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在分析我國人力資源概況及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從取消勞動力就業的戶口限制等方面提出了促進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對策。
[關鍵詞] 和諧社會二元經濟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
十六屆四中全會正式提出適應我國社會的深刻變化,把和諧社會建設擺在首要位置的重要思想。構建和諧社會適應了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客觀要求,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和諧社會應以一定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物質財富的積累為基礎,貧窮的社會談不上和諧。我國是典型二元經濟結構的國家,長期面臨著二元經濟結構的約束與困境。《中國全面小康發展報告(2006)》藍皮書指出,目前全國貧困人口約4800多萬人,其中全國農村貧困人口約2600萬人。而按照世行的估計,我國約有1.35億人處于國際貧困線以下(根據國際貧困線即每人每日支出不足一美元),且大部分生活在農村。我國農村勞動力約有4.82億,占全部勞動力的71%,遠遠超過了農業生產的需求,這是我國農村貧困的根源所在,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最大障礙。
一、我國人力資源概況
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城市化水平較低的發展中國家,農村勞動力及土地資源具有以下顯著特:
1.農村人口數量大,增長快。資料顯示,“2002年,中國大陸總人口12.8453億人,其中農村人口7.8241億。”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的比重為60.91%。農村人口中現有約4.82億勞動力,其中3.2億多為農業勞動力。而且每年新增勞動力為600多萬。法國《回聲報》報道: 到2002年1月1日止,歐盟15個國的人口為3.796億,其中歐元區12國的人口為3.052億。美國的總人口在2006年10月17日才突破3億。可見,我國農村人口數量巨大,超過當今世界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全部人口的總和。
2.人均耕地面積少,減少快。2006年國土資源部公布了2005年度全國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結果顯示,截至2005年10月31日,全國耕地面積18.31億畝。較2000年10月底的19.24億畝凈減少9240萬畝,年均凈減少耕地1848萬畝。全國人均耕地由2004年的1.41畝降為1.4畝,遠遠低于世界人均耕地3.75畝的水平。我國“三分之一省市人均耕地面積不足1畝,666個縣低于聯合國確立的人均0.8畝警戒線,463個縣低于0.5畝的危險線。”在我國農村,特別是城郊地區,人地矛盾異常尖銳。
3.農村勞動力科技文化知識欠缺。我國農村教育水平落后,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普遍較低。截至2002年我國農村勞動力的文化結構如下:文盲或半文盲占7.4%,小學31.1%,初中49.3%,高中9.7%,中專2.0%,大專及以上程度占0.5%。在農村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僅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13.6%。這同發達國家相差甚遠,美國農民平均教育年限為10年~11年,日本農民80%是高中文化。我國平均每個鄉鎮有農業技術人員約為0.6人,全國平均2000多個農業勞動力中才擁有一名農業技術推廣人員,而發達國家平均不足400人就有一名。加強農村勞動力科技文化知識培訓任務艱巨。
4.農村剩余勞動力資源數量巨大。在我國的13億人口中,農村勞動力有4.82億,其中3.2億多為農業力動力。我國農業生產實際需要1.5億~1.7億勞動力,有1.5億以上為剩余勞動力,并且農村勞動力以每年1%左右的速度增長,每年農村新增農業剩余勞動力約600多萬。農村勞動力剩余就業問題成為制約構建和諧社會的巨大阻力。
二、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存在的問題
如何有效開發農村剩余勞動力資源,提高人力資本效率,直接關系到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按照目前的統計口徑,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是指:到鄉外就業6個月以上的農村勞動力;或者雖然未發生地域性轉移,但在本鄉內到非農產業就業6個月以上的勞動力。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存在很多突出問題,影響和制約著這一過程的發展,表現為:
1.小城鎮提供就業崗位有限。由于小城鎮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小城鎮建設過程中存在一系列問題,影響了農村勞動力轉移。一是小城鎮平均規模小,鎮區人口達不到一定經濟活動要求的“門檻人口”,不利于城鎮二三產業的發展,極化效應弱。全國建制鎮鎮區平均只有4518.6人,鎮區平均面積2.2平方公里。135二是小城鎮腹地小,產業基礎薄弱,鎮區人口和產業集聚程度低,非農就業機會少。三是小城鎮投融資體制不健全,建設資金短缺,基礎設施不完善對人口與經濟的吸引力不強。
2.大中城市對農民工就業制限制多。我國大中城市許多就業歧視性政策不利于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戶籍制度。另外,在醫療保險、住房等制度上對農民工的歧視性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
3.農業自身就業的開發有限。目前我國有“成片荒地約3300萬公頃,有宜林荒山、荒坡地8000萬公頃,宜牧草山4500萬公頃,有淡、海水可養殖水面270萬公頃,有可養殖灘涂面積100萬公頃。”這些農用資源還沒有得到深度開發。另外,我國目前種植業較為成熟,林、牧、漁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因此,向農業的深度和廣度拓展,向大農業進軍可解決大批勞動力就業。
4.鄉鎮企業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能力下降。在1984年~1988年間,鄉鎮企業平均每年吸收農村勞動力1262萬人,而1989年和1990年卻連續出現負增長,1990年~1998年年均吸納就業僅為409萬人。其主要原因是:(1)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市場競爭加劇,迫使企業采用新技術、新設備,導致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2)為了提高效益,企業采用集約化經營,導致勞動力需求減少。(3)沒有把加速鄉鎮企業的發展與興建中、小城鎮結合起來,鄉鎮企業布局分散,不能產生集聚效應和輻射力,無法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影響了勞動力的就業
5.進城農民回流、兼業現象突出。由于我國城鎮對農村勞動力就業的制度性壁壘、農民工習俗、價值觀念、高昂的轉移成本及自身素質等方面的影響,造成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回流多;由于缺乏合理的土地流轉制度以及社會保障等制度,農民不愿放棄土地,大多數農民依然沿襲農忙時種田,農閑時外出打工的候鳥式轉移。
三、促進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對策
1.取消勞動力就業的戶口限制。改革舊的戶口制度,實行居住戶口登記制度,讓農民工盡快融入城市,有利于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和企業的發展,有利于推動和諧社會建設。
2.促進鄉鎮企業發展。鄉鎮企業發展對促進農民就業增收、推動農村經濟協調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挖掘農業自身的就業空間。優化農業內部結構是提高農業就業容量的有效途徑。就種植業而言,糧食作物吸收勞動力能力小于經濟作物。從廣義農業看,發展林、牧、副、漁需大批勞動力。此外,可以拍賣“四荒”使用權,調動起農民依靠自身投入開發農業資源的積極性。
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拉動農村剩余勞動力就地轉化。我國農業生產條件脆弱,農業基礎設施老化失修嚴重,農業抗災能力不強。各級政府通過以工代賑,支持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興修旱澇保收農田,加強農村交通和通訊設施建設,把貧困地區的扶貧開發與改善生產條件和國土整治結合起來,可以大大緩解勞動力過剩壓力。
4.完善勞動力市場體系。完善勞動力市場體系,發揮市場機制在配置勞動力資源方面的基礎性作用有利于拓展農民工的就業門路。當前應做好以下幾點: 第一,加快建立統一的城鄉勞動力市場,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民工中介組織,提供信息服務,形成包括就業信息、職業介紹、咨詢、就業培訓在內的社會化就業服務體系,解決因信息不對稱造成的農民工盲目流動問題。第二,完善和規范政府對農村剩余勞動力勞動力市場的規范和管理,建立一整套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跨地區流動的市場組織、調控和保障勞動者權益的規章和制度體系。第三,推行戶籍制度改革,消除城鄉勞動力市場分割狀況,真正做到城鄉居民在發展機會面前地位平等。
5.加大對農村勞動力的職業培訓力度。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產業的升級,企業在創造大量就業機會的同時,也會設置越來越高的準入門檻,體力型打工的市場已漸趨飽和,有知識、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民工短缺。因此,要通過各種渠道加強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素質和競爭力。一是通過上夜校、科技講座等方法,加強對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培訓,普及科技知識,逐步轉變農民工多以重體力勞動為主的格局;二是加強政策法律法規知識的培訓,既保證農民工遵紀守法,又能使其更好地保護自己,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三是加強公民道德方面的教育和培訓,提高農民的道德修養,維護農民工的形象。
6.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從宏觀和微觀層面改革城市就業制度,建立市場化的醫療衛生、教育和勞動保障體系,對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務工所應得到的社會保障做出明確合理的規定。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在這一歷史進程中,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難成為社會不平衡、不和諧的突出表現,由此帶來了各種社會矛盾。因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認真對待和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化解矛盾,保持和諧。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