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澤民同志是我黨第三代領導集體的核心,他一生十分關心我國旅游業的發展,先后就旅游業的發展作出過許多重要的批示,研究江澤民同志的旅游經濟思想,對于科學地總結我國旅游業的發展經驗,客觀、深刻地了解我國旅游
業發展的大政方針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江澤民同志認為旅游業必須堅持科學的發展觀
江澤民同志始終認為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資源豐富,應該大力發展旅游業,而且旅游業大有可為。他曾多次在論述中用“得天獨厚”這個詞語評價來我國豐富的旅游資源。2000年2月27日,他在海南考察時盛贊當地獨特的旅游資源,說“當北方還是天寒地凍之時,海南卻是溫暖如春,發展旅游的條件很優越,與世界一些著名的旅游勝地相比也毫不遜色。”2000年6月20日,他在蘭州主持召開西北地區黨建工作和西部開發座談會時講到:“西部地區旅游資源得天獨厚,要加快發展步伐。”2001年5月23日,他在安徽考察時講到:“黃山是祖國大好河山中的瑰寶,風光秀麗,氣色宜人,是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同年8月21日,他在山西省考察時也講到:“山西歷史文化悠久,有著‘地上文物寶庫’之稱,要充分利用這一得天獨厚的資源,大力發展旅游業,使旅游業成為優勢產業”。
對于中國應該怎樣發展旅游業的問題,江澤民同志有著明確的思想,那就是旅游業的發展必須始終堅持科學的發展觀,江澤民同志認為旅游業的發展首先要堅持因地制宜,不同的地區發展旅游業因資源不一樣、地域不一樣、經濟發展的特點不一樣,發展旅游業應當堅持的原則和方針政策也應當有所區別。江澤民同志曾多次就這個問題發表自己的觀點。1994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他在會上講到:“西部地區要發展旅游業必須立足發揮本地優勢,建立切合西藏實際的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提高農牧業水平,開發礦產資源,發展旅游和商貿……并使它們緊密結合,相互促進,這可能是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內適合西藏實際情況的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1999年6月17日,他在西安主持召開西北地區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座談會時也談到:“開發西部地區要把水資源的開發和有效利用放在突出位置,生態環境建設、科學教育普及、實用技術推廣、特色旅游開發、交通通訊設施建設等方面,都要統籌規劃。”2001年6月3日他在江西考察時說:“江西山川秀麗,旅游資源也很豐富……關鍵是要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因地制宜,搞好規劃,加強開發,加強管理,加強技術創新,使這些潛在的優勢成為現實的發展優勢“。
江澤民同志對于旅游業發展模式的問題也有著深刻地探討,他始終認為旅游業發展應該堅持以政府為主導,轉變政府職能。政府在旅游業的發展中主要扮演宏觀把握、制定政策、確立方向、監督檢查的角色,政府的主要職能還是要服務于旅游業的發展。所以在他主政期間,旅游業的發展始終堅持開明、開放的發展方針,旅游業發展的各項指標都獲得大幅度提高,中國旅游業不僅從數量而且從質量上獲得了長足的進步和飛快的發展。
江澤民同志認為中國旅游業的發展可以堅持更加靈活的形式,積極有效地利用外資。對此,江澤民同志在1992年有專門的論述:“按照產業政策,積極吸引外商投資,引導外資主要投向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和企業技術改造……適當投向金融、商業、旅游、房地產等領域。”
可以說,正是在以江澤民同志為代表的中國第三代領導集體的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中國的旅游業才能獲得今天這樣和諧有序的飛速發展。
二、江澤民同志認為旅游業的發展既要發揮其經濟功能,又要發揮其社會功能和教育功能
江澤民同志認為旅游業的發展不僅有強大的經濟功能,還有強大的社會功能、教育功能和外交功能。對此江澤民同志曾有專門的論述。1992年10月12日,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做報告時,詳細論述了這個道理:“第三產業的興旺發達,是現代化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征,……發展我國商業……旅游……等第三產業,不僅有利于促進市場發育,方便和豐富人民生活,而且可以廣開就業門路,為經濟結構調整、企業經營機制轉換和政府機構改革創造重要條件。”他要求要發揮國家、集體、個人三方面的積極性,加快旅游等第三產業的發展,使之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有明顯提高。1994年4月1日,在為上海中國國際旅行社成立40周年題詞時,江澤民同志曾有有十分精要的概括:發展旅游,增進友誼,服務社會,繁榮經濟。1999年5月1日,江澤民同志出席昆明世博園開園儀式。在活動中,他充分肯定了昆明的做法,也闡述了旅游的教育功能。他說:“昆明世博園,既氣勢宏大,又很精致,了不起,有氣派!長了中國人的志氣,也顯示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世博園不僅應該成為人們參觀游覽的公園,而且應該成為幫助人們熱愛大自然、增強環保意識的課堂,成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 2001年在考察黃山時,他也說到要使黃山不僅成為風光秀麗的旅游勝地,而且成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
2001年8月,江澤民同志在給來自美國紐約州的游客邁克·奧謝伊的回信中,明確指出“民間友好往來是國與國之間發展良好關系的重要基礎。”他對這位來自大洋彼岸的普通游客說:“你們在中國的經歷充分證明,中國人民對美國人民懷著友好的感情,希望中美兩國保持和發展友好合作關系。”
三、江澤民同志認為發展旅游業是解決我國在發展中遇到的地區不平衡及就業問題,是創建和諧社會的有效途徑
西部地區始終是江澤民同志關注的重點,他十分牽掛西部的發展,十分重視發展西藏旅游業。1994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他在會上講到:“西藏是全國五大牧區之一,蘊藏著豐富的礦產、水能、地熱、旅游資源和獨具特色的動植物資源,有著經濟發展的潛力……把潛在的資源優勢逐步變為現實的經濟優勢,不僅首先會大大造福西藏各族人民,而且對促進我國西部地區乃至全國的發展將日益發揮重要作用。”2000年11月10日,在鐵道部關于修建進藏鐵路的匯報材料上,他批示說:“……修建進藏鐵路,從政治、軍事上看十分必要的,從發展旅游、促進西藏地區與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看,也是非常有利的。”
對于旅游業的發展為社會創造的大量就業機會,緩解我國經濟發展中巨大的就業壓力,江澤民同志也有深刻的認識和專門的論述:2002年9月12日,在全國再就業工作會上,江澤民要求一些地區要在產業調整中,發揮資源優勢,發展旅游產業。他說,“我國有豐富的旅游資源,應該充分利用,在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和切實保護生態環境的條件下,積極發展旅游業……一些以資源開采為主的城市和地區,經過長期開采,資源已經枯竭,要按照市場的需求,結合本地的優勢,有步驟地發展接續產業,進行整體性調整,重振經濟。”
2001年美國“9·11”事件后,江澤民在中央經濟工作會上,據此反證了旅游的就業功能,他說:“9.11事件使美國經濟雪上加霜,航空、旅游、保險、金融等行業遭到重創,失業人數急劇增加,民眾信心嚴重受挫。”2002年9月12日,他在全國再就業工作會議上,再次從正面強調了這個觀點:“我國旅游資源豐富,應該充分利用……積極發展旅游業,擴大就業。”
而事實也正如江澤民同志所預測的一樣,旅游業在拉動社會就業方面所發揮的作用是巨大的。據世界旅游理事會的測算,2002年旅游經濟就業達5109萬個,占全部就業總量的7.10%,到2012年這兩個數字將分別達到6035萬個和7.68%。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和國家旅游局認為,未來10年整個旅游經濟就業總人數將達7740萬人。
學習《江澤民同志文選》就必須學習江澤民同志的旅游經濟思想,了解他在發展中國的第三產業,特別是發展旅游產業方面的重要思想。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全面、完整了解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實質,才能全面、完整理解江澤民思想的精髓。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