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國家侵權引起的精神損害金錢賠償制度長期以來是法學界爭議的話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人們法制觀念的加強,國家侵權引起的精神損害金錢賠償制度的缺位已經嚴重阻礙了法治建設的進一步發展。本文從國家賠償制度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開始討論,從價值取向上提出了在我國建構國家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論證了我國建立國家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模式。
[關鍵詞] 國家精神損害賠償國家侵權建構價值
一、我國精神損害賠償的歷史發展過程及立法現狀
精神損害系不法行為致他人所生精神利益之減損。國家賠償中的精神損害是指國家侵權行為給受害人造成的精神上的痛苦,這種精神痛苦表現為對情緒、感情、思維等方面造成的障礙,使其產生憤怒、焦躁、恐懼、沮喪、絕望、悲傷、憂郁等不良情緒。在漫長的封建社會,我國皇權至上的觀念根深蒂固,在歷代的法律制度中難以找到有關國家賠償的規定。清末法律雖然引進了許多先進的法律理念和法律制度,但在當時的法律制度中也沒有出現國家精神損害賠償制度。新中國建國初期,法制建設并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更不可能奢談建立國家精神損害賠償制度。
從我國立法進程來看,首先確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是在私法主體的侵權領域。1986年施行的《民法通則》第120條規定:“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并可以要求賠償損失”。該條款確立了我國在民事侵權領域在有限范圍內取得精神損害賠償的法律依據。2001年3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做出《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意見》,明確因人身權遭受到非法侵害時,受害人可以要求精神損害賠償,標志著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在我國民事審判領域得到了全面的承認和保護,突破了《民法通則》第120條規定:“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四種權利受到侵害才能提起精神損害賠償,拓展了我國精神損害民事賠償的領域和范圍。
我國國家賠償制度的建立卻經歷了一個相對曲折的過程。1954年新中國制定了第一部憲法,其中第97條規定:“由于國家工作人員侵犯公民權利而受到損失的人,有取得賠償的權利。”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憲法中確立國家賠償的原則。1986年制定了《民法通則》,其中第121條規定:“國家機關或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侵犯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該條款成為國家賠償的具體法律依據。我國《國家賠償法》對國家機關侵權承擔賠償責任作了比較具體的規定,其中第3條規定:“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行政職權時有下列侵犯人身權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獲得賠償的權利:(一)違法拘留或者違法采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的;(二)非法拘禁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剝奪公民人身自由的;(三)以毆打等暴力行為或者唆使他人以毆打等暴力行為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四)違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五)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死亡的其他違法行為”。
顯然,我國雖然初步建立了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其中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其賠償范圍已突破了傳統范圍限制,國家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在法律上也得到了承認,但基于種種因素的考慮,我國國家侵權引起的精神損害金錢賠償制度一直缺位,而此已嚴重阻礙了我國法制建設的進一步發展。
二、我國建構國家精神損害賠償制度之價值分析
在理論界有些學者認為國家精神損害金錢賠償制度尚不符合我國國情,主要基于以下幾點考慮:
第一,精神損害賠償具有無形性和抽象性,不易作出判斷,其損害程度無法測量,而且國家賠償具有特殊性,不宜適用金錢賠償。持有此種觀點的學者認為,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是代表國家行使職權的,這種侵權不能和民事侵權相提并論。國家賠償責任應該是一種象征性的,有限的賠償責任。
第二,國家財政不允許。有學者認為,我國《國家賠償法》沒有規定精神損害金錢賠償制度,主要考慮到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財政負擔能力。否則,一旦《國家賠償法》實施后,賠償案件會應接不暇,國家財政將出現不堪重負的局面。
第三,執法人員素質決定我國目前不宜建立國家精神損害金錢賠償制度。有學者認為,我國執法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如果一味擴大國家賠償的范圍,恐怕會影響到執法人員的積極性,嚴格的執法要求可能會給執法人員造成巨大的精神壓力,有可能影響到執法隊伍的穩定。
對于上述觀點,筆者持有不同看法。法的基本價值在于秩序、自由、效率和正義。一項好的法律制度,在于最大限度地實現法的基本價值。筆者以下從價值取向上就我國建立國家精神損害賠償金錢賠償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展開分析:
1.我國建立國家精神損害賠償金錢賠償制度的必要性
(1)建立和完善國家精神損害金錢賠償制度,是我國憲法保護人權原則的基本要求。現代法治的基本精神,在于對權利的合理確認和對權利的充分保障。公權力的行使不得以侵害公民所享有的私權利為代價。《中國人權白皮書》指出人權是一個“偉大的名詞”、“崇高的目標”、是人們長期追求的理想。2004年的修憲把“國家尊重和保護人權寫進憲法”。人權保障狀況甚至作為一個國家是法治國家與非法治國家的顯著標志。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人權狀況的好壞是現代社會評判一個國家制度正義與非正義的一個重要標準,而建立國家精神損害賠償金錢賠償制度可以有效地限制公權力的濫用,保護私權利的實現。我國既已提出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就更應該重視人權,切實維護公民的私權利。
(2)對于國家侵權引起的精神損害適用財產救濟,符合國際上國家精神損害賠償立法趨勢,是現代法治的必然要求。在當今世界,國家侵權引起的精神損害適用財產救濟為許多國家所采用。俄羅斯聯邦國家賠償法規定,國家侵權行為對公民健康造成損害的賠償金額就包括精神損害賠償。法國1961年11月24日在公共工程部長訴Letisserand家屬案中,最高行政法院認為,雖然該案缺少物質損害,但由于兒子的死亡給父親造成了痛苦,遂判決侵權人賠償一千法郎。此外德國、日本、美國、瑞士、韓國等國家都建立了國家精神損害金錢賠償制度。雖然筆者并不贊同全盤搬用西方國家的法律制度,也不認為被多數國家所采用的制度必然是好的制度,但是無庸諱言,從西方發達國家國家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財產救濟制度的司法實踐來看,該項制度確實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民眾因國家侵權造成的精神痛苦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安撫,民眾對該制度的正義性普遍認同,社會秩序處于一種良好狀態,法律的價值得到實現。因此,國家侵權適用精神損害金錢賠償制度是符合歷史發展潮流的,是順應民心,合乎民意的舉措。
(3)對于國家侵權引起的精神損害適用財產救濟,是充分保護受害人合法權益的要求。雖然精神損害的價值具有無形性和抽象性。但當今社會以貨幣為媒介,當一個人受到精神損害時與其不為,退而求其次,以金錢來撫慰受害人的精神創傷也不失為明智之舉。首先,雖然精神損害是無形的,但是這種精神上的痛苦是我們能夠感受到的;其次,精神損害雖然不能用金錢來衡量,但是金錢卻具有補償受害人精神損害的功能。受害人的精神痛苦可因獲得金錢的到的慰藉予以彌補,也許此種慰藉并不能完全彌補受害人的精神痛苦,至少受害人可以借助這筆賠償金通過康復治療等其他的救濟措施;再次,精神權利可物化。有學者認為精神權利可物化,究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現代哲學揭示,物質可以變精神,精神也可以變物質,物質和精神之間有著一種質的飛躍和內在的交換關系。第二、從法律技術上也可以實現精神損害轉化為物質利益。第三、從醫學上,精神利益同樣可以物化。第四、精神利益與物質利益有不可分割的聯系。對此筆者也表示贊同。2001年發生在陜西省涇陽縣的麻旦旦處女嫖娼案,當事人在該案件中受到嚴重的精神傷害,造成嚴重的精神痛苦,其痛苦是切切實實能感受到的。為此受害人提出了巨額的精神損害賠償,然而由于法律的缺失法院最終作出了賠償受害人人身損害損失74.66元的判決。此判決一出,社會輿論嘩然,認為法院判決顯失公正。2005年湖北省京山縣佘祥林故意殺人案,該起案件受害人佘祥林也提起了巨額的精神損害賠償要求,同樣因為沒有法律的支持,該案當事人的訴請未能得到法院的支持。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萬鄂湘認為,佘祥林案至少有幾點值得我們考慮,有關的司法理念需要調整和更新。一是對刑法的功能和刑事訴訟制度的作用和認識問題。二是要用司法手段保護人權。不管司法理念如何改變和更新,都要嚴守公平和正義的最后防線。從這兩起案例中我們能夠真切感受到冤案中當事人及其家屬所受到的精神痛苦。它雖不象人身受到的傷害,財產的毀壞那樣直接,但他卻是實實在在存在著,而且他的損害遠遠大于物質的損害。
(4)確立國家侵權精神損害賠償制度,是法制統一的要求。我國已經建立了一般民事侵權精神損害金錢賠償制度。而一般民事侵權與國家侵權本身并沒有本質區別。國家侵權責任承擔方式與民事侵權承擔方式也應在立法和實踐上實現統一。排除國家侵權精神損害賠償的請求權,與我國民事立法所確立的精神損害賠償原則相矛盾。更何況,在廣大民眾法律意識日益增強,逐步樹立起精神損害金錢賠償的觀念,而同樣是精神損害的國家卻不能得到賠償,那么民眾失去的不僅僅是公平觀念,更可怕的是失去民心。使民眾失去了對政府的信賴。孰輕孰重顯而易見。
(5)促使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依法行使職權的需要。通過適用精神損害賠償金及對有重大過錯工作人員的追償,充分發揮其懲罰功能,對國家工作人員可以起到懲戒、督促作用,使國家工作人員能嚴格依法行使職權。
2.我國建立國家精神損害賠償金錢賠償制度的可行性。
當前對于國家侵權適用精神損害賠償金的時機已成熟。首先,我國民眾經過改革開放以后幾年的普法教育,普遍樹立起精神損害賠償的法律意識;其次,我國已建立一套比較完整的公務員責任追究制度。經過幾年的改革,我國政府職能有所改變,政府的權力進一步縮小,政府的職能從過去的管理為重逐漸向服務為重傾斜,國家通過建立公務員入門考試制度,執法人員素質在這幾年有了明顯改善。而且從這幾年公務員考試的比例來看,有很多的優秀青年希望加入到公務員隊伍中來。淘汰一批不稱職的公務員也不失為明智之舉。而國家精神損害金錢賠償制度恰恰可以通過相應的責任追究制度淘汰不稱職的工作人員;再次,我國綜合國力明顯增強,已經有能力承擔相應的責任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我國2005年的稅收總額已超過3萬億元⑤,國家承擔賠償責任的能力有了顯著的提高。而且從價值論的角度來講,即使國家因為建立國家精神損害金錢賠償制度,導致國家財政出現了困難,這種困難和建立民主法制的秩序及公民的人格尊嚴相比,顯然后者更為重要,在魚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情況下,舍魚而取熊掌不失為明智之舉;第四,我國已建立比較完整的民事侵權精神損害金錢賠償制度,國家侵權精神損害賠償金可以此此為借鑒。
三、我國建構國家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立法構想
1.參照《民法通則》的有關精神賠償規定,制定國家賠償標準。雖然國家侵權其身份具有特殊性,但就侵權賠償而言,和民事侵權并無區別。因此,筆者認為,國家在建立國家侵權精神損害賠償時,可以參照民事侵權的標準制定。民法本身是《國家賠償法》的淵源之一,而且這樣規定有利于國家法制的統一。
2.進一步拓寬精神損害賠償的范圍。從理論上講,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造成精神損害的,除了法定免責的事由以外,都應屬于賠償的范圍。
3.請求精神損害賠償的權利主體應放寬條件限制。請求精神損害賠償的權利主體既應包括直接受害人也應包括間接受害人。
一項制度的最終確立,離不開相應法律的支持。國家侵權造成精神損害賠償適用金錢賠償是法治社會對國家的基本要求,也是憲法原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體現。我國建立該項制度既有可行性,也有緊迫性。修改《國家賠償法》將精神損害金錢賠償納入到國家賠償中來,使精神損害損害賠償金成為諸多國家救濟措施中不可或缺的一種有效方式,是大勢所趨。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