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一事一議”形式表現出來的供給制度是我國現階段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主要形式,本文主要分析了這種制度的合理性以及供給成本和效率。
[關鍵詞] 公共產品供給自主決策
我國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隨著基層政權組織形式的變更,相應地經歷了工分集權制、提留集權制兩種模式后,在政府的強力主導下開始向自主決策模式轉變,作為稅費改革配套措施的一事一議制度的出臺即是其標志。
一、自主決策供給制度的內涵
1.一事一議制度的內涵:自主決策
所謂一事一議,是指在取消鄉統籌和村提留后,原來由鄉統籌和村提留中開支的村級道路建設資金和由村提留中用于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植樹造林等村辦集體生產和公益事業所需資金,不再固定向農民收取,而采取一事一議的籌集辦法。也就是說,本村范圍內的公共產品供給由村民自己來協商決定,村民自主決定這些公共產品的供給與否、成本的分攤方式以及如何供給并在供給過程中進行有效的監督。一事一議制度與以往的村級公共產品供給制度相比,最大區別在于其決策過程的變化,即所有的涉及集體的事情都有村民自己協商、談判并做出決策。其決策過程最根本特點表現為自主、自愿。提出問題、表達自己的意愿、進行協商和談判都是在村民自主、自愿的基礎上進行的,沒有任何外力干預。這一自主、自愿的決策機制的基礎在于實施完全的村民自治,只有充分的村民自治,奠定了良好的現實氛圍,才能真正實現村民自由、自主、自省的表達意愿進行協商。
二、自主決策式供給制度的合理性
一般情況下,對于一種公共產品而言,社會福利的最優狀態有如下特點:(1)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2)所有個人的總支出等于公共產品的總成本;(3)個人邊際收益的總和等于公共產品的邊際成本。
如圖所示,如果a和b獨自的決定自己購買多少公共產品,顯然我們可以按照私人產品的情形來分析,此時,按照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的原則,a選擇購買0單位的公共產品,而b會選擇購買qb單位的公共產品,但由于公共產品使用上的非排他性,a在不用負擔任何成本的情況下就可以享用qb單位的公共產品。此時,a的消費者剩余是OPC″qb,而b的消費者剩余是A′C′P。盡管此時二人的消費者剩余都實現了最大化,但根據前文的分析我們知道,a、b之間的談判,完全可以實現既滿足二人的決策原則(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又使得公共產品的供給達到最優供給的雙贏狀態。換句話說,a、b二人聯合起來,就可以購買更多的公共產品,這樣就可以使總供給量沿qb向右移動,在沒有移動到Qopt點之前,這種移動都是帕累托改進。當移動到Qopt點時,我們會發現, a和b二者各自的邊際收益剛好等于二者各自的邊際成本,而二者各自的邊際收益之和又剛好等于二者各自的邊際成本之和,也等于公共產品的邊際成本(即Pa+Pb=P),二者各自的總支付之和剛好等于公共產品的總成本(即PaQopt=PbQopt=PQopt)。此時,總的消費者剩余為ACP,大于qb時總消費者剩余ABC′P。
同理,當公共產品總供給量超過了最優點Qopt,我們可以證明,公共產品的成本分攤方案如果滿足個人的總支付之和等于公共產品的總成本之和的話,則這一分攤方案無論如何都無法滿足每一個人的邊際成本等于邊際收益,個人邊際收益之和等于公共產品的邊際成本這兩項原則,而且我們仍然可以證明:在價格P保持不變的情況下,點Qopt之右的任何一點處的公共產品供給數量的總消費者剩余都小于最優點處的消費者剩余。
三、績效分析
1.信息成本。信息成本具體可細分為搜尋成本、反饋成本和信息失真成本三個部分。對于自主決策來說,由于整個制度安排強調的是人們在自愿的基礎上搜尋信息進行談判,表面上看似乎信息成本相當高。但由于村級公共產品供給的自主決策把村民自己視作供給主體,也就是說村民自己決定供給與否,此時的信息搜尋只發生在村民之間。相對于由第三者來供給而言,這種決策過程中的信息成本無疑要低得多。在自主決策制度下,村民面臨的是彼此之間面對面的交流、溝通,信息失真的可能性較低,所以為了預防信息失真幾乎不需要什么成本,而且由于這種傳遞是多渠道的,失真的信息會在不同渠道間迅速得到甄別,校正的成本也較低。
2.決策成本。對于自主決策來說,由于每一個村民都會參加談判,決策等于是眾人一起做出的,相對而言做出決策的成本比較高。而集權供給模式下的決策通常是由政府官員或村委會做出的,參與決策的人較少,其決策成本相對較低。
對于決策失誤的成本來說,情形恰恰相反。村民自主決策的最終決策結果必然是建立在集體偏好之上的,否則每一理性的村民都會選擇拒絕,所以該決策是附合村集體的利益的。小集團的特性又使得每位村民的拒絕都會對合約的達成產生重要的影響。所以其決策失誤的成本相當低,幾乎可以認為不存在。與此相反,兩種集供給模式下的決策是由政府干部或村委會做出的,此時他們首先面臨一個如何解讀匯總的信息的問題。在信息完全的情況下也會發生他們解讀錯誤、做出錯誤決策的情形,從而增大決策失誤成本。他們面臨的第二個問題就是如何處理個人偏好與村民集體偏好的關系問題。即便是政府干部和村委會能夠正確解讀關于集體偏好的匯總信息,當出現二者偏好不一致的情形時,為了保證他們做出與集體偏好一致的決策,就需要強有力民主監督機制來監督他們的工作,所以此時的決策失誤成本相當高。
3.執行成本。對于自主決策模式來講,由于合約是在村民自愿的基礎上通過自主談判達成的,而且村民做出的可信承諾,每一個村民都會積極的履行自己的承諾,所以該合約的執行成本較低。
對于工分集體制來說,其執行成本指的是為了保證公共產品供給而分配、調撥物資和人力成本以及在日常生產活動和公共產品生產活動之間進行協調的成本,由于這些活動通常由政府官員或者隊干部等少數人做出,其成本相對較低。
對于提留集體制來說,其執行成本相對較高,這主要是因為提留集權制作為一項強制性的合約安排,使得農民只能接受這項合約,然而接受并不意味著切實的履行,而且提留的收取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執行成本很高。
4.監督和制裁成本。自主決策的監督成本主要指的是監督村民對于自己承諾成本的分擔情況所付出的時間、精力等。由于小集團中個體村民行為對于集體利益的重要性以及彼此之間的影響,使得村民彼此之間有主動監督的傾向,從而可以在執行合約的同時,完成監督,因此其監督成本較低。同時,由于合約是在完全自愿的基礎上達成的,容易執行,對于自己愿意接受的合約,村民違約沖動很低,也降低了監督的強度。
三種決策模式下交易成本的比較
工分集權制模式下的監督成本則相當高,一方面公共產品的大規模工程的特性使其生產過程通常需要一大批村民進行合作勞動才能完成,而對每一個勞動者的勞動都進行充分監督將花費巨大的監督成本。另一方面,公共產品的供給成本最終是通過工分的形式在整個核算單位內均攤至每一個村民身上的,從而使得村民的日常的生產活動也擔負著供給公共產品的意味,而對每一個村民的生產狀況進行監督,同樣面臨著成本巨大的問題。這一供給模式下的制裁成本包括制裁的決策成本和執行成本,其決策成本較低,而決策、執行的成本則由于那個年代特殊的制裁方式顯得相對較高。
提留集權制下的監督成本較低,因為提留款項上繳與否是一項很簡單的統計工作。其制裁的決策成本相對較低,但執行成本很高,通常需要動用大量的人力甚至動用國家機器。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通過表格的形式對比三種模式下的交易成本,從而比較各個模式的制度績效。從上表可以清楚的看出,自主決策模式下交易成本最低,由此可以基本認定自主決策模式的制度績效較高。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