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通過我國民營企業產業結構特征和存在的問題,從理論上分析了我國民營企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必要性,結合1985年~2005年民營企業相關數據進行了實證分析,并根據我國民營企業發展的趨勢和要求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民營企業產業結構產業結構調整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營企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民營企業不僅在經濟上給予國家巨大的貢獻,同時為解決下崗職工再就業及城市新增就業的巨大壓力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由于特殊的外部環境和自身的條件,我國的民營企業的產業形成了特殊的結構,這種結構已經影響到我國民營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因此,民營企業必須找出自身產業結構的弊病,并有計劃的進行適當的產業結構調整,才能持續健康的發展。
一、我國民營企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必要性
1.我國民營企業產業結構特征
民營企業在過去2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結構,主要特點如下:
(1)民營企業主要集中于第二和第三產業。由于制度及國家對農林畜牧業的保護等外在環境和自身的經濟條件等多方面的原因,民營企業主要選擇進入壁壘比較低的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進行發展。但早期主要集中在第二產業,如近些年來中小型的制造業的快速發展正能很好說明這一點。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隨著對外貿易等行業對民營企業的開放,民營經濟在第三產業的比重逐漸上升。
(2)第二產業中的民營企業有許多是高耗能、高污染和低附加值的落后企業。盡管民營企業在第二產業上的相對比重在降低,但絕對量并未減少。而處于第二產業中的相當一部分企業是屬于低效率的落后產業。在這些產業中,許多民營企業由于高耗能、高污染和較低的附加價值已經對當地的經濟增長質量產生十分不利的負面影響,甚至已經影響到這些地區的整體競爭力。
2.我國民營企業產業結構存在問題
早在2004年12月,由國家發改委《中國經濟導報》主辦的中國民營企業發展論壇上,國家發改委產業政策司司長劉治就指出了我國民營企業產業發展中新的結構性矛盾,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三個產業間的結構嚴重不合理。第二產業的比重過高而第三產業的比重偏低。
我國民營企業產業結構的現狀是伴隨著我國繼改革開放后各個時期推行的政策決定的。相比較國外發達國家,我國民營第三產業發展滯后,這不僅影響民營企業總體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還影響到各方面、各層次的比例失調,最終制約民營經濟可持續發展。
(2)投資和消費的比例很不協調、高耗能的產業比例增長過快。我國的企業包括民營企業產業是以能源和資源密集型制造業為主導的。目前我國民營企業的工業部分仍局限于其所處的工業發展階段,增長主要表現在量的擴張上,很多經濟大幅的增長都是以能源的過渡消耗為代價的。一般而言,產業結構實際上決定了能源利用結構,產業結構“重”,則能耗相對高;產業結構“輕”,則能耗低,不合理的產業結構是GDP能耗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因此這種工業比重偏高的產業結構以及重工業增長偏快的發展趨勢,應該引起高度警惕。
(3)熱點行業的投資(房地產、汽車、鋼鐵、水泥等)增長過快,區域過于集中。投資的過快增長,一直有深刻的體制原因,如經濟增長方式粗放,經濟結構不合理,一些企業追求短期效益,一些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等等。而對于民營企業,在利潤等利益等短期目標的驅使下,更愿意在熱點行業投資,以取得更大的、更快的投資回報。當前投資高增長在區域和產業上雖然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這種投資的高增長對中長期宏觀經濟穩定增長卻是一個很大的隱患。因此,要控制當前投資增長過快的局面,應大力調整優化投資結構。
產業結構理論強調經濟的發展是與一定的經濟結構相適應的,而且經濟的發展也需要不斷調整產業結構,使產業結構能夠適應各個時期的經濟發展。對于我國民營企業而言,既然產業結構的矛盾日益凸顯,已逐漸成為發展的障礙,因此,要想進一步健康地持續地發展,就必須要對當前的產業結構進行適度的調整,使民營企業的產業結構適應新時期的民營企業的經濟發展。
二、產業結構調整的數量分析
產業結構作為一國經濟的基石,其變動總是和經濟的發展聯系在一起的,經濟增長也是與一定的產業結構相適應的。前文已經通過對民營企業產業結構的特征的闡述結合民營企業產業結構凸顯出來的矛盾,從理論上分析了我國民營企業要持續健康的發展,必須進行適當地產業結構調整。結合發達國家發展的經驗和我國民營企業發展的趨勢,可以推測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是一種好的思路,但是就規模遞增效應而言,是否應該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是否應該將資本和勞動力向第三產業轉移還有待驗證,下面本文就民營企業的三次產業的資本和勞動力投入與產出進行分析,進一步說明我國的民營企業的產業結構調整是可行的。
本文選取1985年~2004年民營企業的相關數據分析比較民營企業各個產業的資本、勞動力投入貢獻率和各個產業的規模效應,從而分析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的可行性。
1.模型的確立
影響民營企業的產出的因素是非常多的,如:自然資源、勞動、資本、企業家才能等等。鑒于我國民營企業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業或資本密集型產業,勞動力和資本的投入對民營企業的產出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因此本文將選取勞動力和資本兩個要素來加以研究。民營企業產業結構是否需要調整,關鍵在于比較相同的各個產業的要素投入所帶來的產出,也就是各個產業的勞動力和資本對各自產業的貢獻率并判斷各個產業是否處在規模報酬遞增的階段。綜合以上因素,本文將采用柯布-道格拉斯(C~D)生產函數模型分析各個產業的勞動力與資本的投入對各個產業的產出的貢獻率。
柯布-道格拉斯(C-D)生產函數的基本形式如下:
其中表示第i產業第t年的民營企業總產值;A為規模參數,表示第i產業第i年在民營企業中從業人員的總人數;表示第i產業的資本,一般我們用該產業第 年的民營企業投入的總資產來代替,為隨機誤差項。
為方便分析生產要素的投入對各個產業產出的影響,我們通常對上式兩邊去對數,則得到如下形式:
2.數據分析和結論
本文選取1985年~2005年的民營企業的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產出值、資本投入和勞動力投入的相關數據,先進行整理,然后用Eviews軟件對其進行回歸,借此來分析勞動力和資本兩要素的投入對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產出的影響。
根據第二產業的數據,利用Eviews軟件對以上數據進行分析,得到結果如下:
根據表中第三產業的數據,利用Eviews軟件對以上數據進行分析,得到結果如下:
從以上的兩個Eviews軟件分析結果我們可以看到,回歸的效果都比較好,可以認為已經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用該C-D生產函數來分析民營企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中要素投入與產出之間的關系得出的結論是可信的。
從以上得到的計量經濟模型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比較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的分析結果,, 說明了勞動力和資本在不同產業中的作用不同,第三產業主要是服務行業,對勞動力的素質要求相對簡單,因此增加勞動力就可以帶來較多的產出,而第二產業主要為制造加工業,需要較高層次的有技術的熟練勞動者,因而加大勞動力的投入并沒辦法達到象第三產業一樣多的產出。因此,在現階段,為更有效率的推動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鼓勵勞動力向第三產業轉移是有必要的。,說明在現階段,民營企業將資本投入到第二產業仍然可以帶來很高的產出,但是資本的投入所帶來的第三產業的產出相比較相同資本投入到第二產業所帶來的產出相差并不是太大,而且從分析表中還可以看到,的值非常接近于1,但是比1略小,鑒于模型存在的誤差,基本可以認為民營企業的第二產業目前處于規模報酬不變的階段,但是有規模報酬遞減的趨勢;而的值相比較1而言非常接近但略大一點,基本可以認為我國民營企業的第三產業正處于規模報酬不變階段但是有規模報酬遞增的趨勢,也就是說將資本和勞動力投入到第三產業相比較投入到第二產業會帶來較高的回報。因此,從模型分析結果上可以認為將資本和勞動力有計劃的向第三產業轉移對我國民營企業的發展是可行的。
三、民營企業產業結構調整的若干建議
從前文中計量模型分析的結果可以看到,我國民營企業的第二產業已呈現出規模報酬遞減的跡象,這就不難解釋目前我國民營企業已經受到產能過剩問題的困擾,加上我國民營企業進入的產業大多都是勞動力和資本大量投入的粗放型經濟,是以資源的高消耗、高投入分不開的,這種高消耗、高投入只能帶來了短期的經濟的快速增長,要使得我國民營企業能做得更大更久,就必須正視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的協調。另外,模型分析結果表明,我國民營企業的第三產業仍處于規模報酬遞增階段,加大第三產業的投入將會帶來更多的產值回報,而且第三產業的部門主要是服務部門,對勞動力的技能要求較第二產業要低,吸納的就業人員也較多,因此調整產業結構,不僅可以緩解我國民營企業產能過剩的問題,還可以緩解就業壓力,因此,為確保我國民營企業的健康順利的發展,對現有的產業結構進行適當的調整從理論上說是必要的,從數據上顯示是可行的。本文結合我國的國情提出了以下的政策建議來改善產業結構的矛盾。
1.明確產業發展導向,政府加強對產業結構調整工作的領導
政府要進一步轉變職能,強化服務。譬如說從政府角度講,對那些可競爭的壟斷性和社會公益性產業部門,政府一定要盡快放松規制,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另外,政府還應通過國債、財政貼息、稅收等政策措施,鼓勵民營企業加大技術創新的力度,促使廣大民營企業由過去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價值的粗放經營模式向低耗能、低污染和高附加價值的集約經營模式轉化。
2.扶持重點產業發展,培育產業集群,調整工業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的趨同性導致同行業不同企業間內耗式的低水平競爭,產品檔次質量低,結果導致整個行業衰落,資源浪費。民營企業要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必須盡快實現產業結構的創新。
3.推進企業技術進步,提高企業技術水平,力抓技術結構的調整
當前,民營企業大多技術創新能力低,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要使企業的發展立于不敗之地,必須提高企業技術水平。
4.鼓勵和引導第三產業的發展,大力發展服務業
首先,相對而言,民營企業進入服務業的壁壘較低。其次,金融、保險、法律、咨詢信息、物流、會計等服務業的發展也有利于降低農業、制造業的運輸成本和交易費用、保證正常的生產秩序、創造更好的經營環境、增進專業分工協作、創造新的部門,提高整個國民經濟效率和產業國際競爭力。第三,大力發展服務業,還可以增加就業崗位,緩解就業壓力。特別是對外勞務輸出、承包工程、國際運輸等服務出口可以增加就業機會和創匯,經驗表明,服務業的新增就業率比第二產業超過一倍以上。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