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如何有效培養和提升大學生的就職能力已經成為了當今院校關注重要問題。而經濟管理專業的大學生又因為其專業的特殊性,更加需要院校為其提供更為有針對性的培養和提升就職能力的教育。個人認為:只有將經濟管理專業的特點和所缺乏方面進行針對性的培養和提升,在以企業需求導向為基礎,輔以前瞻性培養,才能保證實效性。
[關鍵詞] 經管類大學生就職能力培養
1999年所開始的高等學校大幅度政策擴招,使得近幾年大學畢業生人數每年都成幾何倍數增長。隨著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企事業單位對于員工的職業要求也越來越高,除了從學位、英語等級等量化標準方面考慮外,現在更是趨向于以綜合素質整體考察員工的職業能力。就業崗位的稀缺和就業標準的提升,本文對大學生的素質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而急劇的擴招所帶來的“教育縮水”現象,又使得大學生整體綜合素質下降,無法滿足企業現實的需求。造成了當今社會就業形勢日趨嚴峻的局面。
針對此種局面,如何有效培養和提升大學生的就職能力已經成為了當今院校關注的重要問題。一些院校開始聯系企業,針對其現實需要,采取了各種有針對性的改革。例如與企業聯系,提供更趨于實戰性的實習培訓、聘請職場專家指導和講解職業能力等等。但經濟管理專業的大學生卻因為其專業的特殊性,使得某些形式的實習培訓無法實現,這就要求院校能為其提供更為有針對性的培養和提升就職能力的教育。
筆者認為:只有將經濟管理專業的特點和其所缺乏方面進行針對性的培養和提升,在以企業需求導向為基礎,輔以前瞻性培養,才能保證實效性。
一、針對經管類大學生特點和所缺乏方面進行培養和提升
相比較而言,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大學生有自己的特點:他們頭腦靈活,知識豐富,且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充滿激情和活力,并且在思維方式上很少受條條框框的約束,能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這是求職者所具備的寶貴財富,也是企業最為重視的地方,學習能力強的他們更便于培養。
但他們身上也存在著大學生普遍具有的問題。根據中國人才熱線針對多名求職大學生和人力資源專家及其他階層人員進行了深入調查表明:大學求職者的不良特征明顯,其中缺乏實際經驗34%,眼高手低20%,過于自我10%,不能吃苦耐勞14%,過于追求享受生活13%,超級自信9%。而在這些不良特征里面,缺乏實踐經驗和眼高手低兩項是直接影響大學畢業生求職的絆腳石。如將這些缺點歸結,可以集中表現為:缺乏實際工作經驗、團隊精神和就職能力
作為經濟管理專業大學生缺乏實際工作經驗和團隊精神正是就職中的大忌。因為團隊化和組織化的企業實體,最需要的就是迅速的生效率及執行過程中團隊合作精神。而這些關鍵能力的缺乏也正是近年來眾多企業之所以不需肯花費精力去培養缺乏實際經驗的大學生畢業生現象的根本原因。
二、以企業需求導向為基礎,輔以前瞻性培養
針對這種情況,各院校對于經濟管理專業的大學生就應采取更為細化的培訓。即由原來的注重“證書式”的培訓,轉變為偏重理論與實際經驗結合的“企業需求導向”型的就業能力培養。并在同時注意提升該專業類大學生對于新興理論、新興趨勢等的前瞻性培養。因為除了成功幫助該類大學生就業以外,更加注重學生未來的可持續性的發展,讓他們成為學習型、發展型、理論作用于實踐型的高素質合格人才,以還大學精英式教育的本來面目。
但是,單單想通過企業實習、就業能力培養等突擊型手段并不能很有效的提升經濟管理專業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改變普遍存在于大學生身上的缺乏團隊精神。因為大學的“放養”式教育和寬松環境已經滋生了散漫學習習慣。校園生活圈與社會現實也存在著較大的就業信息鴻溝,眾多大學生并不清楚自己方向和定位,對于就職能力也不知如何去培養。所以,院校只有從整體上讓大學生特別是經濟管理類大學清醒的認識到自己的位置及發展方向,再通過企業實習等實踐手段提升其就業能力,并輔以新興理論、新興趨勢等的前瞻性培養,才能保證就業能力培養的有效性。
1.加強發展方向和自身定位的教育,樹立正確的就職觀念
發展方向和自身定位的教育主要包括行業選擇、職業選擇、職業層級,及期望薪資等方面的定位。大學生在求職前需要對自身有一個客觀、全面的了解。很多畢業生在求職面試時由于缺乏對自己的認識,不清楚自己到底適合什么樣的職業,從而喪失了很多就業機會。只有準確的評估自己掌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了解自己的個性特征,才能夠更好的實現個性與職業之間的匹配。所以,作為一個整體,在經管類大學生初入大學時,就對進行發展方向和職業定位的觀念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而對于經濟管理專業的大學生,院校除了平時多引導其關注最新的職業發展、行業動態及新咨詢外,更應有針對性的通過聘請企業人力資源顧問、職場專家等對經管類大學生進行更貼合社會實際的就業能力指導,讓其明確發展方向和自身發展定位。如此觀念上的教育能為有效就職能力培訓打下良好的認同基礎。
2.積極創造實踐機會,重視經驗積累
雖然時下在企業中流行的“經驗準入”的門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應屆生求職,但大學生畢業生應揚長避短,充分挖掘以往實踐經驗中的一些含金量。比如積極參加各種實習和社會實踐活動等等。
對于經濟管理類大學生來說,從簡單的實習和社會活動中獲得實際的管理類經驗并不是一件容易事情。因為經濟管理類學科的特點決定了該專業大學生獲得實際經驗必須從長時間的積累中獲取。而習慣了學校民主式教育的經濟管理類的大學生在實踐中也常常與中國企業普遍存在的獨斷文化之間發生沖突,并且這種案例不非只是出現在MBA的學員中。所以,院校除了給經管類大學生提供很好的實踐和實習機會外,還應該在實習前和學習中注重企業文化和員工意思的培養,讓他們在實習中調整心態,適應作為被管理者和學習者的位置感,才能更好的幫助其提升和培養出就職能力。
3.在實踐活動中體驗和提升團隊精神
在眾多的職場案例中,一部分經濟管理專業的優秀大學生的確擁有很大的潛力和才能,但他們卻在求職中處處碰壁。因為從企業的角度而言,個人才能和就業能力并不是一個概念,是否與該職位的要求所匹配才是他們所關心的重要問題。并且現在企業也越來越重視人才在團隊中的匹配性。也就是要求人才除了必須的專才以外,還應該具備必須的團隊合作精神。
所以,當團隊精神已經成為企業重要的文化動力因素的今天,院校更應該不失時機的加強對經濟管理專業的大學生的團隊精神教育,使他們清楚:除了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敏銳的創新意識和較強的工作技能之外,還要善于與人溝通,尊重別人,懂得以恰當的方式同他們合作,學會領導別人與被別人領導。
當然,除了從上述幾點給予經管類大學生于整體的就職能力教育和培養外,還應該適當的突出職業素養、職業精神等前瞻教育,這一點也是企業非常注重的。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