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國經濟已持續增長多年,成就舉世矚目。但高速發展帶來的負面效應也在不斷顯現,引起了眾多對中國經濟持續增長能力的置疑。本文結合當前經濟發展狀況,從社會和經濟兩個層面對可能的風險因素進行分析與探究。
[關鍵詞] 經濟風險社會風險內需投資
中國經濟已成為全球經濟的一道亮麗風景。持續高速增長的GDP、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蓬蓬勃勃的國內經濟、日益擴張的對外貿易,空前地強化了國家實力,極大地激發了全國人民的建設熱情。然而,持續繁榮的同時,新問題開始浮現,舊弊端更顯突出,國外一些學者開始置疑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可能性。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對外開放、國企改革、一系列重大國家戰略的實施,為發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礎,給增長開拓了廣闊的空間,使長期經濟繁榮成為可能。然而,在整體態勢良好的情況下,經濟環境并非毫無瑕疵,風險因素依然存在。
一、內需不足一直困擾著中國經濟
正如經濟學家們所指出的一樣,中國經濟的增長是基于投資與出口的增長,相比較如火如荼的投資與出口貿易的擴張,國內需求一直處于疲軟狀態,居民消費愿望不強,平均消費傾向逐年走低(見表)。原因可以歸結為四個方面:
1.滯后的收入增長。在影響消費水平的眾多因素中,收入是起決定作用的一個。雖然受益于經濟的高速增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逐年增加,但收入增速落后于經濟增速,居民人均收入并未得到相應程度的增加,滯后的收入增長限制了消費水平的提升。并且低下的工資水平一直以來是中國出口貿易的一大優勢,這從另一方面抑制著消費基金大幅增長的可能性。
2.失衡的經濟結構。高速發展使得城鄉之間、東西部之間、壟斷行業與一般行業之間久存的失衡問題更現突出,如果得不到合理規劃和妥善解決,一方面失衡的經濟聯系會增加協作難度,降低產出效率,影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失衡的經濟發展將加劇貧富間的差異程度,這不只會降低整個社會的消費水平,更會加大社會風險。
3.日益沉重的生活開支。溫和的收入增長相比較飛漲的養老支出、醫療支出、教育支出、住房支出,顯然是望塵莫及。其中,住房問題在當下表現的最為尖銳。住房改革之后,居民獲取住房的主要渠道就是購置商品房,然而商品房價格卻節節攀高。最近媒體公布了開發商極力掩蓋的地產業的利潤率——100%。如此豐厚的利潤吸引著更多的資金涌向地產業,加劇了本已失控的投資擴張。過熱的地產業和飄搖直上的房價引起了各界的關注,政府在今年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規章來規范、治理房地產市場,旨在抑制瘋長的房價。大額的必要生活開支在人們的收入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迫使人們更多地進行儲蓄,壓縮其他消費支出,其結果就是低迷的消費市場。
4.有待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是居民維持基本生活水平的根本途徑,是解決居民后顧之憂、刺激消費增長的有效方式。我國正在對傳統的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加以改革,以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為主要內容的新的保障體系正在構建之中。但從目前總體情況看,社保制度改革滯后于社會經濟發展的步伐。眾多的缺陷影響了社保制度功能的發揮,抑制了人們的消費能力與消費意愿的提升。
中國居民平均消費傾向表
二、投資規模過度擴張
2006年經濟環境中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過度擴張的投資規模。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增幅,今年以來逐月攀升,今年前三季度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七萬一千九百多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百分之二十七點三。其中,在城鎮投資中,國有及國有控股完成投資接近三萬億元,增長百分之十八多;房地產開發尤其突出,完成投資接近一萬三千億元,增長接近四分之一。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可能過快增長,正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International MonetaryFund)對中國政府所提示的中國經濟所面臨的風險之一。
消費與投資是國民經濟循環體系中的重要變量。消費決定了最終產品市場的需求力量,投資決定未來供給能力,二者之間的大致平衡是健康經濟環境的基本要求,是一國宏觀經濟調控的基本目標。內需疲軟,投資過度,國內經濟同時具備這兩個病癥,其后果是顯而易見的,必然危害經濟的基本循環鎖鏈的平穩運轉。一旦循環鏈條因為供給與需求之間的過度失衡而導致斷裂,其鏈式的傳導波及方式對整個經濟體系的打擊將是災難性的。可以說,內需不足與投資過熱之間的對立構成目前中國經濟的主要矛盾。
投資過度具備的自我復制能力加大了治理難度。投資過度擴張帶來的產能過剩迫使企業尋求國外市場,造成出口增加,從而使得外貿順差增加,外匯收入增多。在現行外匯管理體制下,貨幣當局不得不增發基礎貨幣,這又會造成國內貨幣供應增多,從而形成相對寬松的國內信貸環境,引發投資的進一步擴張。貨幣供給寬松形成的隱性通脹壓力,沒有直接表現為消費價格指數的明顯上漲,而是使資產價格水平,包括房地產價格出現了明顯上漲。這種狀況更形成了對有利可圖的上游產品部門的盲目投資熱,增大了未來出現更嚴重的產能過剩的可能。這一不良循環鏈掩蓋甚至激化了經濟結構和體制方面存在的深層次矛盾,增大了宏觀調控的難度,甚至危及宏觀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需要從多方面入手加以解決。
三、需要調整的外匯政策
近年來良好的外貿形勢使得外匯儲備增長迅速,今年儲備總額有望超越萬億美元。雄厚的外匯儲備是經濟迅猛發展的結果,也是國力強勁的一個見證。但正如唯物辯證法所強調的一樣,事物總是具備兩面性。外匯的迅猛增加意味著對人民幣的旺盛需求,人民幣升值是供需平衡的必然。然而,我國現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外匯市場美元對人民幣的交易價在人民銀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間價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內浮動,人民幣升值動能無法通過匯率的自由上升來及時釋放,只得表現為長期的升值預期,其結果是大量“熱錢”不斷涌入。根據國家統計局4月份公布的資料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國的外匯儲備8750.70億美元,比去年底的8188.72億增加562億美元,但是1月~3月的進出口順差是233億,外商直接投資實際使用金額142億美元,從中可以計算出明顯的“熱錢”流入大概是187億美元(真實數據就難以統計)。2004年明顯進入大陸境內的熱錢約1200億美元。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