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世博會規模擴大,人們逐漸認識到世博會對城市發展產生的巨大影響,將后續利用計劃納入世博會園區規劃已成為主流趨勢,世博園區后續利用的成功與否也成為衡量世博會是否成功的要素。結合世博會發展歷程及世博園區后續利用實踐,總結分析世博會發展的不同階段及園區后續利用呈現出的特點,對于2010年中國上海世博會后續利用不失為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 世博會世博場館世博園區后續利用
現代意義的世博會發源于19世紀中葉工業革命萌芽之際。至今,世博會已經先后舉辦過40多屆。歷屆世博會的舉辦都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資源作為場館,世博會結束后會場遺址及建筑物的合理安排和使用是決定世博會后續效益的決定性因素。縱觀歷屆世博會發展,世博園區后續利用主要呈現五個特點。
一、后續利用從無意識狀態逐漸過渡到有意識狀態
倫敦世博會意味著從簡單的商品交換到新生產技術、新生活理念交流的重大轉變,因此被確認為現代意義上的首屆世博會。此后,西方各國對世博會在展示國力和促進技術、貿易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巨大作用產生了濃厚興趣。19世紀的歷屆世博會展現了一個非凡的“發明時代”,充分展示出人類工業文明在當時的最新成果。1851年倫敦萬國工業產品大博覽會的標志性建筑水晶宮是一個臨時性建筑,世博會結束后被拆除。1852年~1854年,水晶宮被移至西德漢姆(Syndenham)重建,水晶宮的重建完全是其設計者帕克斯頓個人會后籌款的結果,并非有意識的后續利用行為,但這并不否認:水晶宮的重建是第一個世博場館后續利用的實例。1855年巴黎世界工農業和藝術博覽會成就了工業宮,博覽會結束后,工業宮成為一個博物館。與首屆博覽會相比,水晶宮的再利用完全是偶然的,而工業宮是世界博覽會歷史上首個有計劃利用的永久性建筑,開創了場館后續利用的先河。至此,世博會場館后續利用的思想已經陸陸續續、或多或少地體現在此后每屆世博會中,世博會舉辦國對于世博會場館的后續利用已經從無意識狀態逐漸過渡到有意識狀態。
二、世博會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后續利用僅僅局限于部分展館再生利用
1862年倫敦國際工業和藝術博覽展廳會后作為貿易交易和工業展覽的展館繼續使用。從設計起始就考慮到后續利用的問題是比水晶宮進步之處。1876年美國費城美國獨立百年展覽會在博覽會開幕前就計劃將博覽會的一部分建筑保留下來用做藝術展覽,所以有意識地保留和利用了藝術館。1880年澳大利亞墨爾本萬國工農業,制造與藝術博覽會主要展館-皇家展覽館在建造之初就是作為一個永久性建筑而設計制造的,時至今日,它仍然保留著當初的用途:會展和陳列。1888年西班牙巴塞羅納世界博覽會之凱旋門現已是巴塞羅那一處著名的旅游景點。1889年第四屆巴黎世界博覽會依然選址戰神廣場并延伸到陸軍士官學校,世博會標志性建筑-埃菲爾鐵塔成為巴黎的象征。這兩屆世博會都成了場館后續利用之保留標志性建筑的典型,從而使旅游業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可以看出19世紀中后期世博會主要是用來展現經濟實力的場所,其性質并未脫離工業展覽,相應的形成世博會規模較小,可以通過單一建筑或場地解決的特點。因而對于世博園區的后續利用事實上僅僅局限于對于世博場館的某一個或幾個展館的后續利用上。從無意識利用過渡到有意識利用狀態,是19世紀中后期世博會后續利用突出的特征。但是由于早期世博會規模小、建筑(場地)單一、主要展覽目的囿于展示經濟成就以及運作經驗缺乏等特點,世博園區的后續利用僅僅停留在展館的再利用上,整個園區的再利用問題還沒有引起舉辦國的特別重視。
三、“展館再利用”與“改建為公園”并存
20世紀上半葉的世博會基本繼承了19世紀“技術導向”的基本理念,但也有著顯著的變化。即從技術世界中誕生出來的博覽會,試圖站在技術的肩膀上將目光投向更為遼闊的空間,開始更多地關注人文狀況,后續利用問題在此背景下,也呈現出繼承、延續和加強“展館再利用”的模式,并發展了一種新的利用方式即改建為公園。
1935年比利時布魯塞爾萬國博覽會在建筑設計上選擇了永久性建筑的設計方案。1937年法國巴黎現代生活藝術世界博覽會后組委會重建了特洛加里羅宮,就是今天的夏約宮;塞納河北岸的現代藝術博物館是巴黎市政府結合博覽會而建的永久性展館,被永久保留。這一階段舉辦國對于世博會后續利用的問題越來越重視,基本都是設計規劃初期考慮保留一處或幾處永久性展館,“展館再利用”得到延續和加強。
因為場地會后需恢復成森林公園,1904年紀念路易斯安娜世博會的建筑大都是臨時性的。恢復的公園不再是以往的公園,自然風貌有了很大改善,會后的森林公園向游人開放了高爾夫球場、網球場、野餐場地、美術宮和動物園等娛樂設施。1933年美國芝加哥萬國博覽會由于場地會后要成為景觀公園,所以建筑是臨時的。博覽會結束后,只有行政建筑保留了下來,作為改建的芝加哥公園的行政機關。行政建筑的保留也是期望在最短的時間內把繽紛的博覽會轉換成自然公園。
1939年~1940紐約世界博覽會選址的時候,規劃者發現,紐約市區中已無法找到一大塊交通方便且能滿足世博會需要的空地。于是,他們將舉辦世博會看成了一個進行長期城市規劃的機會,對場址的規劃超越了世博會從始至終本身的時間跨度。紐約人將沼澤和垃圾場改建成了空曠平整的世博會舉辦場地。世博會后,經過多年的發展,這片土地脫胎換骨,成了紐約市第二大公園即可樂娜公園。在如今的紐約可樂娜公園里,仍保留著4座當時的展館,其中科技館、昆斯藝術博物館、公園劇院等仍在對外開放,這一切仿佛是一個夢。
值得一提的是,1929年西班牙巴塞羅納世界博覽會。1929年西班牙巴塞羅納世界博覽會選址于Montjuich山公園,公園的最高處被設計建造成一個大型的運動場,該運動場作為永久設施保留,并在1992年巴塞羅納奧運會中重新使用,是世博會場地運用于另一大型活動的實例。由于世博會的召開,城市的交通設施得到了徹底的現代化,筆者認為這是后續利用模式從“展館再利用”過渡到“園區再利用”規劃思想之啟蒙。
四、城市發展納入世博后續再利用范疇,“展館再利用”演繹為“園區再利用”
1958年布魯塞爾世博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首次世博會,在戰爭的廢墟上,人們不但要重建家園,還要重建自己對進步的信仰。人們在重建家園、恢復發展并面臨新問題的時候,不約而同地從各個角度想到了“自然”。對于后續利用問題的重視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后續利用計劃納入世博會園區規劃成為主流趨勢。1962年美國西雅圖二十一世紀博覽會場地位于市中心一處廢棄的空間。對博覽會結束后場地用處的縝密考慮為城市帶來了一個新的中心-西雅圖中心。現已成為美國西北太平洋沿岸地區首屈一指的聚集地,可以看出本屆世博會完全是為了推動城市舊區改造而舉辦的。1992年西班牙塞維利亞世界博覽會舉行意味著整個安達盧西亞地區基礎設施的完善以及為塞維利亞城市建設帶來新的變化(1962年與1992年世博會規劃初期后續利用設想與中國上海2010年世博會有這極大的相似之處)。
隨著世博會規模擴大,人們逐漸認識到世博會對城市發展產生的巨大影響,將后續利用計劃納入世博會園區規劃已成為主流趨勢,世博會地區后續利用的成功與否也成為衡量世博會取得成功的要素。
五、后續利用創新模式
早期的歷屆世博會對經濟進步曾一度頂禮膜拜,但近年來單純追求進步的觀念已讓位于“可持續發展”和其他類似理念。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后續利用在新世紀又有了新的發展。
2000年世博會舉辦地德國漢諾威是聞名世界的展覽之都,具有規模相當,設施完備的國際會展中心,因此組委會把原有展區的利用視為首要原則。世博會展區共占地160公頃,其中90公頃是利用了原會展區改造擴建,新設展區僅70公頃,這種依托型規劃方案在世博史上堪稱一大創舉。因此,世博會的后續利用主要涉及世博園區新設展區。新設展區規劃目標是形成一個以居住為主的新區,因此將來新區的商業、文娛設施,都將利用博覽會期間一些主要的公共場館。規劃體現了此次世博會的主題“人類、自然、技術,一個新世界正在誕生”,宣傳可持續發展。漢諾威世博會開創了一種新的建設模式:組委會尋找投資商,先期投資建造展覽館,世博會期間將展覽館租給某個國家。世博會結束后,投資商收回展館,略加改造,把土地推向市場出售或租賃。這樣,無論是投資商還是參展國都可以省掉不少費用,場館的后續利用得到了保證。
就選址而言,上海世博會更接近巴黎的世博會,巴黎的塞納河把巴黎分為左岸和右岸,而黃浦江則把上海分為浦東和浦西。通過對歷屆世博園區的后續利用總結和探討,就后續利用問題上,上海世博園區最接近20世紀中后期后續利用的特點,即上海世博會的后續利用應以改造和擴展城市區域為目標。目前規劃上海世博會結束后,部分具有特色的建筑及大型場館設施將予以保留;公共活動中心會后將作為一流的大型會議中心;演藝中心在會后將繼續作為各國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世博園區應依托“世博效應”,結合上海對外文化交流、商務服務設施的需要,通過土地再次開發,真正把世博園區發展為上海未來的國際文化、外事、商務和旅游休閑的綜合功能區域,同時配套建設部分住宅,呼應上海世博會的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