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是指勞動者依法享有的工資報酬、社會保險福利以及在勞動安全衛生等各方面的權益。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的保障,主要在《勞動法》及相關的法律、法規中予以規范。在2006年8月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中,也充分體現了在企業破產時對勞動者權益的保護。下面予以簡單分析:
一、在總則中對勞動者權益保護的規定
《企業破產法》第一條規定其立法宗旨是規范企業破產程序,公平清理債權債務,保護債權人和債務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但在第六條中又明確規定人民法院審理破產案件,應當依法保障企業職工的合法權益。因此可以說《企業破產法》是非常重視對勞動者權益的保護的。
二、在分則中對勞動者權益保護的規定
在總則中規定依法保障企業職工的合法權益,是法院審理企業破產時的一項義務。因此分則中的規定實際是對總則第六條的具體落實。
1.在破產申請階段。破產申請可由債務人或債權人向人民法院提出。根據《企業破產法》第八條、第十一條的規定,債務人提出破產申請的應當向人民法院提交企業職工安置預案以及職工工資的支付和社會保險費用的繳納情況;債權人提出申請的,人民法院向債務人送達受理裁定后,債務人應當在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交職工工資的支付和社會保險費用的繳納情況。此種規定可以使法院在受理階段充分了解破產企業對企業破產時職工安置預案情況以及職工工資的支付和社會保險費用的繳納情況。
2.在債權申報階段。根據《企業破產法》第四十八條的規定,債權人應當在人民法院確定的債權申報期限內向管理人申報債權,但債務人所欠職工的工資和醫療、傷殘補助、撫恤費用,所欠的應當劃入職工個人賬戶的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費用,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支付給職工的補償金,不必申報,由管理人調查后列出清單并予以公示。職工對清單記載有異議的,可以要求管理人更正;管理人不予更正的,職工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債權的申報是一項法律行為,債權人應在法院規定的申報期內申報,否則逾期以自動放棄處理。企業效益不好,很多職工處于待崗狀態,有些人到外地打工,企業職工作為債權人有可能不知道企業進入破產狀態,在債權申報期內未向法院申報債權,這樣就有可能產生失權。債務人所欠職工的工資和醫療、傷殘補助、撫恤費用等形成的債權跟一般債權性質是有所不同的,因此,在新修訂的《企業破產法》中明確規定:此種債權不必申報,一是職工作為債權人不用擔心因申報不及時產生失權的問題;二是大大減輕了因職工單個申報法院債權統計的負擔。
3.債權人委員會的組成。債權人會議是由向法院申報債權的全體債權人組成的決議和監督機構。它是全體債權人表達意思的機關,是債權人行使債權和破產參與權的最高決議機構;它有權對破產程序中的重整、和解和清算諸環節進行監督。《企業破產法》第五十九條規定,債權人會議應當有債務人的職工和工會的代表參加,對有關事項發表意見。第六十七條還規定債權人會議可以決定設立債權人委員會。債權人委員會由債權人會議選任的債權人代表和一名債務人的職工代表或者工會代表組成。從上述規定可以看出,職工不僅具有作為一般債權人,而且有別于一般債權人對破產程序進行監督,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特殊地位。
4.勞動債權清償順序的優先。勞動債權是指勞動者基于勞動關系而對用人單位享有的各種請求權,如工資、各種非工資形式的報酬、福利等,其具體范圍各國有不同規定。根據第一百一十三條的規定,我國《企業破產法》中的勞動債權是指:破產人所欠職工的工資和醫療、傷殘補助、撫恤費用,所欠的應當劃入職工個人賬戶的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費用,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支付給職工的補償金。但問題在于該條中未明確指明工資的范圍標準,破產人所欠職工工資是否包括所未償付的一切工資,還是僅指破產案件受理前一定期限內所發生的工資,如美國破產法中規定雇員的工資及其他勞務報酬的范疇,僅限于破產申請提出前九十天內發生的數額不超過兩千美元的工資。但是從我國的國情出發,這里適合作擴大解釋,即指破產人所欠職工的全部工資,只有這樣才能充分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因為在我國破產企業拖欠工資不是幾個月的問題,而是幾年的問題,象美國的“破產申請提出前九十天內發生的數額”這一規定不適合中國的國情,不利于對勞動者權益的保障。
在破產清算程序中,清償順序的先后至關重要,直接影響到各方主體的利益。在舊的破產法中規定勞動債權優于其它的普通債權優先受償。但是在破產實務中,企業財產被有財產擔保的債權優先受償后,根本沒有可剩余的財產來清償勞動債權。因此在修訂過程中爭議最大的就在于勞動債權和有財產擔保債權清償順序的先后問題。是優先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還是有財產擔保債權人的利益?
經過激烈討論,立法者最終采取了折衷的辦法,即第一百一十三條規定:在破產清算程序中,破產財產在清償破產費用和共益債務后,優先清償破產企業所欠職工的工資和醫療、傷殘補助、撫恤費用,所欠的應當納入職工個人賬戶的基本養老保險費用、基本醫療保險費用,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支付給職工的補償金。同時,依據本法附則的有關規定,企業破產法施行后,破產人在本法公布之日前所欠職工的工資和醫療、傷殘補助、撫恤費用,所欠的應當劃入職工個人賬戶的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費用,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支付給職工的補償金,依照企業破產法第一百一十三條的規定清償后不足以清償的部分,以企業破產法第一百零九條規定的特定財產優先于對該特定財產享有擔保權的權利人受償。這是因為:對破產法公布之前企業拖欠的職工工資等費用,采取一些特殊措施較為徹底地解決是必要的。由于這部分歷史欠賬已是一個定量,其優先于有擔保的債權受償可能帶來的風險基本上是可預期、可控制的。在破產法公布后,還是按照有財產擔保的債權優先清償。這種清償順序不僅維護了有財產擔保債權人的利益,而且也維護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在實務中有財產擔保債權人主要是銀行等金融機構,如果將有財產擔保債權人的債權劣于勞動債權清償,在企業經營狀況不好時,因銀行等金融機構不敢再給其發放貸款,其他人不敢再與其進行交易,企業被提前宣告死亡,職工也將隨之提前失業,最終損害了企業、勞動者的利益。法的價值在于不是注重要保護哪一方的利益,而是要協調各方利益的均衡。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