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國家第三次修改專利法及其實施細則之際,職務發明制度再度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從已公布的《專利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可以看出,草案縮小了職務發明的范圍,但對職務發明權利歸屬問題并沒有突破。本文從洛克的財產權勞動學說、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龐德的社會利益學說出發對職務發明權利歸屬問題進行了探討,認為職務發明應歸于發明人,反映在專利法上即:專利申請人必須是發明人或其受讓人。
[關鍵詞] 發明人勞動利益平衡
隨著國家對專利法及其實施細則的第三次修改,職務發明制度再度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已經公布的《專利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 對現行職務發明制度的修訂主要表現為縮小了職務發明的范圍,關于職務發明制度的核心即權利歸于單位、發明人享有“一獎兩酬”,草案沒有絲毫改變。
我國現行專利法通過激勵投資者,促進智力成果的商業生產;而投資者通過支付報酬,激勵其雇員從事智力成果的創造。 設想是好的,但事與愿違。根據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職務發明的比例只有40%左右,國外則高達90%多;每年專利轉化為商品并能取得規模效益的只有10%,而發達國家可達50%以上。 職務發明的創造和實施現狀說明,我國現行職務發明制度實施的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發明人對于“一獎兩酬”只有被動地接受,付出得不到相應的回報挫傷了發明人創造和實施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國家對單位利益的一味庇護使單位領導覺得“大樹底下好乘涼”,缺乏對發明人重要性的認識和追求新技術的緊迫感,從而對發明人應得的“一獎兩酬”不積極兌現,對職務發明這種無形資產往往也疏于管理、怠于實施。因此,職務發明權利歸屬于單位的規定是現行職務發明制度的致命傷。
關于職務發明權利歸屬問題,學界的主要觀點有:權利仍歸于單位;建立職務發明共有制;職務發明權利歸屬契約化;明確職務發明人的專利申請權??芍^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本文擬從法理角度來探討職務發明的權利歸屬問題,兼對上述四種觀點進行思考。
一、創造性勞動是發明人應該享有職務發明原始權利的根本原因
知識產權是一種財產權。在《政府論》里,洛克清楚地向我們展示了財產權的來源和歸屬。財產權,作為人們生存權和自由權的基礎,來源于人的勞動,而勞動是屬于勞動者的,所以勞動者應當享有勞動成果的財產權。盡管知識產品與有形財產存在諸多不同,但知識產品同樣是人們勞動的成果(這種勞動更多的是一種腦力勞動)。
財產權歸屬于勞動者理所當然,那么單位為職務發明的誕生進行了有效的組織,也是一種勞動,單位是否也對職務發明享有所有權呢?有此疑者在于教條主義地理解了洛克“勞動”的內涵。洛克所舉的橡樹下拾得的橡實、樹上摘下的蘋果等例子也起了一定的誤導作用,他們認為洛克所說的勞動就是如此簡單的體力勞動,凡是在共有物上加上勞動就擁有財產權。筆者認為,洛克舉這些通俗易懂的例子是為了便于人們理解他的理論,容易引起人們思想上的共鳴,從而認識到在人類生存和發展中勞動的重要。孰不知,“勞動使一切東西具有不同的價值”,“誰有同那已被占用的東西一樣好的東西可供利用,他就無需抱怨,也不應該干預旁人業已用勞動改進的東西”, 可見,洛克所說的勞動是有所增益的、有所改進的勞動,勞動的重要性在于它增加了價值。諾齊克更明確地指出了這一點,“對某物的勞動改善了它,使它更有價值;任何人都有權占有一個他創造了其價值的東西?!?體現在知識產權領域,只有創造性勞動才能使知識產品擺脫公有狀態,才能使知識產品價值增加。顯然,單位只是間接地參與了發明創造,其組織勞動相對于發明本身而言,只是一項輔助性的工作,惟有發明人的勞動才對發明創造的實質性特點有創造性貢獻。所以,職務發明應當歸于付出創造性勞動的發明人。
二、物質技術條件的投入不能成為單位享有職務發明原始權利的理由
單位除了提供組織性勞動之外,付出的資本、技術秘密等要素是否能為其帶來財產權呢?誠然,單位資金、技術的支持對于職務發明的誕生是不可或缺的。但是,不論單位獨享還是與發明人共享職務發明,都有違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
早期的西方學者薩伊提出了“生產要素價值論”,即認為勞動、資本、土地共同創造了價值和財富。馬克思指出其錯誤在于把分配的表面現象當成價值創造的本質。資本、土地只是參與了價值的創造,是價值形成的必要條件,不是商品價值的源泉。創造價值的是以人為主體的生產商品的活勞動,是人開發和利用土地、資本等物質生產要素創造了財富,而不是這些物質生產要素與人一同“創造”了財富。 但是,要素所有者轉讓了其使用權就必須獲得收益,只有按要素的貢獻分配利益,才能激勵要素所有者積極投入生產要素,在市場導向下實現要素的最優配置?;诖耍舜涡抻啿莅钢幸幎▎挝粚τ凇爸饕帽締挝坏某夹g秘密之外的其他物質技術條件所完成的發明創造”享有非獨占的、不可轉讓的實施權。
近年來,科技革命的迅速發展帶來的新變化,使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在信息社會里,價值的增長不是通過勞動,而是通過知識實現的。‘勞動價值論’,誕生于工業經濟的初期,必將被新的‘知識價值論’所取代?!?這種觀點在強調知識經濟的今天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同。修訂草案中將“技術秘密”與其它物質技術條件區別開來進行完全不同的規定,就是考慮到技術秘密是單位獨有的資源,突出強調技術秘密對發明的完成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不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但誰能否認,它必須通過人的勞動才能發揮現實的作用。技術秘密與其他物質技術條件相比,具有不可替代性,職務發明確實可能是在利用單位技術秘密的基礎上完成的,但這并不影響權利歸屬于付出了創造性勞動的發明人。如合同法中,對在原有專利、技術秘密的基礎上完成的后續改進的技術成果,無約定時歸改進方、其他各方無權分享的規定,就是考慮了改進方付出了創造性勞動。
時至今日,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仍是科學的理論。勞動是商品價值的惟一源泉,是發明人的創造性勞動創造了新價值,所以職務發明的原始權利應屬于發明人。單位投入了技術秘密等要素,理應參與價值的分配,法律可以規定單位享有無償的非獨占實施權和優先受讓權等。
三、發明人只有享有職務發明的原始權利才能與單位相制衡
美國法學家龐德認為,如今已不再爭論權利、法的本質和制度的出發點,而是更多地考慮人們的利益、目的和要求,并協調或調和各種關系。 那么不從權利而從利益角度,職務發明權利是歸單位還是歸發明人呢?
人的自私本性和社會本性的矛盾是產生利益沖突的根源,因此要求“根本上必須在合作本能與利己本能之間維持均衡。社會控制的任務就在于使我們有可能建立和保持這種均衡,而在一個發達社會中法就是社會控制的最終有效的工具?!?法律通過對利益的調控來實現對社會的控制。協調知識產權制度中圍繞知識產品所產生的各種利益關系也就成了知識產權法調整的核心內容,具體到職務發明制度中,主要是協調單位與發明人之間的利益沖突,尋求單位與發明人之間的利益平衡。
單位利益至上者認為,權利歸單位會激勵單位積極投入研發使更多的發明得以誕生;發明人利益至上者則認為,只有授予發明人以專有權才能激勵發明人創造出更多的專利產品。平衡點在哪里?我們先來看一個客觀事實,與單位相比,發明人是弱者,此時,若將權利歸于單位,必使利益的天平更加傾斜,強者會更強,弱者將更弱,平衡將無從實現。所以,發明人利益得到保護是利益平衡的基礎。保護了發明人,單位的付出呢?“私權保護是利益平衡的前提,利益平衡是私權保護的不可缺少的制約?!?在將職務發明原始權利歸于發明人的同時,給予單位無償的非獨占實施權和優先受讓權是對單位的付出給予的利益上的回報,亦是對發明人權利的一種制約。
有觀點認為,職務發明制度中“合同優先”原則的確立可以彌補將權利歸于單位的缺陷,修改專利法時只需對發明人的獎酬問題進行完善。這種觀點表面上看有一定道理。單位與發明人意志自由,可以通過合同約定職務發明權利的歸屬,但發明人的利益是否因此得到了保障呢?在市場經濟并不發達、產權制度尚不健全、勞動還是一種謀生手段的中國,存在雇傭關系的單位與發明人的地位不可能是平等的,單位出于自身利益考慮必然剝奪發明人的某些權利,發明人迫于生存和就業的壓力不得不接受某些不平等條件,這樣簽訂的合同很難真正反映發明人的自由意志(單位怠于簽訂合同的情形暫且不說)。雖然在顯失公平、欺詐、脅迫等情況下合同可變更或可撤銷,但是一者,撤銷權必須在一年內行使,不主張即消滅,而發明人在與單位仍有勞動合同的情況下一般不愿與單位發生糾紛;二者,變更或撤銷增加了權利的不穩定性,不利于交易安全。雖然將權利歸于發明人可能也會存在發明人提出無理要求的情形,但單位的強勢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會減少這種情況的發生。因此,只有將職務發明原始權利歸于發明人,才能對已經過度膨脹的單位權力形成一種制約,也只有在這個前提下,單位與發明人間簽訂的合同才是平等主體間的合同,才能真正體現雙方的自由意志。
四、結論
綜上所述,勞動是商品價值的惟一源泉,發明人付出了創造性勞動,理應享有職務發明的原始權利,也只有這樣,弱勢的發明人才能與強勢單位相制衡。另一方面,單位為職務發明的完成給予了技術、資金、設備等要素的支持,應參與職務發明收益的分配,賦予單位無償的非獨占的實施權和優先受讓權,以與發明人利益形成均衡之勢。歸結一句話,職務發明的原始權利人是發明人,反映在專利法上即:專利申請人必須是發明人或其受讓人。殷切期盼專利法的此次修改能夠對職務發明權利主體做出正確的選擇。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