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巨大成績,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但同時,經濟的發展也給資源和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尤其在一些生態脆弱地區,這種人與自然的矛盾顯得尤為突出。本文就白城市如何合理利用生態資源,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提出如下想法,以求共識。
一、突出區域特點,發揮地方優勢
白城市地處吉林省的西北部,松嫩平原西端,科爾沁草原東緣,大興安嶺山前的沖積平原,地下水資源極為豐富。為我市經濟、生態環保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并有著廣闊的開發前景。
1.豐沛的地下水和眾多的湖泡。白城市水資源總量為23.17億立方米。其中地下水天然資源儲量就占20.83億立方米。境內有大湖泡119座,水面面積302960公頃。有洮兒河,境內流長286公里,流域面積9595平方公里。有嫩江,境內流長168公里。此外還有蛟河、那金河、呼爾達河、霍林河、額木太河、文牛格尺河、二龍濤河等。這些充足的水源不僅滿足了人們生產生活的需要,為養殖業、蘆葦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生產條件。而且,構成了白城市特有的草原濕地景觀。
2.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和充足的土地資源。雨熱同季,為農業生產提供了良好條件,光熱較充足,是建立太陽能電站和風力發電站的良好基地。降水較少,無霜期平均134天。可滿足牧業或耗水量少的作物的生長。
土地資源極為豐富,土地面積達3907萬畝,人均19.7萬畝,是全省人均占有土地的1.79倍,是全國人均占有土地的1.66倍。耕地面積1260萬畝,人均占有耕地6.13畝,分別是全省、全國人均占有耕地的1.64倍和3.2倍。土質自然類型有利于農、林、牧、漁、副業綜合開發利用。
3.遼闊的草原和優良的牧場。草原面積590220公頃,草場飼用植物種類繁多,據查現有93科724種,是發展畜牧業生產的良好基地、還有大沁塔拉草原,土質肥沃,地下水充足,被稱為白城草原中的一顆明珠。這些資源都為大力發展畜牧業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4.多民族聚居,適于發展大農業。全市是有漢、蒙、滿、回等二十多個民族。人口分布平均每平方公里77人,大大低于全省每平方公里137人和全國每平方公里127人。人均占有土地和水源資源多,發展潛力大,適于發展牧業、林業、種植業、水產業、農產品加工于一體的大農業。
二、注重深度開發,發展多種產業
白城市水資源顯得尤為珍貴,開展水資源的綜合利用,發展節水型產業應是本市努力的方向。結合本區特點,可開展下列產業。
1.西部大力發展水源涵養、防風固沙林。白城市地形西高東低、西北部為大興安嶺東麓的褶皺地帶,海拔300米至660米,地勢最高;西部、西南部處于松花江、遼河分水嶺上,廣泛分布著大大小小的沙崗、沙壟,海拔180米~210米,是一塊潛育化沙漠區;而中部、東部為低洼的平原。河流自西向中部、東部流動,西北、西部、西南部顯然最易發生水土流失,是生態脆弱區,水源涵養區,應大力開展植樹造林,保護生態,為中、東部提供生態屏障,提供不竭的水源。
2.中、東部重點發展畜牧業。在我國當前糧食穩定的條件下,宜加快本市退耕還林、退耕還牧、退耕還湖、恢復濕地的步伐,實現農業產業結構向以牧、漁為主的方向發展,盡早實現吉林省林(東部)農(中部)牧(西部)的大農業分工,和諧人類社會與自然系統的關系,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社會效益。
3.水源較好的部分地區,適當發展雜糧、豆和水稻的生產。由于本市總人口已近200萬人,又以漢族人口居多,糧食生產完全靠區外調進對本市經濟發展是不利的,糧食生產應具有一定的保障能力,且白城市人均占有土地、耕地多,還有相當多的鹽堿化土地,宜發展水稻和雜糧、豆生產,而且對改良土壤有較大作用,應適當發展,但不宜過度發展。
三、注重整體效益,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突出區域特色
要以市場為導向,結合本市資源特點發展綠色食品的生產,如雜糧、豆果菜的生產,把畜牧、種植、林業與牧業緊密結合,發展“稻基魚塘”、“菜基魚塘”、“果基魚塘”等生態農業模式。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使產業鏈前后延伸,形成以林、牧、農產品為中心,聯系為其生產服務的第三產業部門,如交通、信息、商貿等部門,形成聯系緊密,結構完整,穩定度高的產業鏈和產業網。
四、注重環保,堅持合理利用
白城市有世界A 級濕地向海自然保護區,還有莫莫格自然保護區,因此保護責任大于開發。白城市又是吉林省西部生態屏障,“三北”防護林重點建設地區之一。因此只有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適度開發,才是本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必由之路。具體措施:
1.必須保證向海、莫莫格的潔凈用水。努力擴大其上游的水庫蓄水能力,提高河流上游森林覆蓋率,保證向海、莫莫格濕地的常年用水。
2.大力發展舍飼畜牧業,在水源較好地區建立“草庫倫”。這有利于草原恢復,提高牲畜出欄率、商品率,降低蒸發量。增加水保能力,利于生態建設。
3積極引種適合本地區條件的速生豐產的飼草和葉、莖等可做飼料的耐旱樹種。如燕麥、墨西哥玉米、紫花苜蓿、槐樹等飼草作物和樹種的引種,可以在不增加耕地的前提下增加飼草來源和總量,減輕經濟發展對環境的壓力,在發展的同時逐步改善環境。
4.合理發展生態旅游業。白城市生態旅游資源十分豐富,主要有:世界A級濕地——向海自然保護區,這里有湖泊水域、蒲草葦蕩、沼澤草原、沙丘黃榆等多樣性原始生態景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莫莫格,是世界珍禽丹頂鶴和多種鳥類的繁殖地,各種生物區系互相滲透,構成了奇特的生態環境。湖泊泡澤密布,江河縱橫期間,草原肥美豐饒,加上恬靜的農家生活、豪放的蒙古族風情,構成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畫卷。隨著人口的增長,資源消耗速率的加大,環境負荷的不斷加重,社會越來越重視環境的恢復和建設,通過生態旅游,可以使旅游者在游覽、觀光的同時,親身體驗良好的生態環境給人們帶來的益處,同時會更好地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