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針對新《公司法》對于轉投資規定的修改,本文在分析公司轉投資行為的法律內涵和該行為所帶來的負面效應的基礎上,重點探討了對于轉投資行為的法律規制。
[關鍵詞] 轉投資負面效應規制
公司作為企業法人,擁有法人財產權和經營自主權,有自主運用資金的權利和獨立承擔責任的能力,當然可以用公司的財產進行轉投資。并且公司的轉投資行為,對于活躍資本市場、擴展企業的經營規模、提高企業的經營效力,以及企業之間的聯合具有積極的意義,所以法律對于公司的轉投資行為是持肯定態度,但又正是由于轉投資行為可能帶來的無可回避的負面效應,所以對轉投資行為進行必要的限制,以及如何進行限制也就成為本文論述的關鍵問題。
一、公司轉投資行為的內涵
新《公司法》第十五條規定:“公司可以向其他企業轉投資;但是,除法律另有規定外,不得成為對所投資企業的債務承擔連帶責任的出資人。”可見公司的轉投資行為雖為公司法所規范,但是公司法并沒有對轉投資的概念做出明確的規定,根據學者的解釋,所謂轉投資,一般是指公司為獲取能夠產生收益的財產、資產或權益而依法投資于其他企業的行為。按照行為的方向,轉投資可以分為單向轉投資和雙向轉投資,單向轉投資是一公司向其他公司投資的單向行為,而雙向轉投資是兩個公司相互向對方投資的行為。按照行為的性質,轉投資又可分為股權轉投資和債券轉投資。股權轉投資是指一公司取得其他公司的股份,債權轉投資是指一公司購買其他公司的債券成為該公司的債權人,享受債權人的權益,但同時也擔負一定的債權無法實現的風險。
二、公司轉投資行為帶來的負面效應
按照學界的通說,公司轉投資行為主要會帶來如下負面效應:
第一,導致資本的虛增。在現代公司制度中,公司擁有獨立的法人人格,公司是以其全部資產對于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而公司的股東僅對于公司債務承擔間接的有限責任,故公司的資本就成為公司信用的基礎,也是第三人判斷是否與公司進行交易的重要依據,而公司的轉投資行為可能會形成一種資本假象,誤導第三人做出判斷,從而為以后利益受損埋下了隱患。
第二,損害公司股東和公司債權人的利益。公司的轉投資行為實質上是將股東的投資進行轉投資,直接影響股東和債權人的利益,也違背了股東對公司投資的目的,大大增加了股東投資的風險。同時轉投資會降低公司實際控制的經濟資源,降低公司的償債能力,增加債權人風險,違反了資本維持原則。
第三,導致公司治理的失效。公司治理是指股東對于公司的監督機制,其核心是投資者或股東權益的保護,這一機制在具體法律制度上表現為股東會或股東大會、董事會(以及由董事會聘任的經理)和監事會所組成的公司機構之間權利分配與制衡。而公司的轉投資行為,很有可能會打破這種平衡機制,從而導致公司治理的失效或失衡。例如在甲、乙兩公司雙向轉投資中,董、監事可能利用轉投資控制本公司股東會。假設甲、乙兩公司的董、監事相互協議,約定在甲公司進行重大的人事選舉或表決重要議案時,乙公司對甲公司所持有的表決權,依據甲公司董、監事的意愿行使。反之,亦然。這樣兩公司的董事、監事均可利用相互投資額,投票選舉自己,并依對方意愿表決公司的重要議案,從而實際控制公司,而股東會的功能盡失。
第四,公司利用轉投資建立關聯企業。公司可以利用投資關系實際控制其他公司,從而形成母子公司關系。母子公司雖為兩個獨立公司,皆具有法人人格,但子公司之經營實為母公司控制,子公司之債權人利益也更易由于母公司濫用其支配地位而受到損害。而同時在現實生活種子公司常被母公司用來作為違法和規避法律行為的工具,從而有損于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
三、如何對公司轉投資行為進行規制
1.新舊公司法之比較
與就《公司法》相比,新《公司法》的確放寬了對于公司轉投資行為的限制,主要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
第一,擴大了公司轉投資的對象,規定公司可以向其他企業轉投資;不僅限于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只要不成為對其他企業的債務承擔連帶責任的出資人即可;而舊《公司法》語焉不詳,從而使人們對于公司是否可以向非公司企業法人進行投資產生了疑問和爭議,新《公司法》解決了這個問題。
第二,取消了關于轉投資不得超過公司凈資產50%的對公司轉投資數額限制的規定,而交由公司章程規定。舊《公司法》關于投資限額的規定,其本意在于減小轉投資行為帶來的風險,保護相對人的安全,但由于中國對于公司動態資本監管的欠缺,再加上監管成本太高,從而使得這項規定在實務上無法進行操作,從而也損害了法律的權威性。而且轉投資行為不僅僅涉及到投資方與接受投資方兩者的利益,而且還涉及到公司債權人及其他相關者的利益,如果簡單地根據“越權無效原則”認定轉投資行為無效,必然會引起嚴重的后果,危害交易安全和經濟秩序。從而,即使超過規定限額的轉投資行為,也很少被認定為無效。但是,如果認定為有效,則又違反了法律的強制性規定。這樣就使得對違反轉投資數額限制的行為效力的認定成為一個兩難問題,在這種情況下,舊《公司法》第十二條的規定對轉投資的限制仍然無法真正實施。故新《公司法》刪除了法定數額限制,而是交由公司的股東去判斷。
2.在新《公司法》的框架上如何對轉投資行為進行規制
第一,責任承擔主體的規制。新《公司法》明確表明,公司在轉投資中不得成為對所投資企業的債務承擔連帶責任的出資人。我們知道按照現代公司法的理論,公司擁有自己獨立的財產,被法律賦予了獨立的人格,公司其實是以其全部資產對于公司的債務承擔無限的責任,所以公司在轉投資中成為對所投資企業的債務承擔連帶責任的出資人在理論上沒有問題,但《公司法》要平衡公司、股東、公司的債權人的利益,而不能厚此薄彼,故在肯定公司的轉投資行為的同時,也要兼顧到保護公司的股東和公司債權人的利益。同時新《公司法》第二十二條規定:“公司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董事會的決議內容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無效。”這也就意味著公司可以根據經營的需要,把握投資機會對于其他企業進行轉投資,但是公司必須恪守法律的底線,否則其行為就可能無效。
第二,公司章程的規制。公司作為獨立的主體,應當允許其章程自治,新《公司》對于這一點持肯定態度。新《公司法》第十六條第一款規定:“公司向其他企業投資或者為他人提供擔保,依照公司章程的規定,由董事會或者股東會、股東大會決議;公司章程對投資或者擔保的總額及單項投資或者擔保的數額有限額規定的,不得超過規定的限額。”故公司法將公司是否進行轉投資以及對于投資多少交由公司章程來規定。公司章程是由公司的設立人制定的,體現了投資人的利益,并對公司、股東和公司的經營管理人員具有約束力的調整公司內部組織關系和經營行為的自治規則。公司章程是公司內部管理的基本法律依據,是公司最重要的自治規則,是公司活動的根本準則,是公司有效運行的重要基礎。公司章程也是確定公司權利、義務關系的基本法律文件,章程內容涵蓋了公司中的所有重大問題,具有法定的效力。因此,新《公司法》將轉投資交由公司章程規定實為交給投資者決定,從而保護了投資者,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董事的權利。
第三,股東撤銷權的規制。新《公司法》第二十二條第二款規定:“公司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董事會的決議內容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無效。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董事會的會議召集程序、表決方式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或者決議內容違反公司章程的,股東可以自決議作出之日起六十日內,請求人民法院撤銷。”該條規定授予了股東對于違反公司章程的轉投資行為進行依法撤銷的權利。所以根據法律規定,公司的轉投資行為應當依照公司的章程規定進行,若轉投資行為違反了公司章程,股東可以自決議作出之日起六十日內,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投資者投資的風險。但為了防止股東濫用撤銷權,干擾公司的正常投資活動,新《公司法》第二十二條第三款又規定:“股東依照前款規定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可以應公司的請求,要求股東提供相應擔保。”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平衡了股東與公司的利益關系。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