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現國有企業公司化改造的核心問題,是黨的十六大提出的重要任務。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我國入世后與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度的迅速加深,對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科學化要求越來越高,同時也暴露出我國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存在嚴重缺陷。本文擬針對我國現行公司法有關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方面存在的缺陷提出修改與完善的建議。
一、我國公司法對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設計中存在的缺陷
目前暴露出的我國公司法對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設計問題,主要是公司法的規定過于原則,缺乏有關實體權力的具體規定和程序上的保障,可操作性較差。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我國公司法缺乏對股東大會權力運作的保障
我國公司法只規定了股東大會的實體權力,沒有或缺少對股東大會權力運行程序的規定,因而導致股東大會的權力運作缺乏強有力的保障。明顯的例子有:(1)我國公司法沒有規定股東大會有效召開的法定人數,對于普通決議和特別決議所需的股東表決數均規定是“出席會議的股東所持表決權數”,而無需受代表一定比例股份的限制。(2)我國公司法雖規定了臨時股東大會召開的情形和召開的時間,但規定股東的自行召集權和監事會的特別召集權,對董事會濫用權力,違法不召開臨時股東大會時應承擔什么樣的法律責任也沒有做出規定,而且有關股東行使臨時股東大會召集請求權的持股要件過于苛刻。(3)我國公司法缺乏委托投票有效要件的規定,導致公司實務中委托投票制的混亂。(4)我國公司法有關股東對暇疵的股東大會決議尋求法律救濟的權利規定得過于寬泛,且未對股東先例訴訟權利的條件和程序做出具體、明確的規定。(5)我國公司法缺乏對小股東先例權利的程序保障。
2.我國公司法缺乏對董事會及其成員權力運作的有效制約
我國公司法缺乏對董事會及其成員權力運作的有效制約,使得公司董事會的人員結構不合理、董事長兼總經理普遍存在,大權獨攬,獨斷專行,產生了嚴重的“內部人控制”現象。
3.監事會的監督職能形同虛設
從一定意義上講,監事會是在股東大會閉會期間,代表股東對董事、經理等公司經營管理人員進行約束的機構。然而我國公司法有關監事會職權的規定卻過于簡略,又缺乏應有的程序保障。我國公司法僅規定監事會可以提議召集股東大會,但是否召集則由董事會決定,監事會的這一權力形同虛設。
二、完善我國公司法有關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建議
針對我國公司法制度設計中的缺陷,筆者認為應盡快完善公司法,尤其要完善有關公司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的規定,理順和落實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以及職代會等企業內部機構的責權利和相互制約關系,形成“各負其責,各司其職,有效制衡,協調運轉”的機制,使分立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具有可操作性,實現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科學、高效。為此,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完善我國公司法人治理結構。
1. 確實保障股東大會作為公司最高權力機構的法律地位
為了確實保障股東大會作為公司最高權力機構的法律地位,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明確規定股東大會召開的最低法定人數,以及未達到法定人數的補救措施。在公司法中明確規定股東大會召開的最低法定人數以及未達到法定人數的補救措施,是為了保護大多數股東的利益,防止少部分做出不利于其他未出席股東利益之決定;同時為促使股東積極參與公司事務。
各國公司法都無一例外地賦予股東出席股東大會的權利,以期達到股東參與公司業務管理之目的。為了保護大多數股東的利益,防止少部分不足以代表大多數股東意志的股東利用其出席的機會,做出不利于其他未出席股東利益之決定,國外大多數國家公司立法規定參加股東大會的最低法定人數。同時為促使股東積極參與公司事務,對未達到法定最低人數規定了補救措施。如英國公司法規定,股東會一般只要3名股東出席即可生效。若首次會議未達到法定人數,可休會一周后,在相同地點和時間再舉行會議,在指定時間半小時后,若還未達到法定人數,則出席股東大會的人數應認為已滿法定人數。
(2)強化股東對股東大會召集請求權或召集權。我國公司法應當降低股東行使臨時股東大會召集請求權的持股要件,并賦予股東在董事會無理拒絕臨時股東大會召開時的起訴權,同時還可賦予持有公司股本總數達到一定比例的股東的股東大會的自行召集權。
(3)建立限制表決權行使制度和累積投票制度,以防止大股東操作股東大會,損害小股東的利益。
(4)完善委托投票制度。委托投票是委托人代理股東行使表決權的制度。對于委托人通過有償方式獲得的委托投票授權可借鑒國外立法例判例區別對待;委托人通過報酬(既使只是象征性報酬)而取得不可撤回的委托投票授權,該項投票不得被用來表決以委托人本人為董事候選人的提名。
(5)完善股東對有暇疵股東大會決議的法律救濟途徑。賦予股東就有暇疵的股東大會決議提起撤銷之訴、無效確認之訴和損害賠償之訴的權利。對于股東大會決議內容違反法律、公司章程,股東可請求法院裁定該決議無效。該決議自始不發生效力。對于股東大會決議侵犯股東合法權益并導致損害事實發生的,股東可提起損害賠償之訴。
(6)明確規定股東代表訴訟或代位訴訟的權利。明確規定當公司怠于或拒絕通過訴訟追究公司機關成員責任及實現其他權利時,具備法定資格的股東為了公司的利益可以依據法定程序代公司提起訴訟的權利。同時,為了防止股東濫用訴權,應對敗訴股東的法律責任做出嚴格的規定。
2.完善董事會、經理的職能及制約措施
(1)明確規定董事會及其成員的具體權利、義務與責任。為此,筆者建議:①將通過董事會職權而實現的集體權利、代表董事(董事長)的權利和一般董事的權利具體化,并進一步細化董事的忠實義務與善管義務,強化董事會及其成員對公司、股東、第三人的責任規定。②明確賦予股東對有暇疵的董事會決議享有提起撤銷之訴、無效確認之訴和損害賠償之訴的權利。
(2)確立和完善獨立董事制度。2001年8月16日中國證監會頒布《關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獨立董事制度的指導意見》后,獨立董事制度全面推開,解決了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一股獨大”和內部人控制導致的消極問題。建立獨立董事制度是對我國公司治理結構的一大創新。公司法應當吸納這一制度,并進一步明確獨立董事資格、條件、權限,明確董事之間互相監督的義務。關于獨立董事制度的完善,筆者認為:①公司法應該在重塑公司治理結構的大背景下,認真考慮獨立董事制度的設計,將其作為公司治理結構內生性的制度,而不是外加性的點綴。②公司法應該劃清獨立董事和監事會的監督邊界。目前《公司法》和《指導意見》構建了監事會和獨董二元監督的架構。未來《公司法》如果不明確劃定獨立董事和監事會的監督邊界,那么它們之間的扯皮、推諉就會嚴重影響應有的監督效果,甚至會使監督效果都耗散為零。③公司法還應對下列事項做出明確規定。獨立董事不能由大股東提名;獨立董事應排除利害關系人的任職資格,并實行獨立董事任職專業資格的認定;獨立董事的報酬應由股東大會決定;避免獨立董事和監事的職能重疊。獨立董事除具備普通董事的任職資格外,還必須具備利害關系上的獨立性和超脫性以及過硬的業務能力。
3.強化監事會的監督職能
(1)明確監事會行使監督權的方式、程序、保障手段。筆者認為,公司法應當明確規定:①監事有權隨時檢查公司的所有會計賬冊和財務報表;②董事會或董事長定期向監事會匯報業務執行情況;③監事會行使監督權時,可以聘請注冊會計、審計師或律師為其提供專業方面的幫助和服務,而費用由公司承擔;④監事會有權代表公司對侵害公司利益的董事、經理提起訴訟;⑤監事會可以自行召集臨時股東大會。
(2)進一步強化監事會及其成員的義務和責任,細化監事會及其成員的善管義務和忠實義務。筆者認為,應當在公司法中明確規定:①監事會向股東大會提交虛假報告的,由公司對負有責任之監事給予處分;②董事經理在經營過程中違反法律、法規和公司章程規定,而監事疏于職守,給公司或第三人造成損失的,由董事、經理和監事對公司或第三人承擔連帶賠償責任;③建立責任追究主體制度。公司可通過股東大會形成決議,由董事長或委托其他代理人對監事提起訴訟。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