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旅游是滿足旅游者某些特定需求的行為方式之一。影響旅游行為的因素,一般可以歸納為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針對影響旅游行為的因素,提出了激發旅游動機,推動旅游行為的幾種措施。
[關鍵詞] 旅游行為主觀因素客觀因素動機
旅游行為是指旅游者的行為。其驅動導向的目標,首先是其自身利益的需要。因此,無論人們的動機如何,旅游只是為了滿足某些特定的需求的行為方式之一,即,只有當人們產生某種欲望,其滿足必須在異地才能實現時,這種欲望才能轉化為發動和維持人們旅游行為的動力。
一般來說,旅游行為是由內在需求和外在刺激,即內在的“推力”和外在的“拉力”的合力下形成的。也就是說,主客觀的因素對旅游行為的產生的影響很大,只有同時滿足,才可能產生旅游行為。
一、旅游行為產生的客觀因素
1.經濟因素
旅游是一種高級的消費行為。也就是說只有一個人或家庭的收入超過日常開支的臨界點后才會產生外出旅游的動機。經驗數據表明當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均GDP達到800美元~1000美元時,國民將普遍產生國內旅游動機;達到4000美元~10000美元時將產生國際旅游動機。收入水平的高低是旅游消費的經濟基礎,它不僅決定著旅游動機能否產生,同時還影響著旅游者的消費水平、消費結構及旅游消費方式。
2.閑暇時間
閑暇時間包括工作之后的閑暇時間、周末的閑暇時間和休假時間。在我國,人們有充裕的閑暇時間,周末和法定節假日是人人都可以依法享有的閑暇時間; 5天工作制使人們的閑暇時間得到了充分的保障;“五一”、“十一”的7天長假又增加了閑暇時間。企事業單位帶薪假期制度的執行使人們的閑暇時間越來越多,這些充裕的閑暇時間為旅游提供了時間保證。
3.參照群體
能夠對人們旅游行為產生影響的群體多是以參照群體出現的。一般情況下,參照群體的標準、目標和規范會成為人們行動的指南,成為人們努力達到的基準。從個體而言,在一定時間內他可能屬于某一個正式群體,也可能隸屬于一個非正式群體。但不管屬于何種群體,他都要扮演某一特定的角色,遵循某一特定角色的預期行為行事。因此,多數人會在群體的影響與壓力下,在知覺、判斷、信仰及行動上表現出與群體中多數人相一致的從眾現象。
4.旅游目的地
旅游目的地是激發旅游動機的物質基礎。旅游目的地是旅游者參觀游覽的對象物,人們通過游覽旅游景點、景區的資源得到滿足,實現旅游的最初目的。因此,旅游資源和其中的設施是否具有吸引游客的特點是相當重要的。比如,歷史悠久的名勝古跡,獨特的自然景觀,新奇和有特色的旅游活動項目、旅游設施和服務等,所有這些也是旅游開發部門和旅游企業所希望找到的那些能導致旅游者選擇某一具體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因素。
5.旅游交通
地理學家將距離對旅游的阻止作用稱為“距離的摩擦”(friction of diatance)。那么由于“距離的摩擦”的存在,旅游必然要付出一定的代價,包括經濟上的代價、時間上的代價、機會上的代價、體力上的代價以及人們從一地到另一地而引起的情緒上的代價。隨著距離的增大,旅游的代價也增加了,似乎旅游的可能性也隨之減小了。因此,現代旅游業的產生、發展有賴于旅游交通條件:合理的交通路線、先進的交通設備、配套的交通服務設施(機場、車站、碼頭)及服務管理人員的優質服務等。對不同旅游者對旅游交通服務的滿足有助于旅游行為的產生。
二、旅游行為產生的主觀因素
1.好奇心、求知欲是旅游行為產生的原動力
旅游者只有對旅游目的地產生好奇,有趣了解得愿望,才能產生旅游行為。因此旅游目的地本身要有吸引力,要不斷的推陳出新,使旅游產品的生命周期保持在發展期或重新進入新的生命周期。旅游作為一種特殊的產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刺激性,在人們的享受與發展需要不斷增強時,它對許多人產生了吸引力,促使人們產生外出旅游的愿望。
2.成就感、優越感是旅游行為產生的巨大動力
眾所周知,旅游是極富象征意義的產品,它能賦予旅游者以地位、聲望和與眾不同的感受,也能使其他的人仰望和羨慕。旅游又是一個特殊的環境,在這個特殊的環境里,人們可以不受任何的限制和約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事,去體驗人生價值,去超越自我,實現自己個性的充分發揮。事實上,不少人參加旅游活動就是用體現自我價值來滿足自我實現的愿望。
3.個人偏好也對旅游行為的產生有一定影響
不同性格特征的人,對旅游的需求不同。因此,同一種旅游動機其旅游行為可能有很大的差異,而同一種旅游行為也可能出自不同的旅游動機。不同的個性心理特征使人們的興趣、愛好以及處事的態度有所不同,興趣廣泛、喜歡新異事物、樂于結交朋友的人,熱衷于外出旅游:喜歡安靜、穩定生活的人,樂于利用閑暇時間在家讀書、看電視、做家務,而不愿意去參加在他們看來費時、費力、費錢的旅游活動,前者對旅游總是抱有強烈的愿望,而后者則需要一定的誘因才有可能產生旅游欲望。
4.需要的單一性和復雜性
單一性需要是指人們幾乎總是尋求平衡、和諧、相同、沒有沖突和可預見性;而復雜性需要斯指人們對新奇、出乎意料、變化和不可預見性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在現實生活中,如果環境的單一性或復雜性并不過分,大多數人對這些環境還是歡迎的。但是有些人卻大量需要單一性或復雜性,而另外一些人所需要的單一性或復雜性卻很有限。因此,人們一般都要設法使單一性需要和復雜性需要保持最佳的心理緊張程度的平衡。否則單一性過多,人會產生厭倦;復雜性太多,人會產生恐懼(見下圖)。在不平衡的狀態下,人們就會選擇一些方式來達到平衡。旅游行為則是使人們達到最理想緊張程度的方式之一。
三、激發旅游動機,推動旅游行為
1.完善我國旅游管理體制
這是激發旅游動機的政治前提。要充分利用經濟、法律、行政手段,使我國旅游業提供的產品、設施、服務、交通通訊市場化、國際化、安全化、現代化、網絡化。要加強旅游環境資源的保護和管理,增加旅游人力資本的投資,引進先進的管理和監測技術,規范旅游業的運作行為。通過旅游專業和在職培訓,培養合格的旅游人才。建立相應的旅游資格顧問或服務證書考試制度,有效地改善旅游服務。與國外旅游機構保持密切的聯系和廣泛的交流,提供國際、國內旅游變化趨勢和旅游者需求的變化,及時調整和選擇市場目標,更新產品和服務。充分利用新聞廣告手段,宣傳旅游信息,增強旅游資信的時效性和明晰度。
2.旅游目的地本身是激發旅游動機的條件和保證
獨特的,個性鮮明的特色是旅游產品的吸引力所在,因此,在旅游產品的設計上,要顯示出與眾不同的獨特風格,以別具一格的形象去吸引旅游者,并強化它、渲染它,以增加它的魅力,如九寨溝,正是以它獨到的特色和鮮明的個性——原始古樸的山水美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中外旅游者,成了人人向往的“神話世界”;另外,旅游設施的數量、規模、檔次、位置要充分滿足旅游者需要,保證旅游者進得來,住得下,玩得開,走得動,出得去,在設計上要造型獨特,外觀雅致,內部舒適旅游設施要滿足不同階層、不同地區、不同心理旅游者的需要。
3.廣泛傳播旅游藝術和技術
這是激發旅游動機推動旅游行為的文化保證。要利用各種媒體、采用各種教育手段廣泛傳播旅游藝術和技術,使旅游者不僅具有旅游動機,而且具有享受旅游的能力,提高旅游觀賞素質和品位,增強旅游的審美情趣和修養。將旅游與個人的潛能相結合,融入自然與社會,提高交際能力,開闊知識視野,提高文化素養,擴大知識面,了解并認識社會,體驗人生,使旅游者的學問、能力、素養更上一層樓,達到更高的境界。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