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建設創新型國家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目標和任務之一。要建設創新型國家就要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而創新型企業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創新型企業是以創新為己任和生命的企業,所以,創新型企業具有與一般企業不同的許多特點。創新型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要源泉,是活躍科技市場的基本力量,是科學技術向生產力轉化的重要橋梁。
[關鍵詞] 自主創新創新型企業創新型國家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將“全社會創造活力顯著增強,創新型國家基本建成”納入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目標和任務之中。在將要構建的國家創新體系中,企業是創新的主體,而創新型企業是創新的重要力量,是未來產業發展的主角。
一、創新型企業的特點
1.創新型企業的概念
對于創新型企業各國使用不同的名稱。在美國稱之為“技術密集型新生企業”(New Technology-Based Firm:NTBF)。在日本把研發費用高于銷售額3%以上的中小企業稱之為“風險企業”(Venture Business)。在韓國也把研發費用占銷售額一定比例以上(對不同行業規定了不同的比例,一般在5%~6%之間)的企業、生產創意型產品的企業和以技術開發為主業的企業統稱為“風險企業”(Venture Business)。
盡管稱謂各有不同但卻有共同的內涵,即以小規模資金、技術密集型、高成長和高風險為共同特點。所以,創新型企業生存的條件如下:
(1)要有開發新技術和新產品的能力。
(2)在市場需求和技術變化具有不確定性的今天,要有應變能力。
(3)為了克服中小企業資源有限的弱點,要積極謀求戰略聯盟和專業化。
(4)要有經過檢驗的收益模式。
(5)科技型中小企業經不起失敗,所以要有應付突發事件的應急計劃。
(6)要采用高科技市場營銷戰略(Technology Adoption Life Cycle:Chasm理論的應用)。
2.創新型企業的特點
(1)科技特征。創新型企業創辦者多數是科技人員出身,具有較高的素質和敢為人先的改革精神,并具有率領企業在國內外市場開拓進取的膽識和魄力,他們是企業迅速崛起的重要條件。從業人員結構,以科技人員為主體,其中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科技人員占職工總數的比例不低于30%,在一些知識密集、技術密集地區,科技人員超過50%,直接從事研究開發的科技人員占職工總數的10%以上。
創新型企業以高新技術及其產品的研制、開發、生產、銷售和服務為己任。其技術領域涉及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機電一體化、新材料、節能環保技術等。
創新型企業的產品附加值高于傳統產業,研究與開發投入比例較高,企業每年用于高新技術產品研究開發的經費不低于銷售額的3%。
(2)經濟特征。創新型企業是市場經濟的率先探索者和實踐者,它們始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使產業發展與科技活動緊密結合并較好地解決了科技與經濟相脫節的難題。創新型企業始終以科技成果商品化、產業化為目標,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創新型企業創新成本和效率優于大企業,他們的創新成本很低,在更大程度上它們更依賴于高水平的專業知識。
(3)規模特征。創新型企業一般趨向小型化,從業人員少則幾人、幾十人,大多數在100人左右,規模較大的也在500人以下。據對6500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統計,平均每個企業從業人員48人,資產規模絕大多數在千萬元以下。企業組織結構一般較精煉,管理機構簡單,管理層次簡便快捷,領導層精干靈活,因事設崗,一人多崗,為協調相關職能提供了前提條件,有利于對創新創意迅速做出決策。他們靈活簡便的工作作風也有利于創新工作的開展。
(4)機制特征。在發展實踐中形成了別具特色的運行機制體系:創造物質財富、講求精神文明的動力機制;堅持自主開發、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技術創新機制;政企分開、獨立自主的決策機制;技工貿相結合、以市場為導向的經營機制;同效益效率掛鉤、按貢獻大小分配的分配機制;自我積累、自我約束的行為機制;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等。
二、創新型企業的創新方式
創新型企業在創業之初,大部分企業既不具備與其它企業在已有市場上競爭所必需的資本優勢,也難以從政府部門獲得資金支持。唯一具備的優勢就是掌握有一項或幾項科研成果和所擁有的研發人才。因此幾乎所有的企業都把發展出路選擇在利用科技優勢開拓新的市場上,即在資本市場不發達的情況下,利用領先的科技優勢獲取經濟效益。在技術創新方式上,主要是通過對國外技術的模仿及二次開發、科技知識的商業進入、科技成果的二次開發和商業化等方式進行。
1.國外技術的模仿及二次開發
這是創新型企業創業時的主要創新方式之一,企業利用國內外市場的技術差距,依靠國家政策和國際交流合作機會等獨特的優勢條件,從國外引進技術產品,并進一步消化吸收和改進,使之適合中國市場的需要。
2.科技知識的商業進入
企業主要通過科技知識的貿易運用和科技知識服務性應用來實現。貿易運用是靠創業者們所具有的某行業知識及信息上的優勢或專業領域的技能開展活動;服務性應用是創業者們運用在科研機構多年的科研積累及訓練,能得心應手地并比他人高明地運用這種知識和技能,為工業部門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創造了獨特的技術服務市場,有效地積累資金。
3.科技成果的二次開發和商業化,主要通過自主科技成果產品化及二次開發完成
(1)主要表現為產品自主創新。由于創新型企業大多是從科研機構中分離出來的實體或由科研機構中分離出來的人員創辦的,這些科研機構在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沉淀了大量的科技成果。因此企業的許多產品都是這些科技人員直接拿到市場或花很小的代價完成改進完善,即二次開發,然后迅速進入市場。由于企業主要利用了創業前已有的成果或科研積累,二次開發僅付出了較小的代價,因此創新型企業能夠在發展初期以很小的投入獲得較高的收益,從而迅速發展起來。
(2)同時也表現為技術有償轉讓。科技人員把自己或本單位內的科研成果通過公司的市場化包裝或改良,再以轉讓或合作的方式賣給用戶,通過技術有償轉讓的方式,實現其獲取經濟效益的目標。
三、創新型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
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實踐表明,創新型企業對提供較先進的產品和服務、推動技術進步、擴大就業和提高國家經濟競爭力具有重要貢獻。特別是在知識經濟時代,創新型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戰略地位日益顯著。在以大規模生產為特點的傳統經濟時代,大企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力軍,而在知識經濟時代這種狀況開始發生變化,大企業的優勢逐漸減弱,而中小企業尤其是創新型企業的優勢逐漸顯露出來。最為典型的例子是亞洲金融風暴結束了韓國的財閥經濟時代,之后迎來了創新型企業時代。在我國,創新型企業的地位和作用也將日益提高。
1.創新型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要源泉
創新型企業沒有規模經濟和資金雄厚的優勢,較弱的自身實力和激烈競爭的市場決定了它們必須不斷通過各種方式進行創新,并及時將這些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以維持其生存和發展。技術創新是創新型企業的基本特征之一,它從一誕生就是以科技成果轉化為主要目的,在成長過程中,科技型中小企業探索出以市場為導向、技工貿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的技術創新模式,進行了成功的技術創新。
2.創新型企業是活躍科技市場的基本力量
創新型企業雖然資金不足,但機制靈活,富于創新,可以發揮貼近市場的優勢,活躍在競爭十分激烈并快速變化的市場機制最鮮明最靈活的領域。
3.創新型企業是科學技術向生產力轉化的重要橋梁
研究表明,創新型企業是科技成果轉化的主體,與大公司相比,小企業技術成果轉化比較快。大企業為了維護既得市場利益,常常把技術作為儲備,有計劃地拖延技術轉化周期和延長占有時間,因此在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化方面帶有先天的惰性。從我國近十年的科技體制改革的歷史看,創新型企業實際上擔負了向市場傳播和普及高新技術和高科技產品的責任。
4.創新型企業技術創新具有很高的效率
來自歐洲的一份調查表明,中小企業用于研究與開發的單位投入所產生的新產品數是大企業的3.5倍。美國大企業的RD經費有26%來自聯邦政府的資助,而中小企業僅占11%,但中小企業卻創造出美國50%以上的創新成果。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