發展的新要求,鄉鎮企業面臨著從粗放經營型向集約經營型的調整、收縮、改制、淘汰,對于農村勞動力的吸納,無論從質上還是量上,都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鄉鎮企業為了生存和發展,采取了用資本替代勞動的方式,使其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在明顯變弱。對于企業本身,這是好事,但是對于急需謀求就業機會而又素質不高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卻意味著離土不離鄉掙錢不大容易了,這也已成為制約農民收入增長的主要障礙之一。
6.農民負擔屢減不輕
近年來,盡管中央三令五申減輕農民負擔,但各地總是變換手法向農民伸手。其一,國家明文規定“三提五統”不得超過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然而,不少地方上報農民人均純收入時往往是農民自己計算的2~3倍。多報農民純收入可以既增加統籌提留基數,又可成為基層領導的政績,這種一舉兩得的事誰都會想做。其二,當前實施的分稅制刺激地方政府擴大稅種,提高稅率,其負擔最終落到農民頭上。目前我國財政的“分灶吃飯”體制,激勵了中央和地方政府擴大財源的積極性,但也暴露出了一些地方政府為了開辟地方稅源而不顧農民利益的現象。其三,當前一些地方尤其是鄉鎮一級基層政府人員龐大,機構臃腫、費用增多已成為加重農民負擔的直接誘因。這樣,使農民負擔屢減不輕,弱化了農民收入增長。
三、增加農民收入的基本思路
第一,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推進產業化經營,最大限度挖掘農業內部可持續增收的潛力。。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是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根本途徑。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要面向市場,依靠科技,不斷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 優化品種結構,著力發展優質、專用、無公害農產品,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是提高農業素質和效益的關鍵,也是適應國內需求變化和國際市場競爭的要求。立足資源優勢,加快農產品基地建設,大力發展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努力把產業調優、質量調好、規模調大、效益調高,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發展建設特色農產品產業和基地,
第二,加快農村財稅體制改革,切實減輕農民負擔。積極推進農村稅費改革。通過把農民承擔的提留統籌費改為農業稅及其附加,取消鄉統籌費,逐步取消統一規定的勞動積累和義務工,取消農村教育集資,取消屠宰稅,調整農業稅政策和農業特產稅政策,改革村提留征收和使用辦法,把屬于農民合理負擔的“費”改為“稅”,將政府與農民的利益分配關系通過稅收體現出來,從制度上為解決農民負擔問題提供法律保證。
第三,發展非農產業,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隨著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人均很少的耕地面積,只要少數人種植就可以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必須走出家門。要加快剩余勞動力流動和轉移,減少農村人口,增加農民收入,要引導鄉鎮企業進行結構調整和體制創新,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環保產業,以及高科技產業。并以傳統優勢產業為基礎,繼續發展其他勞動密集型產業,吸納更多的農村富余勞動力。
第四,要全面提高農民社會保障覆蓋面,繼續減輕農民負擔,防止因貧因病返困的情況。要繼續完善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保險制度,尤其要關注低收入未參保者。要防止小病拖、大病磨、因病至貧、因貧返困等情況的發生。要建立農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實行低門檻準入,多檔次選擇,不同標準享受,將其納入城鎮居民養老保障體系,實現老有所養的目標,從根本上解決農民養老的后顧之憂,同時這也是提高農民收入的一個有效途徑。要建立農業保險制度。逐步開展農業災害保險,增強農業的抗風險能力。農業保險要走政策性保險的路子,其基本思路是政府引導、農民投保、企業參與、市場運作,其目的是從制度和機制上防止農民因災致貧。
第五,通過發展小城鎮,推進農村的城鎮化進程,提高農民收入。應把通過發展小城鎮,推進農村的城.鎮化進程作為解決農民收入增長的尋個突破口。因為,第一,城鎮化的推進可以促進城鄉生產要素的流動,從而扭轉當前城鄉不合理的投資結構,提高資產的使用效率;第二,城鎮化的推進可以帶動鄉村工業和鄉村人口由分散走向集中,并逐步形成規模,由此為產業結構調整尤其是第三產業的發展創造條件;第三,城鎮化過程中資產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可以產生新的就業空間,從而大大擴充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能力,使就業結構逐漸趨向合理;
第六,適度推進和合理引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流動,使農民的工資性收入逐年增長。農民從本地企業和外出打工或從業得到的收入增長推動了工資性收入的增長,工資性收入的增長又推動了農民純收入的增長。這是農村經濟發展新階段農民收入增長的新特點。因此,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流動和轉移,逐漸減少農村人口,大力發展勞務經濟,是農民增收的基本途徑。
第七,深入進行農村信用社改革,增加農村信貸資金。深入進行農村信用社改革,增加農村信貸資金,為調整農業結構和增加農民收入提供金融。第一,要充分發揮。農村信用社在農村金融中的主力軍和聯系農民的金融紐帶作用。第二,要搞好農村信用社管理體制改革試點,積極探索建立適應農村經濟發展要求的農村金融體系、經營機制、管理體制和服務方式。第三,要堅持為農業、農村、農民服務的方向,努力增加信貸資金,改進貸款方式,提高金融服務水平。力爭經過3~5年時間使信用社業務全面發展,服務質量明顯提高,農民貸款難問題得到基本解決。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