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企業經營中的誠信缺失問題
現階段我國企業誠信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生產經營企業制造和銷售假冒偽劣商品;企業會計人員作假帳,提供虛假財務報告,發布虛假財務信息,誤導投資者和消費者;企業隨意拖欠銀行貸款;虛開增值稅發票、隱瞞利潤、多列開支、虛增費用、偷逃國家稅款;發布虛假廣告和不實產品信息;治理\"三廢\"和保護環境重視不夠;侵權、盜版引為猖獗等等。
一是由企業失信引發的重大事件呈多發趨勢。據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2006年8月份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企業誠信建設還不能完全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全球化的要求,由企業失信引發的重大事件呈多發趨勢,發生數量由每年1-2起增加到每年4-5起。近期發生的典型事件就有:科龍電器挪用、歐典地板虛假宣傳事件,齊齊哈爾第二制藥廠制假案、安徽華源“欣弗”事件等。同時,企業失信現象的出現在企業經營的多個環節。
二是誠信體系建設滯后已成為制約社會經濟發展的瓶頸。一些企業偷稅、騙稅、騙匯和走私活動猖獗,一些企業任意變更或撕毀經濟合同。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企業每年訂立的經濟合同約40億份左右,但合同的履約率只有50%(20世紀90年代前我國企業合同履約率為90%)。
三是企業故意拖欠客戶的貨款或拖欠銀行的貸款,還有一些企業玩弄假破產真逃債的伎倆騙取國家的錢財。我國企業假破產真逃債的規模已經由過去的幾百萬元上升到數億元水平。由于企業間相互拖欠貨款,使得企業間互不信任,如履薄冰,現實的交易行為已經倒退到“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原始的交易狀態,使得企業間交易效率下降,交易成本提高,這種做法極大地制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
四是連最具誠信的上市公司也在弄虛作假,制造虛假利潤,騙取上市資格。串通莊家做市,報表重組,欺騙中小股東等現象,成了許多上市公司心照不宣的“秘密”。
二、我國企業經營誠信缺失的原因
1.信息不對稱的有限博弈。誠信本身具有很強的外部性,當絕大多數企業都講誠信時,少數企業不講誠信就會受到嚴厲的懲罰。但是,當大多數企業不講誠信,只有少數企業講誠信時,少數講誠信的企業只能是單方面受損。特別是在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下,單個企業經營堅持誠信可以看作是一種風險。也就是說,在信息不對稱的有限博弈中,任何一方都沒有誠信的動力。
2.企業缺乏真正的所有者地位。企業不是真正的所有者,不具備企業剩余的控制權和支配權,是不可能建立起經營誠信的。因為,這種組織的行為通常是短期的,經營者只考慮自己任期內企業的經營問題,不可能有維持企業長期誠信的動力。
3.以罰代打,罰打力度不到位。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推進,我國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令和法規。比如對于大多數假冒偽劣產品的生產者和銷售者來說,主要是以罰為主,而且罰沒并沒有使他們傾家蕩產。在今天稽查力度十分有限的態勢下,假冒偽劣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只要10次中有2—3次逃脫罰沒,就有利可圖。
4.地方保護主義和部分官員不正確的政績意識。一些地方領導干部,由于地方利益作怪,對于所屬企業惡意欠債逃債,千方百計予以包庇保護,甚至為其出謀劃策;對于外地債權人的合法權益,不是依法加以保護,而是利用手中的權力橫加干預。一些地方的干部為了一任政績私利,對于所管轄范圍內的制假售假聽之任之,極少數干部甚至與制假售假者沆瀣一氣,為制假售假者通風報信,干預行政執法部門的執法查處,成為制假售假的保護傘。
5.整個社會道德水準下滑。企業的經營誠信是社會道德在企業經營中的表現。如果整個社會存在著嚴重的社會道德水準下滑,企業經營的誠信也就成了問題。由于整個社會道德水準下滑,企業經營道德錯位,許多企業見利忘義,損人利己,突破了應有的義利觀和基本的道德底線。在經營活動中坑蒙拐騙、爾虞我詐、競價銷售、搶注商標、偷稅漏稅、假破產真逃債等損害消費者利益、其他企業利益和國家利益的行為,嚴重地損害了企業的形象。
三、我國企業經營誠信的治理對策
在宏觀上,政府要特別重視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倡導企業按照價值規律、競爭規律、供求規律辦事,為企業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要破除評價企業經營狀況只重視經濟效益而忽視社會效益的思想;要強化經營誠信的教育,健全經營的誠信評估體系和約束機制等。
1.及時公開企業經營的誠信狀況,為企業間的重復博弈創造條件。工商、稅務、銀行、物價、公安、法院等部門應該聯手合作,建立企業經營的誠信檔案,定期向大眾媒體公布。要把這項工作當作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來抓,使企業的納稅情況、銀行信用評比等級情況、合同和商標行為、經濟檢查記錄,以及司法部門提供的企業經濟案件記錄、各種榮譽和不良行為等全部記錄在案,隨手可查。這樣才能使誠信經營的企業擁有市場、擁有客戶、擁有競爭力,使經營不講誠信的企業失去市場,失去合作伙伴,最終被淘汰出局。
2.明晰產權關系,制定有利于民營企業長期穩定發展的政策。經營的誠信基礎是企業的產權關系明晰。產權制度的基本功能是給人們提供一個追求長期利益的穩定預期和重復博弈的規則。必須推進國有企業的改革,明晰產權,明確責任,使企業成為真正的所有者,擁有剩余的控制權和支配權。對待正在蓬勃發展的民營企業,政府應制定長期穩定的保護其發展的政策,使他們形成穩定的經營預期,改變放棄誠信、追求眼前利益的短期行為。
3.加快立法,嚴格執法,加大打擊力度。企業經營中的誠信缺失,有些已上升到法律層面。政府必須加快立法的步伐,嚴格執法,加大打擊的力度,特別是對于制假售假,惡意欠債逃債,嚴重坑害消費者的利益、其他企業利益和國家利益的責任人,要嚴加制裁和懲處。
4.建立統一的市場體系和秩序,徹底鏟除地方保護主義。讓各種商品和要素在全國統一的市場內真正形成自由流動,政府要抓緊制定相應的法律、法令和法規,如商品流通法,對違反相應法規,搞地方保護主義的要依法查辦。對于一些地方官員為了一任政績,對所管轄范圍內的制假售假、惡意逃債等不誠信的經營行為聽之任之、甚至還充當保護傘者不得重用,問題嚴重的要嚴肅查處。
5.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全社會企業經營誠信的水準。提高全社會企業經營的誠信水準,必須加大宣傳教育的力度,建立全社會企業經營誠信的目標,強化企業經營要遵循合法經營,講究誠信,互惠雙贏的意識。對經營誠信好的企業要予以表彰,對經營誠信差的企業要予以警示教育。要做到重建全社會企業經營的誠信之風,我們認為,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從幼兒園開始逐步強化人們的誠信意識、誠信知識和誠信行為。
在微觀上,必須看到全社會企業經營誠信的重建,是通過一個個企業來實現的。為此,企業必須建立起經營誠信的自律機制。
一是企業要認真制定誠信經營準則。通過制定誠實守信的經營準則和誠實守信的企業文化,使企業明確自己的社會責任和使命;使企業全體人員明確自己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怎樣做符合誠信經營準則,怎樣做違背誠信經營準則等等。通過施行誠信經營準則,使企業員工誠信行動和企業誠信目標同步協調,促進企業持久發展。要以人為本,從人性的要求出發,把企業的誠信經營準則轉化為企業全體人員的自覺行動。
二是企業家群體應該率先垂范??v觀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企業弄虛作假,欺騙消費者的行為,幾乎都有企業最高決策者支持,甚至由他們親自策劃。企業家群體不誠實守信,何談企業誠信?只有企業家成為企業誠信經營準則的制定者和執行者,誠信才能真正成為企業的經營理念,貫徹落實到企業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
三是加強誠信經營教育。加強對員工的誠信經營知識培訓,真正使員工認識到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經濟對企業誠信的要求,企業的社會責任,誠信在企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企業的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的關系,企業誠信與否的利害等等。誠信教育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現實生活中的生動事例,更好地豐富職工的誠信經營知識,從內心樹立起誠信經營的理念。誠信經營教育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不可能立竿見影,需要經常性、定期性的進行。
四是企業要建立誠信經營獎懲機制。要想在企業內外形成一種良好的誠信經營環境,企業還必須同時建立一種持久性的、獎罰分明的誠信經營獎懲機制,以保證誠信經營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企業可根據員工的實際工作考評業績、誠信經營行為等,對職工進行職位提拔、物質獎勵、精神鼓勵。對于違反企業誠信經營準則而損壞企業形象、聲譽和利益的員工,要予以必要的懲罰。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