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有著不同的中西文化背景的人們在進行跨文化交際中,文化沖突的事例層出不窮,嚴重影響了交往的順利進行,因此我們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層次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來培養跨文化交際的能力,避免文化沖突,使交流能順利進行。
[關鍵詞] 跨文化交際文化差異文化沖突
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逐漸深入,西方社會的人和事物越來越多地走進了我們的視野,在這種情況下,跨國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經濟和社會交往將會與日俱增。這就為我們提供了許多與西方人接觸和交往的機會。這對于加深我們的西方社會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這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我們所面對的是來自陌生的文化和國家,思維方式、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與我們迥然不同的人,在與之交往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文化沖突的現象。
一、中西跨文化交際中經常出現的文化沖突
在中西跨文化交際中出現的文化沖突多種多樣,在這里我們不可能一一贅述,只能列出比較常見的幾種以供分析。
1.隱私方面的沖突
對中國人來講詢問對方的姓名、年齡,婚姻狀況、工資收入、家庭生活等個人問題均被視為對對方的關心,是親近的表示。而西方人很討厭別人問及年齡與收入等個人私事,認為觸犯了個人的隱私權。中國人路遇熟人總愛寒暄道:“吃飯了嗎?”、“到哪兒去?”、“上班呀?”等。在我們看來這是一種有禮貌的打招呼用語,可在西方文化里這不是屬于問候語,而是實質性的問題。他們會認為你想請他吃飯或者干涉其私事,會引起誤解。西方人見面,通常招呼道:“hello!”“ How are you?”
2.時間觀方面的沖突
西方人的時間觀和金錢觀是聯系在一起的,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根深蒂固,所以他們非常珍惜時間,在生活中往往對時間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計劃,并養成了按時赴約的好習慣。在西方,要拜訪某人,必須事先通知或約定,并說明拜訪的目的、時間和地點,經商定后方可進行。即便臨時有急事使拜訪不能成行,也會在第一時間及時通知對方,說明原因并致歉。而中國則屬于多向時間習慣的國家。中國人在時間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隨意性,一般不會像西方人那樣嚴格的按照計劃進行,西方人對此往往感到不適應。
3.對子女的教育問題上的沖突
中國人認為子女是自己的私人財產,在子女出生前就對其寄以巨大的希望,對孩子從小到大的人生經歷中的每件事都要有所干預,使其按照事先安排好的規劃線路來發展。因此在這種子女教育模式下,孩子沒有獨立精神,沒有自由發展意識,只會一味地依靠父輩給予的優越的物質條件,成為溫室里經不起風雨打擊的花朵。西方人對此種教育方式十分不解。他們認為孩子從小就是個獨立人格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思想自由。對子女今后發展方向不會橫加干涉,并盡早地培養其獨立生存能力。大部分的歐美青年在18歲后就不再接受父母的資助,獨立完成學業。
二、造成文化沖突現象的原因探究
造成中西文化沖突現象的原因多種多樣,究其根本,就是因為中西雙方有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歷史背景,必然帶來人們思想、行為等多方面的差異,甚至是沖突,下面我們就來具體看一下有哪些主要的原因。
1.行為規范各不相同
行為規范的具體含義就是指被社會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標準和行為準則,簡單的說,就是告訴人們該做什么和不該做什么的一種規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交際時,經常出現的一個現象就是套用自身所在社會的行為規范來判定對方行為的合理性,由于雙方的行為規范存在差異,常常會產生誤解、不快甚至更壞的結果。比如說中國人在親密交談時通常會輕拍對方肩膀或拉拉手以示友好,而西方人卻認為這不尊重個人權益,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所以說在跨文化交際中是否能夠正確地識別和運用行為規范是保證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要保障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就必須理解對方的行為規范,尤其是什么行為是被禁止的,最好的辦法就是遵循入鄉隨俗的原則。
2.價值取向不同
人們的交際能力是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產生的,必然與價值觀念聯系在一起。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價值體系,這套體系能夠幫助人們區分美與丑、善良與邪惡,這就是人們的處世哲學、道德標準和行為規范。但是它不能脫離具體的文化而存在,每一種文化的判斷標準是不同的,這種文化認為是好的,另一種文化可能認為不好,但是它們在自己的文化體系內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絕不可以理解為一種價值標準先進,而另一種價值標準落后。以中西文化為例,在中國文化中,人們推崇謙虛知禮,追求隨遇而安,不喜歡爭強好勝,同時社會風氣也往往封殺過于突出的個人,正所謂“行高于眾,人必非之”。在中國文化中,集體取向占據主導地位,追求個人發展被視為是一種嚴重的個人主義,必然會受到譴責。而西方文化則非常崇尚個人主義,“隨遇而安”被看作是缺乏進取精神的表現,是懶惰、無能的同義語,為社會和個人所不取。人本位的思想根植于他們心中,人們崇尚獨立思考,獨立判斷,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實現個人利益,并且認為個人利益至高無上。
3.語用遷移造成影響
人們對遇到的現象、事物和行為的評價和解釋是建立在本身文化的基礎之上的,在跨文化交際中也同樣如此,因此往往會造成交際的障礙,其根源就在于忽略了語用的遷移。文化不同,語言的使用規則就會不同。一種文化的標準規范只能在自身中按其特定條件加以解釋,而不能以此為規范來描述另一種文化,否則必然會導致跨文化交際的失敗,其深層原因就在于人們缺乏對社會語言差異的敏感性,會無意識地進行語用遷移,而這種后果有時會很嚴重,甚至會招致巨大經濟損失。我國北方某廠曾出口一種“白象”牌電池,商標被譯成英文“white elephant”,結果銷路特別不好,原因就在于在英語中“white elephant”這個短語除了本意“白象”外,還有“無用而累贅的東西”之意。有了這樣的英文商標,無論這種電池的質量有多好,用起來多節能環保,那些西方人也不會使用的。
三、英語教學中如何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避免文化沖突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們與西方的交往過程中,確實存在著很多文化方面的沖突,直接影響到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我們極有必要在實際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具體措施如下:
1.授課教師要轉變觀念
在我國目前的教學體制中,外語教學多半只在課堂上進行,教師起著絕對的主導作用。如果教師只把重點放在語法和詞匯教學上,學生就不可能學會語言的實際運用,也無法獲得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因此,授課的教師必須要轉變自己的觀念,切實認識到文化沖突的危害性和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同時,教師還要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綜合文化素質,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把握英語文化知識教育的量與度,以及教學的具體步驟和方法,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2.改進現有的教學方法
一直以來,大學的英語教學側重點都放在了語言知識的傳授上,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我們必須改進教學方法,在質和量兩個方面對課堂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加以控制,并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電影、投影儀、互聯網等)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此外還可以舉辦一些專題講座,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出具有較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改進教學方法時,一定要使新的內容與學生所學的語言知識緊密聯系,并與語言交際實踐緊密結合。
3.引導學生廣泛接觸西方文化材料
在大學里,英語教學的課時非常有限。但學生在課余有充足的可支配時間,因此不能僅僅依靠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來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廣泛閱讀西方文學作品原著、英文報刊雜志和時事評論等材料,從中吸取文化知識,增加文化素養,拓寬西方文化視野,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另外,有外教的學校還應充分發揮外教在西方文化傳播中的作用。他們是活的文化教材。讓學生直接與外教交流,聽外教做報告或講課。其言傳身教會對學生理解學習西方文化起到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
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對于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它能幫助我們正確理解西方人的言行,在交際過程中,充分了解對方,尊重對方的習俗,以取得最佳的交際效果。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