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術產業是當今世界經濟中最富有活力的先導性、戰略性新興產業。近20年來,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獲得了飛速發展,為世界各國的醫療、制藥、農業能源、環保、化工行業開辟了廣闊發展前景,也形成了巨大的現實和潛在的市場。未來,各國科學家都將盡全力搶占這一生產力飛躍的制高點,然而,陶醉在這一產業所產生的巨大變化中的人們,卻忽視了其產生的負面效應,安全性成為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的瓶頸。
以廣義角度來看,安全的內涵可以從與安全關的行為中得到描述,如避免受到攻擊、侵犯、傷害乃至災難等顯在或潛在危險;消除種種由不確定感、不穩定感、無保護感等導致的恐懼心理等。由此我們對技術的安全性風險可以從
技術隱患、政治災難、道德恐懼等方面做全面的理解。
一、技術安全風險
20世紀70年代以來,以基因工程技術為代表的現代生物技術在解決人類社會所面臨的食品短缺、環境污染等重大問題上發揮了巨大作用,并逐漸發展成為強大的現代生物技術產業。然而,基因工程技術也可能對環境和人類健康產生巨大的風險或危險。由于基因工程技術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打破了物種間天然雜交的屏障, 不同物種間的遺傳物質可以相互流動, 因此, 人們有理由懷疑這種技術及其應用可能會產生對人類、動植物、微生物及其生態環境構成危險或潛在風險, 即生物安全問題,也就是本文所指的技術安全風險。在發達國家,很多公眾由于生物安全問題而對現代生物技術持疑慮、恐懼甚至反對的態度。例如,很多從事基因工程研究的實驗室或者試驗田被毀壞,反對基因工程技術的游行集會常有發生,公眾拒絕購買和使用基因工程產品。生物技術安全已經逐漸演變為一個包括科技、社會、經濟、政治等諸多內容的世界性環境與發展的基本問題。
許多國家在公眾的強烈要求下制定了生物安全法規。《21世紀議程》和《生物多樣性公約》等國際文件也專門強調了生物安全對世界的環境和發展的重要性。無論是生物醫藥產業、農業生物產業還是輕工食品和環保生物產業,由于它與人類自身的健康安全息息相關,各國政策對其產品的應用都嚴格控制。生物技術產品從研制到最終轉化為產品,除了要經過一般高新技術產品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試驗室研究和中試外,還要經過動物試驗、臨床試驗或田間釋放(Ⅰ、Ⅱ、Ⅲ期)、規模化生產等階段和市場監測等許多環節,其中每個環節都有嚴格復雜的技術與安全性審批程序。比如轉基因生物安全工作一般包括安全性的研究、評價、管理和交流等幾個方面。其中安全性評價(又稱風險評價)是安全管理的基礎和核心,其主要目的是從技術上分析生物技術及其產品的潛在危險,確定安全等級,制定防范措施,防止潛在危害。這致使開發一種新的生物技術產品(如生物藥品)的周期較長,一般需要8年~15年。
但盡管有嚴格的安全性評價和防范措施,但是由于人類認識的非至上性,生物產業仍存在巨大的技術安全隱患。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都是有限的,而且認識過程也是一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局部到整體的復雜和不完備的過程,在揭示事物內在客觀規律并做出定性結論時往往容易犯以偏概全之大錯。到目前為此,雖未出現生物安全方面的嚴重事故,但這并不能說明生物安全問題是不存在的。因為生物安全問題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而且很多生物安全問題在短時間內和發展的初期不會造成明顯的惡果,如同人們認識DDT的危害需要時間一樣,生物安全問題很有可能隨著時間的積累和生物技術的不斷發展而逐漸顯現出來。而且在目前的科學認識水平下, 有些問題還不能充分解決。比如生態環境安全問題,當轉基因作物大規模種植后, 在一段時間后是否會產生不利的生態后果,是否能建立合理有效的治理措施等。
當前,對生物安全研究的資金投入與生物技術研究的資金投入相比要少得多。以生物安全研究水平最高的美國為例,美國農業部投入大約150萬美元用于生物安全研究,僅占其生物技術研究預算的1%。生物安全研究的成果缺乏已經產生了嚴重的后果。人們關心的安全問題得不到科學的解釋,找不到解決生物安全的有效措施。科學家對生物安全問題具有不同甚至相反的觀點,直接導致對生物安全問題的看法和政策陷入混亂狀態,最終阻礙了生物技術的發展。這里應該實施“急科研、緩市場”的戰略,只有通過科學研究,解決生物安全的基本問題,才可能從根本上保證現代生物工程技術的發展。
二、國家安全風險
生物產業關系到人的生活健康,關系到社會經濟安全,甚至于國家的安全。在一次論壇上有專家說:“藥,做好就是藥,做不好就是武器”。生物武器是危害極大,據說有一種基因毒劑叫“熱毒素”,20克便可使全世界60億人死于一旦。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在2006年11月《禁止生物武器公約》第六次審議大會上致辭說,生物科學技術取得重大發展,在為人類發展帶來巨大好處的同時也帶來了潛在危險。國際社會應把公約作為處理現有威脅的整體措施的一部分,不僅處理裁軍問題,而且通過采取公共衛生措施、制定災難應急預案和保證生物科學技術和平、慎重地利用,應對恐怖行動、非國家的或個人的犯罪行為。可見生物技術暗藏巨大的戰爭災難。
在現代社會,存在價值觀念、宗教信仰、民族文化、知識水平等方面的差異,進而造成不同的團體利益、民族利益、社會利益,甚至國家利益的矛盾和沖突。這種矛盾和沖突在采用道德和法律手段無法解決情況下,就會采用最不人道的戰爭方式來解決。為了戰爭的需要,某些國家、某些人就可能鋌而走險,喪失人倫,濫用或誤用科學技術成果,制造一些毀滅性的武器,以期達到獲取最大利益的目的。從日本人用中國人做細菌武器實驗并實施大規模的殘酷的細菌和化學戰、廣島原子彈爆炸到“熱毒素”的出現,無不建立在一己私利或一國私利之上。我們必須避免那種把局部利益、一國利益、眼前利益凌駕于人類長遠的、整體的利益之上的狹隘民族主義行為,更要杜絕那種為了一己一國私利或為泄私憤而濫用科學技術、損害別國和他人利益的不道德行為。面對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危機,以德裔美籍學者憂那思、德國學者倫克、美國學者雷德為代表的很多有識之士,提出了責任倫理理論。要求人類通過對自己力量的自愿的駕馭,而阻止人類成為禍,我們對自己進行自愿的責任限制,不允許我們已經變得如此巨大的力量最終摧毀我們自己(或者我們的后代)。
三、道德安全風險
20世紀科學技術的大發展,提出了許多事關人類生存和尊嚴的重大倫理道德問題,它們不斷沖擊著人類既有的道德生活習慣和道德思維習慣。如 1972年,生物工程(轉基因)研究在美國第一次獲得成功,這預示了人類改變生物物種,創造新生命的可能性,這樣做是反自然的嗎?是道德的嗎?1997年2月23日,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多莉”在英國降生,2001年11月,美國先進細胞公司克隆出人類胚胎,震驚了世界,因為這意味著在技術上人類也可以被克隆了,那么,克隆人符合道德嗎?人們常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社會生活中的每一個人,既有自我的要求,又受社會的政治、法律、倫理的支配和約束。為了使人真正成為人,社會成為真正的理性社會,就必須有道德的自覺規范。作為社會調控體系的重要手段,倫理道德與法律規定共同構成人們的行為規范內容。所以,人們之所以需要道德,因為現有的道德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安全的人文環境。而現有的生物技術和生物產業要打破這樣的人類心理之需的安全,從而引發人類恐慌。
社會公眾對生物產業的各種生物制品特別是對轉基因生物及其產品的接受程度很低,這不僅由于他們對生物安全性認識模糊或者水平不高,還在于生物產業使人類傳統倫理觀念受到強烈沖擊。由于生物技術更深地觸及人類生存基礎,涉及更為復雜的倫理、法律和現存的社會秩序,人們對其有著發自內心深處的恐懼和擔心,比如對轉基因食品、克隆動物、克隆人以及擔心未來是否分化出有著優勢基因和弱勢基因的兩類人,并由前者統治后者,為人類自身掘下墳墓,等等。盡管類似的問題在信息技術也有,比如人機大戰,但其目前還不會毀滅人類。因此,生物技術在發展中遭遇的社會阻力要比信息技術大得多,其產品的開發轉化最終進入消費市場以及融入人們的生活所需要的時間會很長。
科學技術是把雙刃劍,凡是使用技術的地方,就會有安全問題存在。一方面我們說生物技術及產業會加大人類安全風險,但從另一方面看,生物技術在保障生物安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全世界有數十種生物制劑、數百種危險生物,對人類安全構成巨大威脅。必須依靠現代生物技術建立健全防御生物恐怖、防治重大疫病的應急技術體系,研制針對主要生物恐怖因子的疫苗與治療藥物,研制生物芯片、生物傳感器等生物檢測技術,為國家安全提供技術支撐。所以同時人類在利用科學技術不斷化解危機,防止可能出現的安全問題。
沒有人懷疑,隨著全球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發力度不斷加大,生物技術產業發展速度不斷加快,被譽為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的生物經濟逐步形成為與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信息經濟相對應的新經濟形態。但對未來的厚望并不能解決眾多的生物技術產業的安全性問題。在目前階段,我們需要在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與安全的天平上不斷尋找最佳的平衡點。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