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鞍山市的“十一五規劃”中明確提出了“東控、南進、西拓、北調、中疏”的優化城市發展空間的目標,其中“西進”是依托鞍鋼建立鋼鐵產業鏈,形成以鋼鐵產業集群為主的西部工業區,那么,鞍山鋼鐵產業集群建立的模式選擇就成為了理論工作者研究的重點。本文通過對印度班加羅爾軟件集群成功案例的分析,指出了其在形成因素、演進路徑和發展模式上的特征,從而為鞍山鋼鐵產業集群的建立和運行提供思路和對策。
[關鍵詞] 產業集群鋼鐵產業集群社會資本
集群原本是一個自然科學領域的概念,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管理學者將產業的地理集聚現象稱之為產業集群。按照美國學者波特的觀點, 產業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領域中(通常以一個主導產業為核心) , 大量產業聯系密切的企業,以及相關支撐機構在空間上集聚, 并形成強勁、持續競爭優勢的現象。產業集群的形成是專業化分工產業的報酬遞增的一種空間表現形式。分工的深化促進了企業的發展,而企業為了減少交易成本,增加報酬遞增,就越來越多地集聚在一個地區,從而促進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同時,產業集群以其企業規模、降低成本、協作創新的功能,通過縱向專業化分工和橫向經濟協作,提高了交易效率,降低了交易費用,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模式。
一、印度班加羅爾軟件產業集群解析
班加羅爾位于印度南部,人口約330萬,是印度第五大城市。1991年,印度政府在這建立了該國歷史上第一個軟件科技園。在短短的15年中,班加羅爾軟件集群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騰飛,成為了推動印度經濟發展的有利引擎。1992年,班加羅爾的軟件出口僅為150萬美元,而到了2004年則猛增至42億美元,13年內增長了200多倍。班加羅爾軟件園是產業集群的成功典范,業內人士稱之為“亞洲的硅谷”,理論界的學者們已將其作為研究集群經濟的重點和焦點。
1.形成因素
(1)物質基礎豐富、城市設施齊全。班加羅爾早在英國統治的殖民地時代,就已經是一座設施完善的城市了。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其已經是印度的國防工業城市。班加羅爾航空、鐵路、公路交通十分便捷,衛星通訊設備齊全,對外聯系非常方便。由數據顯示,班加羅爾有650所高中,有75所醫院,6個五星級賓館等,教育及醫療設施非常齊全,并且其境內有2500家大大小小的電子企業,大約有近萬名工程師集中在班加羅爾工作。優越的投資環境和生活環境,以及人文環境使其稱為印度的投資樂土。
(2)頗具實力的科研力量。軟件行業是一個知識密集型的產業,屬于高新技術產業,需要有強有力的知識基礎和科研環境。而班加羅爾所處的地域正是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集中地。其境內有7所大學、28個研究所、292所高等專科學校,其中創辦于1898年的印度理學院現是一所致招收博士、碩士的研究生院。較高的教育水平和大量的人才匯聚是班加羅爾具備發展以信息產業為核心、以出口為導向的高科技城市的條件。
2.演進路徑
班加羅爾的崛起仿佛是在不知不覺中發生的,但研究其發生發展的過程,筆者發現社會資本和政府扶持在其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1)社會資本的聯結和催化作用。社會資本是指集群中的企業同其他企業、政府部門、大學、科研機構等部門之間的相互聯系,具體表現為集群內部的規范、信任與合作、知識的流動機制,以及自增強的社會網絡。在班加羅爾的產業集群中,社會資本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比如班加羅爾軟件企業之間互相合作、共同開發軟件,誠信守約是起碼的游戲規則。同時軟件工程師們有種普遍的認識:信任是培育集群內部組織之間關系的粘合劑。同時軟件業屬于知識密集型行業,知識的流動效率高低與否是其成功的關鍵因素,印度崇尚共享知識的集體主義文化,軟件工程師們樂于向他人傳遞知識。正是這種以“信任、合作、知識流動”為主要特征的社會資本加速了班加羅爾產業集群的發展。
(2)政府對產業集群的扶持。印度軟件業的成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歸功于印度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從甘地、拉奧、到瓦杰帕伊,印度三任總理都奉行積極支持信息產業發展的方針。這些政策主要包括:財力上的支持、創造開放的科研環境、注重人才的培養、創造平穩的法律環境等。
3.發展模式:創新發展模式
班加羅爾軟件園采用的創新發展模式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其創新模式主要包括網絡創新、環境創新和技術學習機制的創新。
(1)網絡創新。在網絡創新中的縱向結構模式中,班加羅爾的軟件產業起初將自己定位于軟件價值聯的中間環節,隨著創新能力的進一步增強,開始向全系列軟件外包繼承方案和定制開發大型企業級應用軟件過度;在橫向結構模式中,班加羅爾軟件園非常注重企業主體同大學和科研機構之間的有機聯系,非常注重企業同產業集群支持機構之間的有機聯系。
(2)環境創新。環境創新主要體現在對班加羅爾軟件園開發建設的投入較多。例如政府興建了高速傳輸數據的微波通訊網絡,并以優惠的價格為企業提供廠房、辦公樓、水、電等基礎設施。同時印度政府先后成立了國家信息技術與軟件發展委員會和信息產業部,在稅收、財政、貸款方面提供了特殊的優惠。
(3)技術學習機制創新。技術學習機制的創新主要體現在“聯盟學習”和“導師制”學習上。“聯盟學習”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構成產業價值鏈上不同生產環節的成員企業之間所進行的技術和組織的學習過程;二是不同生產環節中的同行企業以技術聯盟或合作研發等形式以及企業同大學和科研機構、支持機構之間進行技術合作或培訓的學習過程。“導師制”學習方式是隱性知識傳承的途徑,其有效運行加速了專門技能和隱性知識在班加羅爾軟件集群內的擴散和共享。
二、鞍山經濟發展現狀
鞍山是全國著名的老工業基地,也是遼寧老工業基地建設的重點,由于其在建國之初對國民經濟發展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其一直成為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焦點和重點,所以,鞍山問題解決了,也就給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改革提出了有效模型,而產業集群正是解決鞍山問題的絕好出路。按照市政府關于“要將鞍山西部建設成為工業集聚區”的指示精神,借鑒產業集群的發展模式,借助沈大高速公路,大力加強西部路網建設,充分利用現有工業基礎設施,依托鞍鋼,將達道灣工業區、寧遠工業區和騰鰲經濟開發區有機整合,建設成為交通便捷、信息通暢、門類齊全、資源配置合理的產業集聚區。其主導產業定位為冶金、機械、精品板材和建材。這是產業集群模式在鞍山經濟發展中的實際應用,筆者在考察鞍山經濟格局和現狀的基礎上,發現存在以下幾個因素影響著鞍山產業集群發展的速度和質量。
1.在原有的經濟模式中,國有企業占主導地位
鞍山原有的企業聚集群落,到目前為止仍然主要是國有獨資企業或國有資本絕對控股企業。從數量上看,2004年底,鞍山擁有工業649個,其中國有控股企業87家,國有企業75家,集體企業182家,三者合計占企業總數的53%;從工業總產值上看,鞍山工業總產值按當年價格計算是8186323萬元,其中國有企業是4823366萬元,集體企業是1142160萬元,總計占總產值的72.87%,所以,國有企業在鞍山工業中依然占據著主導地位。
2.新興的產業集群中,民營資本占主導地位
這種狀況在遼寧省非常普遍,例如寬甸硼海鎮的硼礦開采企業,大石橋的生產鎂制品的企業,佟二堡的生產皮裝和皮具的企業,從企業組織形式上看主要是業主制企業和家族制企業。鞍山也是如此,例如西柳的服裝生產和批發企業等,在工業企業中,寶德軋鋼廠、生產汽車板材的衡業集團均屬于民營企業。
3.產業集群仍處于低級的發展階段
這主要表現在產品的檔次不高、技術含量比較低、多數屬于勞動密集型企業, 低價競爭時有發生, 在縣域經濟發展中尚未占到主導地位; 企業集群在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工業轉移過程中所起的作用還不夠,市場化程度不高。
三、班加羅爾的經驗對鞍山的啟示
鞍山工業無論從技術、能源還是人才貯備上,都有一定的優勢,選定具有一定比較優勢的鋼鐵產業作為主導產業,由政府引導,結合國有企業改制重組、工業區的調整、招商引資等方式,圍繞主導產業將一些相關企業逐步集中到某一特定區域內,加以一定的政策扶持,快速培育與發展一些具有競爭優勢的鋼鐵產業集群。令人遺憾的是,由于我國的產業集群的理論與時間均處于摸索和萌芽階段,所以,鞍山產業集群發展的規模和路徑都差強人意。當務之急就是借鑒世界先進經驗,雖然班加羅爾軟件產業與鋼鐵產業有較大區別,但班加羅爾軟件集群的形成機制、演進路徑和發展模式對鞍山產業集群的發展仍然具有較強的借鑒意義。1.注重發揮高等學校的作用
班加羅爾軟件園是被高等學校所包圍的高等學校,以及各大科研機構對其快速發展提供了知識支持,這一現象隨處可見,比如美國加州的硅谷處于斯坦福大學附近;在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是圍繞麻省理工學院周圍的。在南部地區,是圍繞在杜克大學和北卡羅本納大學周圍。所以,在鞍山產業集群的構建中,我們應該注重發揮鋼鐵學院、東北大學、阜新礦院的高校所具有的科技優勢。到2004年底,鞍山擁有高等學校2所,中等專業學校5所,技工學校12所,其中遼寧科技大學,即原來的鞍山鋼鐵學院原隸屬于冶金工業部,是我國較早組建的冶金高校之一;學校有本科專業35個,高職專業23個,碩士點30個、博士點2個,有同等學力在職人員申請碩士學位授予權和工程碩士授予權,有省部級重點學科3個、重點實驗室3個、重點工程技術中心2個、中小企業服務中心1個和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基地2個。另外,學校還聘請了10余名包括兩院院士在內的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為特聘教授。學校始終堅持并弘揚“立足冶金,注重實踐,堅持產學研相結合,培養扎根基層的應用型人才”的辦學特色,辦學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為鞍山鋼鐵產業集群的發展提供了較強的科研和人才支撐。
2.加強外部環境建設,為產業集群的發展提供物質基礎
從班加羅爾的成功經驗我們可以看到:豐富的物質基礎和齊全的城市設施是其成功的基礎因素,所以,鞍山的市政建設和城市建設非常重要。但令人遺憾的事,鞍山雖然是一個自然資源稟賦比較豐裕的地區, 同時又是一個在計劃經濟時期建立起來的老工業基地,但由于歷史的原因,鞍山在外部環境的建設上相對落后,如人均擁有道路面積8.13平方米,人均住宅建筑面積19.44平方米,投資環境的落后阻礙了產業集群的形成與發展。
3.加強企業誠信意識教育,發揮社會資本的聯結作用
誠信意識淡薄是我國企業的通病,由原來的計劃經濟體制到現在的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始終都沒有給“誠信、合作、知識流動”的經營方式提供土壤,這是我國企業誠信意識較差的主要原因,鞍山也是如此。例如在工業企業內,像技術技能和經驗等這些隱性知識的傳遞往往是通過“傳幫帶”的機制實現的,但這種機制現在已經流于形式。所以加強誠信教育,建立起以“誠信與合作”為主要特征的社會資本,這是鞍山產業集群發展之路的重中之重。
4.政府因勢利導,促成產業集群的形成
產業集群有一定的自發性和自組織性,但其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發展過程當中,政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一結論由班加羅爾的成功就可見一斑。所以,在鞍山產業集群發展過程中,政府應該審時度勢、因勢利導,為其發展創造更好的人文環境、投資環境、法律環境和物資環境。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