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幾年來,企業的社會責任問題逐漸成為現代企業管理的熱點問題。伴隨著資源的日益緊張、環境的不斷惡化、市場競爭的加劇和人本管理的思潮,社會要求企業承擔更多責任的呼聲越來越高。有鑒于此,本文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基本內涵和現代企業為什么要承擔社會責任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并就現代企業如何承擔社會責任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 現代企業企業社會責任現實依據政策建議 和諧經營
現代企業是市場經濟的細胞,企業是否健康經營直接影響到市場經濟整體組織功能的正常發揮,從而影響到整個經濟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因此,構建和諧企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目前,企業的社會責任問題越來越受到企業界和管理學界的重視,特別是近些年來一系列著名公司的各種丑聞,如安然和安達信的財務問題、雀巢奶粉碘超標事件、寶潔SK-Ⅱ化妝品被查出含有違禁的重金屬成分等等的曝光,企業社會責任的問題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本文試圖對上述的問題作一些粗淺的分析,從而說明現代企業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和諧經營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一、理論回顧
一直以來,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的問題主要存在兩種觀點:純經濟觀點和社會經濟觀點。純經濟觀認為,管理者的惟一責任就是追求企業利潤最大化。持這種觀點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他認為,當今的大多數公司經理都是職業管理者,他們的主要責任就是最大限度地滿足股東的利益,增加企業利潤。在他看來,當管理者自行決定將公司資源用于“社會利益”時,則要么損害股東利益,要么損害員工利益或者損害顧客等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從而導致“企業利益”的損失。除此之外,弗里德曼還認為,職業管理者往往缺乏處理社會問題的技能,因此,他們最好專注于企業的經濟問題,至于“社會應該怎樣”應該由選舉出來的政治代表決定。
社會經濟觀認為,管理者的社會責任不僅僅是追求企業利潤最大化,而且還要保護和增進社會福利。具有代表性的理論主要有利益相關者理論和社會契約理論。利益相關者理論認為,企業是其利益相關者相互關系的聯結,它通過各種顯性契約和隱性契約來規范其利益相關者的責任和義務,并將剩余索取權與剩余控制權在企業物質資本所有者和人力資本所有者之間進行非均衡地、分散、對稱分布,進而為其利益相關者和社會有效地創造財富。利益相關者理論為企業社會責任奠定了理論基礎,明確指出企業的目標不僅只是股東利益最大化,還要為債權人、員工、經營者、供應商、顧客、所在地的政府部門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服務。社會契約理論指出企業不僅有義務承擔經濟責任和法律責任,而且還要承擔更加廣泛的道德責任和社會責任。以唐納森(Donaldson)為代表的學者們認為,企業功能的基礎在于社會契約,企業作為特定社會中的一員,被賦予了存在和經營的權利,因而也理應有義務對社會負責,即在任何環境下企業都應該自覺主動地適應社會預期的變化,承擔其負有的社會責任。
由于研究分析所選擇的時間框架不同,純經濟觀和社會經濟觀對于企業社會責任問題的看法存在明顯的差別。筆者認為,現代企業的經營環境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外部生存的壓力和企業自身發展的需求迫使企業必須主動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就是指企業在追求經濟利潤的過程中,必須為股東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服務,同時還要積極參與解決社會問題,具體來說就是對股東利益負責、善意對待員工、滿足消費者需求、搞好社區關系、服從政府管理、保護自然環境,以及積極慈善捐助、熱心公益事業和保護弱勢群體等等,最終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
二、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現狀和依據
1.我國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現實狀況
目前,我國企業社會責任的問題出現兩極分化的趨勢。一方面,公有制領域中企業辦社會的現象仍然存在;另一方面,某些企業在經營中表現出來的社會責任問題相當嚴重。總體說來,企業社會責任方面最突出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惟利是圖,散布虛假信息,制假售假,欺騙和坑害消費者。第二,嚴重漠視和侵犯員工的合法利益,壓榨職工收入,拖欠員工工資,安全生產責任事故時有發生。第三,資源浪費嚴重,環境保護意識較差,往往將企業利潤建立在破壞和污染環境的基礎之上。第四,缺乏誠信經營意識,行賄受賄,偷稅漏稅,欺詐蒙騙,侵害國家和人民利益。第五,缺乏社會公民意識,較少考慮社會就業問題,沒有盡到企業在社會保障方面應有的責任,對社會公益事業不聞不問等等。由此可見,中國相當多的企業發展正處在一個急功近利的歷史階段,擺正企業與社會的關系,重視企業的社會責任問題,實現持續穩定地發展成為中國企業必須認真面對的重要課題。
2.國內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現實依據
企業主動承擔和履行社會責任是我國企業全球化和現代化的現實要求,具體表現在:
第一,企業社會責任是現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面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種種矛盾問題,如:能源與原材料短缺、資源浪費巨大、環境污染加重、人口、就業和社會保障問題突出,以及貧富差距、城鄉差距和東西部發展差距進一步擴大等等,黨和國家從大局出發,審時度勢,提出了樹立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統籌兼顧、協調發展,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宏偉目標。為此,我國企業必須主動承擔和履行社會責任,守法經營、誠信經營、和諧經營,走社會主義新型工業化的發展道路,決不重蹈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覆轍,在積極發展自身的同時也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第二,企業社會責任是現代世界發展的潮流。1997年美國經濟優先權委員會現改名為“社會責任國際”(SAI)咨詢委員會制定了世界上第一個可用于第三方認證的企業社會責任標準SA8000(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 International Standard)。SA8000標準是以《國際勞工組織憲章》、《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和《世界人權宣言》等13個國際公約為依據起草形成的,出臺以后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重視。著名的《財富》和《福布斯》雜志把社會責任列為大企業集團排名的記分標準之一。近年來,SA8000標準成為了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又一個非關稅壁壘,變相提高了發展中國家出口產品的生產成本。當然,也必須看到SA8000標準在濫用童工、勞動報酬、安全衛生、工作時間等方面對企業提出的勞動保障、人權保障和管理系統的要求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因此,無論從現實還是長遠的角度,我國企業都應主動承擔起社會責任,積極取得SA8000標準的認證。它已經成為我國企業進入跨國公司供應鏈或產業鏈,以及產品出口發達國家的一個重要的“通行證”。
第三,企業社會責任是現代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基礎。我國企業現有的國際競爭優勢與企業社會責任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國在國際貿易中的主要競爭優勢是低成本的價格優勢,而這種優勢主要是通過低廉的人力資本獲得的,具體的表現就是支付較低的工資、延長勞動時間,以及提供較差的工作環境等等。解決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就在于企業要主動出擊,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而形成新的核心競爭力——責任競爭力。責任競爭力的實質是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專業優勢的融合,兩者緊密聯系、相輔相成,不斷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使企業在獲得旺盛生命力的同時也展示了良好的社會形象。
第四,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危機管理的根本問題。前文中提到最近一些甚至是著名的大公司紛紛出事,究竟是何原因呢?如何有效防范和管理企業的經營危機呢?首先,筆者認為很多企業缺乏誠信意識,提供不合格的產品或服務是造成企業危機的根本原因。其次,妥善解決危機并重塑企業形象,不僅需要良好的危機管理能力,更要求管理者誠信的經營意識和負責任的行動。例如,在2004 年11 月“巨能鈣雙氧水”事件中,巨能公司面對危機,迅速采取了公關措施,包括舉辦新聞發布會、主動與媒體溝通、公司高層頻頻在媒體中露面等等,從危機管理的流程上看,巨能公司做到了反應迅速,舉措有條不紊。可是,巨能公司在整個危機中卻忘記了最根本的——企業社會責任。一系列無社會責任行為:狀告媒體、強詞辯解、譴責競爭對手、回避問題等等,激起了媒體和消費者的不滿,導致了事態的進一步惡化,最終損失慘重并永遠失去了消費者的信任。因此,承擔責任才是企業規避危機、化解危機并成功修復危機最簡單、最有效和最完美的方法。
三、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政策建議
現代企業的社會責任是一個全面的責任體系,在實踐中既要積極引導,更要形成強有力的制度保障,要求政府和企業有效配合、共同努力。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實踐對策:
第一,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為企業社會責任的實現提供制度保障。企業社會責任的實現不能寄希望于企業家的良心發現,其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法制化的進程。因此,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并且加大對企業執法狀況的監督檢查力度,依法對違法違規經營的企業給予嚴厲懲處,從制度上保證企業社會責任的有效實現。
第二,加強輿論監督,為企業社會責任的推行營造社會輿論氛圍。必須看到,在法制建設還不健全,政府職能轉變還不到位的今天,廣大新聞媒體大量的輿論監督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實現發揮著非常積極的作用。正是因為媒體對近年來一些企業違法違規經營行為的頻頻曝光,才引起了社會各界對企業社會責任的普遍重視。媒體的輿論監督不僅規范了許多問題企業的經營行為,同時也教育了其他企業應當具有的社會責任意識,從而在全社會形成一種輿論壓力,促使企業更好地履行應負的社會責任。
第三,企業要樹立起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加強企業文化建設,主動承擔企業社會責任,不斷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企業管理的演變歷史從傳統的經驗管理開始,先后經歷科學管理、行為管理,發展到現在以人為本的文化管理階段。在現代企業經營中,人是組織最重要的資源,企業要樹立起“人本管理”的重要理念,從戰略的高度把企業社會責任變成企業的社會使命,加強企業的文化管理,形成企業的責任競爭力。
第四,企業要制定和完善規章制度,將企業社會責任理念變成企業各級人員的行動準則,并規定相應的考核標準,加強監督管理。從本質上說,企業的行為具體表現出來的就是企業所有人員的共同行為。因此,要將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行動落到實處,就必須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使企業的股東、管理者和員工等等在實際的工作中積極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換句話說,就是在企業各級人員的工作標準中加入相應的社會責任標準,并制定相應的考核辦法和獎懲措施,嚴格監督執行,使社會責任意識在所有企業人員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使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行動在企業的經營活動中經常化、制度化和規范化。
最后,更有意義的是企業自身要進行積極有效的社會創新。也就是說,企業把一項社會問題轉化成新型的有利可圖的發展機會,使企業在解決社會問題,取得社會效益的同時,也能獲得重大的經濟效益。例如,著名的IBM公司在大蕭條時期是一個并不引人注目的小公司,但它針對當時美國社會因衰退引起普遍的恐懼、不安全感和尊嚴的喪失等社會問題,勇敢地向職工提供社會保障,并付給他們固定的薪水而不是計時工資,這一創舉不僅解決了相應的社會問題,而且也為公司網羅了一大批優秀的專業管理人才,為其今后的發展提供了最重要的人才保證。由此可見,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并非是讓企業一味付出責任成本,而不考慮責任收益,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才是企業現實選擇的最佳途徑。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