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來“浙江現象”引起了國內學者的廣泛關注,浙江以許多中小企業產業集群模式表現出來的巨大經濟活力,使浙江省成為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最為迅速的省份之一。本文從“浙江現象”入手,研究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的特點,用發展的眼光發現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切實可行的發展建議。
[關鍵詞] 產業集群中小企業創新
產業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領域中,大量產業聯系密切的企業以及相關支撐機構在空間上集聚,并形成強勁、持續競爭優勢的現象。邁克爾?波特曾形象地描述:“對于產業而言,地理集中性就好像一個磁場,會把高級人才和其他關鍵要素吸引進來。”中小企業集群是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特色產業為支柱,網絡結構為基礎的一種空間產業組織。
一、“浙江現象”——中小企業產業集群
依靠當地的商業傳統和沿海開放地區的有利區位,形成了以小商品生產和零配件加工為主的中小企業集群,表現出“一鎮一品,一鄉一業”的專業化生產特色,學者稱之為“浙江現象”。浙江的產業集群起源于20世紀世紀80年代初溫臺地區,20世紀80年代中期輻射到寧波、紹興地區,而后擴展至金華等地,并于20世紀90年代末基本遍及全省,形成了“小企業、大集群”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截至2005年全省年產值超億元的產業集群區塊有601個,其中10億元以上的285個,100億元以上的37個,產業集群區的產值約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二。
二、中小企業產業集群面臨的問題
1.缺乏創新與科研能力。從近年來的新生增量看,浙江大部分是原有區塊的擴張或擴散,源于新技術新產品的新生區塊不多。總體上看浙江塊狀經濟產品低檔次、低附加值的特征沒有根本改變,仍然處在模仿創新為主、價格競爭為主階段。產業集群中企業技術創新的速度不快、開發新產品能力薄弱、產品的科技含量不高是中小企業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中存在的棘手問題。
2.中小企業產業集群普遍面臨著優化升級的困境。一是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太少,導致企業缺乏自主技術創新的人才基礎;企業員工素質普遍較低,多數人只有初中以下的文化程度,導致企業缺乏自主技術創新的勞動力技能基礎。二是中小私營企業貸款難,導致企業缺乏自主技術創新的經濟基礎。三是外資企業在產業集群多采用標準化的技術,而把核心產品的開發、設計和生產留在母國,外資企業的技術和管理知識的擴散十分有限。四是制度障礙和組織效率低下,使得一些大制造商寧可承擔高額的運輸成本在海外組織零配件的生產,也不愿與所在地企業合作,進一步限制了外資的技術擴散,影響了產業集群的優化升級。
3.產業集群內產業鏈未形成、欠科學。許多產業集群內企業之間業務關聯性和技術關聯不大,缺乏明確的產業分工和產業特色,產業結構趨同嚴重,難以形成各種能夠推動企業有效互動和相互促進的公共機制。大量“小而全”的企業在同一個集群中阻礙了產業鏈的延伸并危及集群自我發展和競爭力的提升。整個中小企業集群化經濟中縱向的產業鏈條關系并未形成。
三、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發展之路
“ 十一五”時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機會大于挑戰,加快中小企業發展面臨許多有利因素。同時“非公36條”的實施,為中小企業的新發展又一次提供隨制度變遷而獲得成長的新機遇。
1.產業集群區域大力創新,增加中小企業的競爭力,將產業集群與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緊密結合起來。一是建立以產業集群為基礎的科技創新平臺,形成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科技創新網絡。積極吸引省內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塊狀經濟內設立研發中心。同時鼓勵規模企業建立技術中心等研發機構。二是建立創新儲備基金制度。克服創新資金的不足,提高區域內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推動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器的建設。
2.加快品牌建設, 向高端市場拓展, 以品牌力量引領傳統塊狀經濟向現代產業集群轉變。一是要制訂產業集群品牌梯隊培育建設規劃。編制出臺區域產業集群品牌指導目錄,建設一批品牌產品、品牌企業和品牌產業,形成若干個品牌集群。二是要實施產業集群品牌建設扶持政策。整合政府各部門資源,爭創中國名牌產品、重點培育和發展的出口名牌商品。三是要注重培育和樹立企業家品牌。產業集群能否發展成為品牌集群,關鍵是看能否培養出一批知名的具有戰略眼光的大企業家。
3.構建中小企業管理機構,充分發揮商會和行業協會的作用。實踐表明企業的自組織產業協會在產業區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所以要推進行業協會的建設, 鼓勵組織中小企業協會、商會、行會或合作社。政府應及早制定專門支持中小企業集群的法規,同時健全完善市場體系和社會信用機制,特別是在培育行業協會、引導差異化競爭、加強職業技術培訓和社會化服務等方面做更多的努力。
4.產業集群內設立相應的物流園區。產業集群的企業眾多,相應的物流需求大而集中,而廣大中小企業從經營成本和競爭壓力以及技術等諸多因素考慮,沒有能力也沒有必要的物流進行過多的投入,這為在產業集群設立集原材料供應、產品分校和第三方物流企業于一體的綜合物流區成為必要。
5.努力形成以價值鏈為基礎的分工協作網絡。以少數大企業為主導、大量中小企業配套協作、產業鏈專業分工為基礎的分工組織網絡,能形成產業內部分工替代產業之間分工,有助于增強企業組織的資產專用能力,增強產業競爭力。形成以價值鏈為紐帶,形式多樣的專業化協作網絡。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